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華
[摘 要]“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要想提高小學習作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教師不妨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任務(wù)驅(qū)動、閱讀與習作互融的閉環(huán);善用提問擴展法,引導學生寫具體、寫通順。
[關(guān)鍵詞]習作教學;優(yōu)化方法;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0-0067-02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闭Z文教學中,但凡適合自己的,又能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的方法,就可以成為好方法。我在習作教學中常常運用以下兩種方法。
一、創(chuàng)建一個任務(wù)驅(qū)動、閱讀與習作互融的閉環(huán)
我工作的最初四年在天等縣一所較為偏僻的農(nóng)村學校,從事語文教育工作。每次期考分數(shù)一公布,我任教的班級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總是比同年級的其他班高出一大截。原因何在呢?原來我班學生的習作分數(shù)普遍比較高!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每一周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總是喜歡拿來作為習作審題課,指導學生審清單元(組)習作要求寫什么和怎樣寫——明確單元(組)的寫作任務(wù)和要求,為接下來一周的閱讀和習作教學樹立起方向和目標。
我要求學生周一到學校圖書室或班級圖書角或家庭藏書架去翻書,尋找符合習作要求的三篇文章——帶著任務(wù)和要求找文章,并自主進入文本中,跟文字接觸,揣摩所找的文章是否符合習題要求,為后面的交流做好準備。
周二的早讀(午讀)時間,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交流小組,輪流朗讀個人找到的文章,讓同組成員評判學生所找的文章是否符合習作要求——同組交流可以檢驗所找的文章是否符合習作要求,也能讓沒有找到文章的其他學生有所收獲。
周三的早讀(午讀)時間,每組派一個學生代表上臺,朗讀本組找到的最符合習作要求的一篇文章,全班評議為什么所找文章符合習作要求——全班交流,重在理解為什么說找到的文章符合習作要求,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周四的早讀(午讀)或者其他的課余時間,學生自主選擇一篇(可以是自己找到的文章,也可以是其他學生找來的文章)符合單元(組)習作要求的文章背下來,由學習組長檢查過關(guān)并登記——背誦文章,實際上是強化記憶,儲備好單元(組)習作的材料和語言。
周五的最后一節(jié)語文課是雷打不動的寫作課。我每次上這節(jié)課時,要求課堂絕對安靜,不準有一點聲響,然后宣布:“我們這一節(jié)課用比賽的方式來完成單元(組)習作,要求看完題目之后,立即動筆,做到:口不準發(fā)音,目不準斜視,頭不準擺動。開始!”剛開始,個別學生不習慣,可是我嚴格要求,堅持了下來——比賽容易讓學生全身心地進入特別的情境中,他們頭腦中有了緊迫感和時間觀念,成文速度相當快。
一周一周堅持下來,我們班的學生也變得會找書、愛看書、樂交流、善記憶、快行文了,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當然要比同年級的其他班高出一大截。鄉(xiāng)里、縣里找我去介紹習作教學的經(jīng)驗,可我也說不上幾句話。后來,我調(diào)到首府工作,接觸了一位語文教育專家,和盤說出自己的做法,專家告訴我:“周一從習作開始,周五以習作結(jié)束,構(gòu)成了一個閉環(huán),目標集中,任務(wù)驅(qū)動,審題、找文、自讀、交流、背文和默寫,環(huán)環(huán)相扣,目標與結(jié)果一致,閱讀和寫作互融,吸收和表達相濟,高明啊!”
二、善用提問擴展法,引導學生寫具體、寫通順
后來,我調(diào)到南寧市民主路小學擔任語文教師,我發(fā)現(xiàn)城里的孩子敢說、會說,造好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當一個句子不能把一個意思表達清楚的時候,就要說一組句子了,即用一段話來表達一個意思時,他們還是無法自己達成。
怎么指導學生由會說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到會說一段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呢?
我讓學生閱讀比較一組語言單位,都是表達“我非常喜歡看書”這一個意思的。
1.我愛看課外書,一有空就看書,我愛看書簡直到了入迷的地步。
2.我是個小書迷。書是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讀一本好書就好比跟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我看到一本好書,就會愛不釋手,喜滋滋地捧著它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有時甚至連飯也忘了吃。我有好多好多的書,一個書櫥都放不下,有《十萬個為什么》《格林童話》《中國古代寓言》《豬八戒吃西瓜》等。買了一本新書,我就用書皮把它包好,翻閱的時候又十分小心,唯恐弄臟了書。自從我跟圖書交上朋友以后,我的知識豐富多了。有一次,一個同學說:“海洋里的鯨魚可大呢!”我馬上糾正他的說法:“鯨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因此,不能說它是魚?!蓖瑢W們好奇地問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說:“《十萬個為什么》里寫得清清楚楚?!痹谖业挠绊懴拢枚嗤瑢W跟我一樣,也跟圖書交上了朋友。
我問學生喜歡哪一個語言單位,為什么,并且告訴了他們寫好語言的訣竅。
第一步:先說好一句話:“我是個小書迷。”
第二步:多問自己幾個“怎么樣”和“為什么”。
(1)為什么會迷上書?(2)從哪里可以說明我是一個書迷呢?(3)有多少書?(4) 有些什么書?(5)怎么愛書的?(6)迷上書以后,給我?guī)砹耸裁春锰???)能舉個例子嗎?
第三步:學生自問自答,將語言組織成上邊的第二個語言單位。
我發(fā)現(xiàn)條理思維和周密思維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于是,我探索并實踐了一種在編寫提綱和行文起草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提問擴展法”,迅速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效率。
比如,執(zhí)教習作課《觀察一種動物——企鵝》時,在完成“猜謎導入,激發(fā)興趣”環(huán)節(jié)后,我設(shè)計了教學流程。
首先,指導學生觀察企鵝步行的樣子。
我說:“孩子們,知道嗎?企鵝大多生活在南極,距離我們有一兩萬公里。今天,想不想去會會它?剛才的謎面里說企鵝“搖搖擺擺真可愛”。到底怎么搖搖擺擺呢?請看企鵝走路的視頻?!?/p>
看完一次視頻后,我一邊重播,一邊根據(jù)需要定格畫面,繼續(xù)問學生:“看到企鵝走路的樣子了嗎?它邁著怎樣的步子?看清它翅膀的姿勢了嗎?它那短短的尾巴呢?它身子的姿勢看清了嗎?”
學生回答后,我繼續(xù)追問:“它的身子搖搖擺擺的,是左右搖擺還是前后搖擺?”以求學生能觀察得更具體。
接著,我引導學生注意企鵝走路的聲音。我問:“聽,它在走路過程中還發(fā)出了怎樣的叫聲?它這樣‘嗚啊,嗚啊地叫著,好像在說什么呢?”
通過連續(xù)地提問來拓展學生的思路,為他們積攢寫作素材做準備;同時,我引導他們運用學過的詞語來回答,特別要注意用準動詞。
在這之后,我用連續(xù)地提問拓展來與學生交流企鵝“滑行”“游泳”“睡覺”的視頻片段。思維到哪里,語言就到哪里。每個步驟我都緊扣教學目標,根據(jù)觀察對象的特點,通過指導語,即連續(xù)地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姿勢和叫聲,同時還隨機誘導他們進行聯(lián)想,并運用比喻和擬的人手法表達聯(lián)想和感受。學生們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寫出符合要求的文字也就變得輕松自如了。
運用提問拓展法,需要提醒教師注意幾點:
1.要圍繞作文提綱(一句一個意思);
2.要按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在邏輯順序進行提問拓展,把每一段的內(nèi)容想清楚、想具體,這樣自然也就落實了一段話中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和敘述順序;
3.師引生答或?qū)W生自問自答,完成說寫任務(wù)。
總之,“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毕M袀儤淞⑵鹆曌鹘虒W改革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找到行之有效的習作指導方法。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