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蔣 冠
(云南大學 經濟學院,昆明 650091)
隨著全球分工體系的不斷延伸和分工產品種類的不斷增加,大量的中間品多次跨越邊境,導致傳統(tǒng)統(tǒng)計口徑下的“重復統(tǒng)計”問題凸顯。在全球分工體系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總體上呈現(xiàn)“大進大出”的特征,“為出口而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的真實出口能力被高估。一些學者提出增加值貿易核算理論能消除傳統(tǒng)貿易的“統(tǒng)計幻象”、準確核算各國的真實貿易情況。但是目前鮮有文獻從增加值貿易視角結合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考察中國與伙伴國的貿易潛力及效率。為此,本文建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影響中國增加值出口的促進及阻礙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測算了中國對41個貿易伙伴國的增加值出口潛力值與增加值出口效率值,從國別、區(qū)域和時序變化的角度分析了出口效率值的變化特征及趨勢,從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在Koopman等(2012)[1]對總出口分解的核算框架基礎上,Wang等(2013)[2]提出針對雙邊貿易和部門層面的WWZ方法,按出口品最終吸收地、吸收渠道的不同,把總貿易分解和歸并為8個部分,如下式所列:
借鑒Johnson等(2012)[3]對增加值出口的定義,即在一國生產而最終在別國被消化吸收的增加值,本文將上式中(1)-(3)作為一國的增加值出口,3個部分的含義依次表示為最終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被進口國吸收的中間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以及被進口國生產向第三國出口所吸收的中間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
根據(jù)WWZ方法和最新的2016版WIOT數(shù)據(jù),測算出2000—2014年中國增加值出口數(shù)據(jù)與中國增加值出口占總出口的比率(Vax Ratio),見下頁圖1。
從圖1可以看出,2000—2014年中國出口的國內增加值率呈先降后升趨勢。其中,2000—2007年中國出口的國內增加值率呈現(xiàn)明顯的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84.42%下降到2007年的74.65%,這說明,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后,隨著對全球價值鏈生產過程的充分融入,中國出口對進口中間品的依賴程度逐漸提高,反映出中國“為進口而出口”、“大進大出”的對外貿易特征。從2008年開始,中國出口中的國內增加值率開始表現(xiàn)出緩慢上升的趨勢,從2008年的76.30%,緩慢上升至2014年的80.72%。這說明中國出口對進口中間品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機后,各國的貿易保護削弱了各國的貿易聯(lián)系,減少了對中間品的進口;另一方面由于在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下,中國出口部門正逐步擺脫加工組裝的生產模式,通過自主研發(fā)、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引入先進技術等方法,生產中間產品或中間品的進口替代品參與全球價值鏈,國際分工地位得以提升。
圖1 2000—2014年中國增加值出口和總出口變化趨勢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1)中,Tijt表示t時期i國對j國的出口貿易總額;x表示影響貿易量的核心因素矩陣;β表示待估參數(shù)向量;v表示隨機誤差項;u表示非負的貿易非效率項,包含所有不可觀察的貿易阻力變量,u和v相互獨立。
其中,TE為貿易實際值(T)與貿易潛力值(TD*)的比值貿易效率值,TE∈[0,1] ,是實際貿易量與貿易潛力值的比值。TE的值越大,表示i國對j國的實際貿易值與潛在貿易值越接近,從而貿易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依據(jù)上文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對方程兩邊取對數(shù),構建模型如下:
其中,因變量VAXijt是t年i國對j國的增加值出口額;PGDPit和PGDPjt分別表示t年i國和j國的人均GDP,反映了一國或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技術勞動生產力水平、市場需求等綜合要素。POPjt/it表示t年貿易伙伴國j與中國的相對人口數(shù),由于出口國都是中國,用相對人口總數(shù)可以比較進口市場容量對中國增加值出口的影響程度;DIS表示兩國距離,體現(xiàn)了兩國貿易成本;BOR表示貿易兩國是否有共同邊界。
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4]的一步法估計貿易非效率模型,其具體形式如下:
其中,u表示非效率項;FTA表示兩國是否存在互惠貿易協(xié)議,該數(shù)據(jù)結合了兩組數(shù)據(jù),包括是否屬于相同的貿易集團和兩國是否簽訂區(qū)域或雙邊貿易協(xié)議;NTR表示社會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非貿易壁壘;TAR表示進口國平均關稅水平;INF表示貿易自由度水平,反映進口國貿易自由的綜合水平;MOF表示貨幣自由度,反映進口國物價穩(wěn)定,價格調控能力;FIF表示金融自由度,反映了進口國的金融服務能力。
本文運用2016年最新公布的WIOD數(shù)據(jù)庫,計算了中國對41個貿易伙伴國的增加值出口數(shù)據(jù)。人均GDP、人口數(shù)量數(shù)據(jù)均來自世界銀行;兩國地理距離、是否存在共同邊境數(shù)據(jù)來自CEPII數(shù)據(jù)庫;平均關稅水平、非關稅貿易壁壘數(shù)據(jù)庫來自弗雷澤研究所數(shù)據(jù)庫;兩國是否存在優(yōu)惠貿易安排數(shù)據(jù)來自世貿組織;自由度數(shù)據(jù)來自全球傳統(tǒng)基金會。
本文選擇采用似然比檢驗,判別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適用性和模型的具體形式。根據(jù)表1的檢驗結果,應當建立時變的貿易非效率的隨機前沿模型。
表1 模型設定檢驗
隨機前沿模型的估計結果如下頁表2所示,表2的3組模型中,模型1為基礎模型,模型2和模型3分別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時間線性變量和時間虛擬變量。模型2優(yōu)于模型1(31.0817,p<0.01),模型3優(yōu)于模型1(51.6990,p<0.01),模型3優(yōu)于模型2(20.6173,p<0.10),本文選用模型3作為模型估計分析。
4.2.1 影響中國增加值出口的因素分析
根據(jù)模型估計結果中國的人均GDP顯著為正,說明隨著中國技術水平、生產力的提高,中國供給能力有所增強,從而反映到增加值總量上的提升。同時,體現(xiàn)了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率提高,進一步說明中國出口貿易的供給結構有所改善。中國的貿易伙伴國人均GDP顯著為正,其原因是,若貿易伙伴國的經濟水平高于中國,那么隨著其經濟水平的提升,傾向于將部分中、低技術產業(yè)向中國轉移,使中國部分產業(yè)從進口中間品、加工出口最終品的模式,逐步向直接生產出口中間品、最終品的模式轉變,從而提高中國出口商品中的國內增加值份額;若貿易伙伴國的經濟水平低于中國,那么伴隨其經濟發(fā)展,提高了對產品的需求總量,從而提高中國的增加值出口。貿易兩國是否存在共同邊界顯著為正,表明陸上鄰國為貿易創(chuàng)造了便利。距離變量為負,說明距離導致的運輸成本負擔對增加值出口具有負向效應。
表2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結果
從表2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簽訂、非貿易壁壘的改善、金融自由化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貿易非效率。而值得注意的是,貨幣自由化的提升增加了貿易非效率,可能的原因是隨著貿易伙伴國貨幣自由化的提升,便利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轉移至海外的生產可能對中國增加值出口有替代作用。平均關稅水平不顯著,由于生產鏈條會自發(fā)繞開關稅壁壘較高的兩個貿易國,以迂回的方式避開稅率壁壘,同時,隨著WTO規(guī)則的普遍適用,許多國家施行優(yōu)惠稅率,甚至零稅率,使得關稅水平阻礙效應減弱。
4.2.2 中國增加值出口貿易效率測算及分析
在分析了影響中國增加值出口的影響因素之后,可以進一步計算出2000—2014年中國對41個貿易伙伴國的增加值出口效率的估計值。如表3所示。
(1)國別維度
從整體來看,中國增加值出口效率的算術平均值為34.23%,集中在25%~35%之間,說明中國對41個貿易伙伴國還具有較大的增加值出口潛力,且對各貿易伙伴國的增加值出口效率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最高的是對澳大利亞的增加值出口效率,達到67.10%,效率值最低的是印度,只有20.17%,說明不同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阻力也具有較大的異質性。從供給角度看,增加值出口的高低反映了國內生產要素滿足貿易伙伴國的不同需求層次的能力。從需求角度來看,就是貿易伙伴國對含有出口國生產要素的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而增加值出口效率值反映了增加值出口過程中的阻力的大小,若效率值高,說明增加值出口貿易阻力較小,潛力值較大,反之亦然。結合中國增加值出口和增加值出口效率的特征,把樣本國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高增加值出口,低增加值出口效率,如德國、法國、印度等,中國對其增加值出口均排前10,但增加值出口效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說明這些貿易伙伴國對含有中國生產要素的產品需求量大,利用中國國內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結構,但相較于其他貿易伙伴國,存在的貿易阻力也較大??赡艿脑蚴堑聡?、法國隸屬于歐盟區(qū)域貿易集團,區(qū)域貿易保護較大,而印度龐大的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很大,但難以擺脫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對中國元素的產品還存在較大的貿易阻力,從而造成增加值出口和增加值出口效率值的較大錯位。二是高增加值出口,高增加值出口效率,如美國、加拿大、韓國等,對其增加值出口、增加值出口效率都排在前10,說明中國利用本國資源稟賦向高收入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在增強,同時,隨著中國國內供給能力的持續(xù)提升,上述國家的需求越來越依賴中國的生產要素,在市場倒逼機制下,貿易阻力相較于其他國家較小。三是較低增加值出口,較低或較高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如保加利亞,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國家,這些國家經濟體量總體較小,表現(xiàn)出的需求量較小,同時,由于不同的貿易阻力,所表現(xiàn)出的貿易效率也有所不同。
表3 中國對4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增加值出口效率
(2)區(qū)域和時序維度
2000—2014年中國對不同地區(qū)增加值出口效率趨勢如圖2所示。
圖22000 —2014年中國對不同地區(qū)增加值出口效率趨勢
從區(qū)域表現(xiàn)來看,2000—2014年期間,中國對大洋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最高,其次是北美洲,這兩個地區(qū)雖表現(xiàn)出較高的出口效率值,但出口效率值的波幅較大且呈下降趨勢,說明中國對這兩個地區(qū)的增加值出口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且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增加值出口。中國對亞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較為穩(wěn)定,且有緩慢上升趨勢,從2012年開始,逐漸超過平均水平。這體現(xiàn)了亞洲作為中國傳統(tǒng)貿易伙伴的優(yōu)勢日益明顯,“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中國近年來與亞洲各國簽訂的貿易互惠協(xié)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歐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總體表現(xiàn)較差,長期低于平均水平,且呈現(xiàn)下降趨勢??赡艿脑蚴菤W盟區(qū)域貿易集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與歐盟各國的貿易交流。從變動趨勢上看,中國對各地區(qū)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在2008年出現(xiàn)下滑,隨后逐步緩慢回升,金融危機后增加值出口的貿易阻力有所增強,但影響在逐漸減弱。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對各大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均在2014年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上升趨勢??赡艿脑蚴前殡S著“一帶一路”等政策推動,2014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guī)模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促進了中國增加值出口效率。
中國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存在明顯的國別差異和區(qū)域差異。由于增加值出口更能反映出一國的實際貿易利得,增加值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一國的實際收入水平,因此提高增加值出口是一國出口部門追求的合理目標。根據(jù)以上結論,可以得到對促進中國增加值出口的政策啟示。一是繼續(xù)深化與傳統(tǒng)貿易伙伴國的經貿合作關系,減少非關稅貿易壁壘;二是繼續(xù)深化供給側改革,繼續(xù)提高中國滿足全球市場消費品升級的要素供給能力和技術供給能力;三是結合對亞洲、歐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顯著低于北美洲、大洋洲的情況,表明這兩個地區(qū)總體來看對中國的增加值出口的人為貿易阻力較多,因此需要對這個兩個地區(qū)的貿易政策加以重視,通過雙邊、多邊貿易協(xié)定,逐步減輕貿易阻力,擴大中國對這個兩個地區(qū)的增加值出口;四是通過借助產品生產鏈的全球化布局以迂回貿易等方式規(guī)避貿易壁壘,比如通過跨境合作區(qū)的建設,利用貿易伙伴國對第三國的相對較低的貿易壁壘,間接提高中國的增加值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