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超
鄉(xiāng)村婚宴,在我的記憶里是一道傳統(tǒng)文化的盛宴,是一道蘸滿濃濃鄉(xiāng)愁的盛宴,更是一道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的盛宴。
記憶里的鄉(xiāng)村婚宴是熱鬧而忙碌,隆重而喜慶的。八十年代初,我當時十來歲的樣子,作為父母的特使,第一次參加屯子里高萬里的婚禮。盡管我年齡小,但按照輩分,新郎還得管我叫叔呢,所以吃飯時,我坐在主賓位置。為了能夠爭取到這次婚宴,我和父母約定,挖十天野菜,放十天大鵝。那時農村生活條件還很差,飯菜里還沒有太多的油星,能夠吃上農村的酒席,完全是為了解饞。所以,婚宴前十天半個月掐著指頭算日子,時間過得怎么這么慢呢!
辦婚宴,對那時肚子都餓出青的孩子來講那簡直就是像過年一樣歡喜。村里哪家什么時候要辦婚宴,他們比媒人都清楚,天天扳著手指頭數(shù)日子,可謂是度日如年。待到辦婚宴那天來臨時,平時睡到八九點的孩子會在五六點無須大人叫喊就一骨碌起床,跟隨大人到辦婚宴家?guī)兔?。你可別小瞧鄉(xiāng)村的婚宴,其實程序和樣種比城里的酒宴還復雜、煩瑣。此時,多少人手都不夠。婦女切菜、洗菜,男人劈柴、招待,孩子則發(fā)揮身手敏捷的優(yōu)勢,負責挨家挨戶把整個村子人家的桌椅借來。
農村人家辦婚宴,很簡樸,就在自家庭院擺開桌椅,支起爐灶,大師傅一邊使勁地揮動大鏟炒菜,一邊用披在肩上的毛巾擦拭淋漓的大汗。而一些幫廚者更是各顯神通,忙得團團轉,相互配合,心有靈犀,共同做好婚宴開席的前期準備工作。
鄉(xiāng)村婚宴上都有一個主事兒的人(東北稱呼為大嘮忙),按照主人的意見安排婚宴的整個過程。尤其是快到中午接近吃飯的時間,幫主人家招呼南來北往的客人,扯開嗓門子大喊:“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大家靜一靜,現(xiàn)在開始就座,準備開席了?!贝髧Z忙一般是在屯子里有點權威,鄉(xiāng)紳之類的。常常忙得喝不上一口水,主人還時不時地遞給大嘮忙兩根煙,連聲道“抽著抽著”!有的鄉(xiāng)親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從田間地頭直接趕回來,他們不會因為吃一頓婚宴而耽誤了農時。于是,他們不拘小節(jié),連在田間勞作腳上帶的泥土都來不及洗掉,光膀赤膊帶著泥土的芬芳來賀喜?;檠绲母叱笔堑搅碎_席喝酒了。
鄉(xiāng)村婚宴一般都是流水席,就是吃完就走的那種。一桌基本上8個人或是10個人。菜品一般都是12個菜,6個涼菜6個熱菜。涼菜有花生米、豆腐絲、涼肘片、皮凍、蝦片、豬肝、涼拌菜等等。熱菜有肉炒芹菜、肉炒青椒、木耳白菜片、肉炒酸菜、熱肘子、一條魚,條件好的還有雞鴨鵝等等硬菜,最后一道菜是贈送菜滾豆芽菜。意思是吃完就滾蛋了。這種叫法是公開的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最后上這菜的原因,但沒有人去說破它,以免大家都尷尬。這也可能是一種習俗吧,但,無從考究!那時條件有限,不像現(xiàn)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吃得到!
那時候的婚宴現(xiàn)場,基本上是自己家的農家小院,場面大一點的,就借助于鄰居院子。長輩人有長輩人的桌,娘家人有娘家人的桌,婆家人有婆家人的桌,基本沒有混淆。一般是一個菜不喝三個菜開扯。我雖然是小孩,但我是長輩,所以和幾個大人一張桌。我是第一次參加婚宴,膽子小,故作斯文加之不熟悉其中的奧秘,加之我個頭小胳膊短,等我想起動筷子,盤子里面咣咣咣!再后來上菜時,我干脆站起來,上個菜我就搶一口,搶不過,我干脆把菜盤子端了起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喝得昏昏欲睡,把整個婚宴一次次地推向高潮。男人們口無遮攔,吃飽喝足后憑借幾分醉意,拍著胸脯嚷嚷:我不會醉的,我不會得罪人的。鄉(xiāng)村是一塊凈土,講者無心,聽者無意,不經意間被觸及的人此時也大人大量,權當他講酒話,不予計較。更有意思的是,我們屯子有一個叫高紅旗的,參加婚宴前的頭一天不在家里吃飯,等參加婚宴的時候可勁吃可勁喝可勁造,以至于成為了全村的笑柄。有的第一輪沒吃飽或是沒吃夠,又等下一輪上桌繼續(xù)吃。
那時的農村缺少吃的,平時能吃上一塊肥肉已是奢望了。遇上喝喜酒,能吃上一頓豐盛的飯菜,那就是神仙生活。一輪下來,基本上不會有剩菜剩飯,更沒有“光盤行動”。
鄉(xiāng)村婚宴從改革開放之初到新世紀新時代,40年間,在歷盡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后,終于從農家小院搬進了闊綽的飯店酒樓——這是鄉(xiāng)村婚宴的歷史性轉折,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遷。
是的,兒時的鄉(xiāng)村婚宴漸行漸遠,那不盡的鄉(xiāng)情卻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