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卉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起搏器的作用原理是通過起搏器按照一定的頻率對心肌進行脈沖電流刺激,來讓相應的細胞產(chǎn)生興奮,從而對疾病起到治療效果,在進行手術后患者一般都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1]。本院為提高對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的護理效果,選擇4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護理效果的分析來探討個體化運動康復護理對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康復的影響,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5例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22例)和觀察組(23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在45歲~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41±3.49)歲;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齡在45歲~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2±3.5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發(fā)病原因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接受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主要的內(nèi)容為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常規(guī)被動運動護理、用藥指導、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控等。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個體化運動康復護理,主要的內(nèi)容為(1)建立患者檔案,此檔案詳細的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病情、手術情況、預后情況)以及對其進行護理內(nèi)容,將患者的興趣愛好進行記錄,主要為運動方式,和運動習慣。(2)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教育,讓其了解術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其不會對運動康復護理產(chǎn)生排斥心理,并積極配合護理。在手術結束12小時后,對情況允許的患者鼓勵其下床活動,并對其講解下床活動的重要性。(3)康復運動護理,先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有護理人員帶領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運動,如手部的外伸,收縮,抬腳等。然后再慢慢的過度到主動運動,讓患者自己主動進行鍛煉,其活動幅度不能超過30°。在術后6周就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提舉重物的鍛煉,重物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先輕后重,最重不能超過2.5 kg。(4)延續(xù)性護理,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和患者保持連續(xù),通過電話等方式對患者的運動進行指導,并讓患者定期回醫(yī)院進行檢查。
左室射血分數(shù):在護理前和術后4周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進行檢查,其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心功能恢復越好。
運動情況:主要的檢查指標為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4周的每日平均運動時間。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2.0軟件分析,本次實驗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更高,下床活動時間更早,術后4周的平均運動時間更長(P<0.05),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運動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運動情況對比(±s)
分組類別 n 左室射血分數(shù)(%)下床活動時間(h)平均運動時間(min)觀察組 23 68.41±4.22 14.65±1.65 7.06±0.38對照組 22 59.49±4.18 20.33±2.14 8.02±0.41 t-9.784 21.364 10.547 P-0.001 0.001 0.001
人工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治療的電子器械,在臨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2]。
很多患者都認為在手術后不宜進行運動,這會對手術效果產(chǎn)生影響,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認識[3]。在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對其進行運動康復鍛煉,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4]。
通過建立檔案,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以此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護理。在手術后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可以糾正其不正確的想法,提高其對于運動的積極性和依從性。幫助患者從被動到主動,從小幅度到大運動的康復訓練,通過逐步漸進的方式來刺激患者的心臟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恢復。本次實驗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運動情況都要好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進行個體化運動康復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增加其相應的身體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