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銀壺技藝,相當古老,興盛于唐朝,在日本傳承了下來,國內(nèi)卻漸趨衰落。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金屬工藝專業(yè)的張朝輝和他的團隊經(jīng)過幾年不懈的努力,終使其銀壺工作室獲得十幾項專利,產(chǎn)品供不應求,也使這項技藝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泡茶的茶壺種類繁多,如今有瓷壺、不銹鋼壺、銅壺等,銀壺卻很少見到,尤其是手工鍛造的銀壺。過去有種說法,“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其制作工藝由補鍋技術(shù)演變而來。銀壺還具有殺菌消毒的功效,用來泡茶有益身體健康。
當時,銀壺泡茶盛行,隨著時代的變遷,銀壺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消失了幾個朝代。雖然銀壺后來在國內(nèi)受到冷遇,但在日本這項制作工藝卻被重視并傳承了下來。
上大學的時候,張朝輝關(guān)注到銀壺。清華大學是國內(nèi)重點院校,配備的教授也是國內(nèi)一流,但遺憾的是上鍛造藝術(shù)課時,聘請的是日本講師。他心里便萌生了一個念頭:待時機成熟后,去日本學習這種技藝,然后回到國內(nèi)開工作室,讓這門失傳的技藝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大學畢業(yè)后,為生計所迫,他在廣州開辦美術(shù)高考培訓學校。畢業(yè)于名牌高校,有很深厚的美術(shù)功底,這就是最好的廣告,很多學生前來報名,培訓學校不愁生源。幾年下來,他便有了一些積蓄。如果繼續(xù)開辦培訓學校,按照這樣的勢頭發(fā)展下去,他會賺得更多,但如果去學習制作銀壺,頭幾年不僅賺不了錢,還要倒貼錢。
張朝輝猶豫了,一時半會兒拿不定主意。但思來想去,他還是覺得有些東西比賺錢重要,譬如傳承傳統(tǒng)技藝??赡芫褪且驗槿藗兛粗乩?,才使得這門技藝自唐朝過后,在中國漸漸消失了。最終,他決定東渡日本學習,然后將這門技藝帶回國內(nèi),從零開始,將它傳承下去。
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yè),重新投入一個行業(yè),而且還是一個賠錢的行業(yè),使得他很不被人理解。的確,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幸而,別人的眼光,他視而不見;別人說他,他懶得理。他終是橫下心來,做了一個讓身邊人都驚訝的決定。
張朝輝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他找到了一家有名的作坊,并留了下來,潛心學習。那是一家傳了幾代的作坊,歷史悠久。匠人的手法嫻熟,當他將一塊銅板打成銅壺時,張朝輝開了眼界。因為他以前學的理論知識雖多,但親眼看到鍛打銅壺還是第一次。
聽匠人說,制作銀壺更難。銀的純度越高,越不容易做成。匠人拿出一塊銀板,鐵錘一上一下,反復地敲打。要將銀板打成壺,需要敲打30萬下,一個熟練的匠人需要70天左右才能完成。他雖想到做銀壺很難,但沒有想到這么難。但既然來了,再難也要堅持。
學到技術(shù)后,他回到國內(nèi),開了一家工作室。每天待在工作室內(nèi),敲著銅板。這一敲就是一年多,終于打出成型的銅壺?;四敲撮L時間,每天都在練習,他覺得技術(shù)已經(jīng)熟練了,制作銀壺應該問題不大。
但換成銀板后,由于銀板的材質(zhì)不一樣,他敲了很久,都無法成型。付出了那么多的時間和心血,迎來的卻是失敗,他很沮喪,不知道該從哪里改進。于是便找來書,學習理論知識,反復地研究,再到工作室一遍遍地敲打。然而,他做得多,報廢得也多。四年時間,已有300多個銀壺報廢,堆在工作室的一個角落里,成了一座小山。
但一次次的失敗,都沒使他放棄。又花了很長時間,他終于將小小的銀板制作成了外觀精美的銀壺。他很高興,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他作為銀壺的制作者,感到很有成就感。
制作銀壺需要慢工出細活,即使一年365天每天不停地敲,也做不了幾個銀壺。制作銀壺需要不停地敲打,產(chǎn)生的噪音讓耳朵受不了,是制作中需要克服的另一大困難,而聽障人士聽不到,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他就招來聽障人士當學徒。他先后招收了16個學徒,工作室終于步入正軌。
作為中國第一個制作銀壺的現(xiàn)代工匠,張朝輝受到了媒體的關(guān)注。面對記者的采訪,他這樣說道:“千年前,銀壺在大唐繁榮,千年后,我們重新開始。這是一段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學好這門技藝,將銀壺傳承下去,這就是我今生的夢想。”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