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寧
就人的本性而言,人是社會性的群體動物,注定要有各種各樣的交往,不交往就違背了人性,人會生病的,監(jiān)獄里最殘酷的懲罰就是對社交的剝奪——關(guān)禁閉。
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論指出,純粹的、無功利色彩的社交不僅要衣食無憂、吃穿不愁,還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這是高級心理需要,也是生命的一種享受,滿足時會產(chǎn)生愉悅感。按照馬斯洛理論,只有退休之后的、老年人的社交才是純粹的、無功利色彩的社交,老年人擁有這樣的社交,無疑是晚年生活的快樂源泉之一。遺憾的是,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擒獲社交的快樂,只有那些心態(tài)積極的老年人才可以。
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心理需要完全不同。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的老年人對子女過于牽掛,以至于常常忽視自己,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父母的過多關(guān)注會給子女帶來意想不到的煩惱,也是造成父母與子女交流不暢的主要原因,進(jìn)而帶給老年人煩惱、落寞和無奈。而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可以相互理解、共鳴和認(rèn)同,這對他們太重要了,是緩解煩惱、落寞和無奈最有效的方法。經(jīng)歷這樣的交流過程后,心態(tài)積極的老年人就會悄然變化,將注意力轉(zhuǎn)到自己身上。
由于科技的普及與便捷,各種通訊手段方便了溝通,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挑剔聊天對象,能聊天的人不僅要收入差不多,境遇也要大致相同。而且在一個圈子里,只要有一個人的觀念是現(xiàn)代的,很快就會感染一群人。
且不說退休金多少,錢多有錢多的玩法,錢少有錢少的過法,快樂的感覺是一樣的。無論有錢還是沒錢,只要身體允許,老年人都是成群結(jié)隊去旅游,甚至還有組織的旅游。收入高的坐游船、乘飛機出國旅游;收入低的坐火車在國內(nèi)、省內(nèi)旅游。老年人這樣的活動既是在消費,也是在社交,分享美食美景的快樂。
老年人的社交方式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鍛煉身體和文化娛樂,有打太極拳的,有跳廣場舞的,有唱歌的,有玩樂器的。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做同樣的活動,不僅帶給老年人安全感,熟悉之后還能聊聊天,這是非常愜意的事情。久而久之,社交與參加活動就互為因果了。
還有的老年人網(wǎng)購成癮,買的東西都不貴,喜歡就用起來,不喜歡就扔,這個過程很愉快。雖然“禍害”點兒錢,可購物的過程不僅讓老年人體驗了“上帝”的感受,還補償了年輕時沒有滿足的購買欲望,這對老年人曾經(jīng)的心理創(chuàng)傷具有康復(fù)作用。
退休之后是最好的時光,有退休金,有閑暇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有的老年人原來喜歡看書,現(xiàn)在有了手機、iPad,微信朋友圈有讀不完的文章,將自己喜歡的文章讀完是一種滿足,分享到朋友圈就更快樂,有人點贊更會樂不思蜀。
這種利用新媒體社交帶來的融洽關(guān)系,已成為老年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社交的快樂。
心理學(xué)家研究表明,心理消極的老年人很容易上賣保健品、集資、傳銷的當(dāng)。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買保健品、參與集資和傳銷也屬于社交范疇。一些老年人心理消極、很難溝通,但內(nèi)心也有社交需要,這個時候很容易接受他人的心理暗示。比如在買保健品的過程中,會享受到服務(wù)的快樂,所以不在意買到何種保健品,在意的是享受的舒心服務(wù)。
社交是老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同社交質(zhì)量密切相關(guān),關(guān)鍵在于能否把握好社交。雖說老年人社交沒有功利目的,但是,賣保健品、集資、傳銷等都是有功利目的的,而且他們接近老年人的目的就是盈利。
我們欣賞那些積極的老年人懂得在社交中獲得快樂,也非常希望那些心理消極的老年人調(diào)整心態(tài)積極起來,找到適合自己社交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