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詠梅
(徐州礦務集團第一醫(yī)院呼吸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fā)生率較高,據報道我國40歲以上人群發(fā)生率為9.9%左右[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表現為,咳嗽、咳痰、氣喘等,患者處于不適狀態(tài),不良心理應激突出。本研究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實施細致化護理,改善其不良心理應激,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患者84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8~78歲,平均(65.43±7.37)歲;病程2~20年,平均(8.49±2.08)年。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5~76歲,平均(66.21±7.59)歲;病程3~21年,平均(8.26±2.31)年。兩組基礎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密切觀察患者體征,維持病室安靜、整潔、舒適,溫度、濕度適宜,進行口腔護理、氧療護理、飲食指導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細致化護理:(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給予足夠的耐心和細心,積極主動和患者溝通,嚴重者每天進行心理疏導15~20 min,發(fā)動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必要時邀請心理醫(yī)生進行干預;負性心理較輕者,每天溝通10 min左右,給予疏導和指引。(2)口腔護理:每天使用碳酸氫鈉溶液或生理鹽水幫患者清潔口腔2次/d,病情嚴重者,增加清潔口腔的次數,進食后即進行口腔清潔。(3)氧療護理:據患者情況選擇適宜的氧療方式,并進行講解氧療目的,防止擅自中斷氧療,使用面罩給氧需進行被壓皮膚的護理,提高氧療舒適度[2]。(4)病情觀察:掌握患者的合并癥情況,加強病情觀察,尤其注意防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癥狀被其他疾病掩蓋。(5)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進行宣教,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反復講解,盡可能讓患者充分。
(1)心境狀態(tài):使用簡明心境狀態(tài)量表對患者的緊張、憤怒、迷惑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評分越低表明心理應激越輕。(2)焦慮、抑郁心理:使用美國Zung氏設計的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評分越低程度越輕。
護理后觀察組緊張、抑郁、憤怒、迷惑評分均下降,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心理應激比較(,分)
表1 兩組不良心理應激比較(,分)
護理后緊張 憤怒 迷惑 緊張 憤怒 迷惑觀察組 42 77.74±8.62 78.16±7.25 76.74±9.22 55.89±7.36 58.34±8.06 61.21±7.96對照組 42 79.82±9.95 80.14±8.31 75.38±9.46 60.24±8.17 65.15±9.32 68.45±8.14 t組別 n 護理前1.024 1.164 0.667 2.564 3.582 4.121 P 0.309 0.248 0.507 0.012 0.001 0.000
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抑郁心理比較(,分)
表2 兩組焦慮、抑郁心理比較(,分)
組別 n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2 66.16±6.89 37.54±4.02 64.58±6.29 36.11±4.97對照組 42 64.73±7.41 48.61±5.69 62.74±6.37 49.04±5.83 t 0.916 10.298 1.332 10.938 P 0.362 0.000 0.187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長,且易反復發(fā)生,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心理應激。常規(guī)護理主要圍繞疾病開展護理措施,忽略了患者身心方面的護理需求。細致化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提倡以人為本實施護理。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心境狀態(tài)、焦慮和抑郁心理狀態(tài)均改善,其中觀察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慮、抑郁不良心理應激與病程、文化程度密切相關[3]。細致化護理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進行健康宣教,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消除因認知缺乏引起的焦慮、緊張、迷惑等不良心理應激;通過差異化心理護理,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憤怒等不良心理應激;通過加強口腔護理、氧療護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利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綜上,細致化護理能夠減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患者的不良心理應激,值得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