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小紅
“兩課融合”,即課堂和課題的融合。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科研意識,也為了提高課題研究的實用性,有必要將課堂教學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尤其是教師的日常教學,有必要將兩者很好地融合起來,這樣既有利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來談一談如何在英語試卷評講課上體現(xiàn)出課題意識。
1. 首先,把一個批改完的試卷,當做一個課題研究的對象,而不僅是即將要講的教學內容
這兩者有什么不一樣呢?簡單說,如果僅僅是一個教學內容的話,我們只需要把它發(fā)下去,然后讓學生訂正,教師糾錯,指導如何作對,僅此而已。而它如果是課題研究的對象,我們就要對它作一番處理了。到底有哪些處理呢?首先是數(shù)據(jù)的處理,我們要對每一題的得分情況做個數(shù)據(jù)收集,從中發(fā)現(xiàn)哪些題的得分率比較低,從而為評講制定相應合理的策略;還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得分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明確他失分的知識點在哪兒,并做一個必要的歸類,哪部分學生對哪一類知識點掌握得不好,不好的程度又有沒有層級差別,等等,只有你對數(shù)據(jù)分析得越詳細,才會對這張試卷的知識點學生掌握的情況了解得越精確,你的評講才會越有針對性。其次,我們必須對試卷進行分析,它到底考查了哪些知識點和能力點,與教材的連接在哪里,哪些問題必須過關而學生沒有過關的,哪些是提高部分的,應該有多少人達標,而現(xiàn)在是否達標,等等。
2. 課前試題的準備要有針對性
因為我們對試卷的數(shù)據(jù)做了充分的研究,那么我們就知道哪些知識點和能力點不過關,我們就需要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強化訓練,那么必須準備一部分試題。這些試題既要和試卷上的屬于一類,又要有些變化,這樣更能考查學生到底有沒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 評講策略的選擇
正因為之前對考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所以評講的策略就可以做一個詳細的考慮。哪些內容學生自主訂正,哪些集體討論解決,哪些教師詳細講解,哪些知識點要遷移訓練。比如說,因為某題錯誤率很低,那就用不著教師講,如果這樣的題有一定的數(shù)量,我們可以選擇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把這部分題目訂正了,如果有不會的,可以讓小組內的其他成員來幫助解答。如果沒有這樣的數(shù)據(jù)分析在前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教師對某個學生犯的低級錯誤印象深刻,上課而大講特講,大批特批,殊不知這個錯誤只不過僅僅一兩例,根本就用不著花那么多時間來講。做了數(shù)據(jù)分析就可以避免課堂的隨意性,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評講試卷也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為當我們對考試情況做了分析以后,我們關注的目光就不僅僅是試題,還應該關注學生。我們要考慮學生的學和考,針對學和考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制定相應的評講策略。這里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1) 評講重心由知識轉向學生。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試卷錯誤中分析學生的錯因,進而解決他們出錯的問題。如果純屬于知識積累不到位的問題,那就授予知識;如果是知識混淆的問題,那就講明易混淆的點,然后出題訓練,讓他們在操練中明晰;如果是其他非智力因素,那么功夫也許在課外??傊?,我們要把關注的目光由知識點轉向學生,課堂上不純粹的教給學生知識。(2) 確立讓每個角色都有收獲的目標意識。之所以不說“每個學生”,而說“每個角色”,因為基礎和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造成學生成績的參差不齊,于是在課堂上每位同學的收獲都是不盡相同的,對于教師講解的東西他所能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所承擔的角色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說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就像一出戲一樣,導演一定會讓每個角色在這個戲里都有任務,都讓他為這出戲的精彩而努力。我們教師明白這一點,就應該在試卷評講的目標設置中為班級每個層次的學生設置他應該完成的目標,進而會為此在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做出相應的調整。(3) 除了能力訓練,更要探尋形成能力的路徑。曾經我們以為課堂教學由傳授知識轉化為訓練能力就是很大的一種理念轉變了。其實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教給了學生知識,也進行了訓練,為什么學生仍然形成不了能力。這就是說在知識和能力之間有一個東西存在著,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說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規(guī)律。我們暫且把它稱之為形成能力的路徑。鑒于每個人的基礎不同,理解力不同,思維能力不同,知識遷移的能力不同,由知識形成能力的路徑是不一樣的?;蛘唛L短度不同,或者曲折度不同。只有認清這種不同,我們才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個體或群體。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