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慧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東院區(qū)重癥醫(yī)學科二病區(qū),山東 濟寧 272000)
疾病不確定感的定義[1]是:當患方正處于對關于患者的疾病信息缺少時,無法進行恰當?shù)姆诸悺⒔M織與判斷時所形成的認知形式。一方面,ICU病房收入的患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急危重癥患者,所以家屬的心理壓力較大,應激的程度較高。另一方面,ICU中因要保證環(huán)境的無菌等原因,會限制家屬的探視照護時間,并且家屬無法參與到患者在ICU中治療及護理的過程中,因此其會對患者的疾病、治療、護理等信息極度缺乏,容易引起家屬心理上劇烈的疾病不確定感[2]。通過以上兩方面,在外等待的家屬心理上有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負荷超標的現(xiàn)象,導致其對醫(yī)護人員的極度不信任。因此,本研究通過對ICU家屬實施主動的動態(tài)多元化宣傳,最大程度的消除家屬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焦慮等不良情緒,現(xiàn)將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ICU的患者家屬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患者都是第一次進入ICU治療,且治療時間>72 h,患者必須處于昏迷狀態(tài),每位ICU患者對應一位授權家屬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家屬年齡≥18歲,能夠與護士進行正常溝通,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干預實施中變換了授權家屬,非直系家屬,ICU患者干預結束前死亡或轉出。干預組1例研究對象因干預結束前更換授權家屬,對照組1例研究對象因干預結束前轉出,均視為脫落病例。對照組家屬,男26例,女23例;年齡32~58歲,平均(38.32±11.32)歲。干預組家屬,男25例,女24例;年齡33~59歲,平均(39.36±11.94)歲。兩組家屬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健康宣教。①患者進入ICU時的宣教。護士接收新患者并安置后,到ICU入口與家屬進行面對面宣教,包括:本科室的治療環(huán)境,詳細解釋探視制度,說明給患者使用約束帶的意義以解除家屬疑慮,分發(fā)需要為患者進行購買的日用生活品清單。②每日探視時間的宣教。家屬進入ICU探視時間段,責任護士站在患者床旁,向家屬匯報患者當前治療過程、檢查結果、護理操作等。
1.2.2 干預組
干預組在常規(guī)健康宣教基礎上,實施多元化宣傳,具體如下:①多媒體宣傳:患者剛進入ICU中接受治療時,責任護士通過手機視頻為家屬放映入住宣傳的視頻,內(nèi)容包括:介紹ICU的先進儀器和醫(yī)護團隊,常規(guī)的護理操作(如保護具的使用),需要家屬進行積極配合(如嚴格遵守探視制度)。②紙質版宣傳:患者在ICU治療期間,不定時給家屬分發(fā)紙質版宣傳手冊,包括保護具的使用、探視的規(guī)定等。另外,介紹ICU護士的工作流程,如基礎護理、??谱o理等各種操作,以改善家屬對患者疾病的不確定感。③面對面宣教:責任護士利用家屬探視時間進行宣教,描述患者此時的病情,介紹疾病進展程度。另外,每日責任護士在特定的時間走出ICU向家屬簡短介紹檢查結果等信息,彌補家屬的信息缺失。
護士使用家屬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于入住ICU當日和干預后7天進行評估。此量表共25個條目,4個維度(不確定性、缺乏澄清、信息缺乏和不可預測性)。使用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越劇烈,其Cronbach’s α系數(shù)是0.923。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評分(
表1 兩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評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9) 83.37±3.56 69.82±5.57干預組(n=49) 83.51±3.74 51.36±2.49 t-0.251 -15.637 P 0.846 <0.01
ICU中絕大多數(shù)患者病情較重,在外等候的家屬既要擔當患者的支持力量,又會擔憂患者的治療情況,在患者進行治療的期間其家屬也需要承擔過多的心理壓力[3]。但是,ICU中必須要限制家屬的探視時間,導致其無法直接照護患者,加上醫(yī)護人員過多關注患者的病情,而可能會忽略家屬的感受,這將會導致家屬無法直接知曉患者的疾病康復情況,對患者的預后產(chǎn)生不確定感,嚴重影響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本研究通過使用動態(tài)多元化宣傳對ICU的家屬進行有效的傳遞信息,經(jīng)過多媒體、紙質版、面對面等方法進行信息的傳遞,將患者的病情消息主動、系統(tǒng)地告知家屬,滿足了家屬的心理需要,因此有效改善了家屬對患者疾病的不確定感。如表1,干預后干預組家屬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