摘要:當西方的油畫傳入中國后,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都逐漸與我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然后不斷被吸收、發(fā)展、并改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式油畫。近些年來我國油畫家們在油畫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舊需要不斷地探索。油畫剛剛傳入我國的時候,還是以寫實和具象為主,在其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不斷被吸收、發(fā)展、并被改造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畫作品。
關鍵詞:油畫民族化;民族特色;傷痕美術
一、油畫民族化的趨勢
二十世紀伊始,一大批有為青年奔赴海外留學,其中有很多都是學習西方美術的,后來他們漸漸發(fā)展起來,就形成了一批優(yōu)秀杰出的畫家,早期的如徐悲鴻、林風眠等,還有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趙無極、吳冠中和朱德群等等,他們三個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油畫民族化的路途上前行著,一度被稱為“留法三劍客”,距我們再近一些的是以羅中立、何多苓為代表的“傷痕藝術”。而其中,當我觸及到吳冠中老先生的著作后,就深深得被吸引,不僅僅是他的畫作,還有他的生活經歷、所面對的精神世界等都描述得很清晰,所以我選擇以吳冠中老先生為例來談油畫的民族化。
二、油畫民族化的浪潮
在敘述吳冠中老先生的油畫民族化之路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些相關的情況:當西方的油畫傳入中國后,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都逐漸與我國本土文化相融合,然后不斷被吸收、發(fā)展、并改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式油畫。近些年來我國油畫家們在油畫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舊需要不斷地探索。油畫剛剛傳入我國的時候,還是以寫實和具象為主,在其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不斷被吸收、發(fā)展、并被改造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畫作品。
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油畫在中國的推廣雖然還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影響已然日益增大了。當時活躍在畫壇上的風云人物,如徐悲鴻、林風眠、梁文楷等畫家,他們大興現代藝術教育之風,與此同時也創(chuàng)辦刊物,向眾人們宣傳新藝術觀點。這些前輩畫家們大多數都親自去過西方,接觸到過西方堪稱一流的油畫作品,而且都具備深刻的藝術功底,大都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藝術功底,按照這樣的發(fā)展趨勢,我國油畫的發(fā)展前景應該是一片光明的,但是真實情況并不是這樣,雖然他們作品,不管是素描還是油畫,都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甚至到現在還備受關注,但是我們回想一下當時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田橫五百士》,它非常明顯就是當時西方的現實主義之風下的中國油畫,由此可以看出,油畫的民族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也不是外出交流學習到別人的東西就可以的,而是要經過幾代油畫家的不斷積累、沉淀和融會貫通才能形成的。
三、吳冠中先生的油畫民族化
著手開始做這一塊的時候,我登錄知網查詢了一些有關于吳冠中、民族化詞條的論文,向借助于此來具體了解一些其中的情況,但是經過老師指正后,開始重點閱讀吳冠中老先生本身自己的著作,以此來獲得一手的“文獻”。所幸,吳冠中先生的著作有很多,類似于《土土洋洋,洋洋土土》《風箏不斷線——創(chuàng)作筆記》《荼》等作品中詳細地描述了他早年的生活經歷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油畫民族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起色,吳冠中先生的作品在這些畫中獨樹一幟,不僅有西方油畫的韻味,而且還有中國畫的意趣,他曾經有一自傳叫作《我負丹青》,這本自傳,吳冠中分三部分書寫:第一部分敘述生命之流,記述自己思想情感的生長、發(fā)展、轉變和衰退。第二部分是“局部放大圖”,講述有關生活、文藝觀,其中不少文章都是針對當年的現實有感而發(fā),并且引起過強烈的反響和爭議,第三部分是年表。全書他以愛憎分明的性情、直言不諱的真誠、富有激情的文筆,詳細地講述了一位藝術家的人生旅程和無盡的凡人心事。
他的油畫中的民族精神可能早就在當初奔赴法國的路途上已經開始成形,記得有一本回憶錄中他寫道:他去盧浮宮看展覽,展覽的保安員輕蔑地對他說,這些好東西今天你就看個夠吧,怕是你們國家沒有這些吧!吳冠中當時很憤慨的回擊:這些東西很大一部分都是當年你們從我們國家搶去的,怎么能說我們沒有呢?看完這段經歷,我想這也許是他一定要畫出些什么的動力吧。再者,空有想法但不付諸實踐,也都是虛的東西,吳冠中先生在回國和繼續(xù)深造之間選擇了回國,這也充分證明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沉的熱愛,回國之后他經常辛勤作畫,長期以來,他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zhí)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xiāng)、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
這些觀點現在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創(chuàng)作之中,可能我們在創(chuàng)作當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融入一些中國元素時,就促進了油畫民族化的發(fā)。但是要向吳冠中先生一樣,積累了大半生的經驗,著實不易,堅持可能只是必須要有的基礎。所以,以吳冠中先生來討論油畫的民族化,這個課題使我受益良多希望自己再接再厲。
參考文獻:
[1]吳冠中.荼[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2]李小山.永遠的紀念——追憶吳冠中先生[M].湖南美術出版
社,2010.8.
[3]吳冠中.永無坦途——吳冠中自述[M].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5.
作者簡介:李江群(1993.2-),女,籍貫河南省漯河市,浙江師范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具象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