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怡波
摘? ? 要: 漢語感官詞是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映了人們對外在世界的直接體驗。本文基于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以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從歷時角度考察漢語感官性狀詞“涼”的詞義演變脈絡,并基于現(xiàn)代社會價值理念背景,對“涼”的新詞義和新用法進行解讀。
關鍵詞: 漢語感官詞? ? 隱喻? ? 詞義演變
1.引言
新媒體時代下,語言形式的翻新速度日漸加快。2018年末,《咬文嚼字》編輯部進行了新一輪十大流行語評選活動,“命運共同體”“錦鯉”“佛系”等耳熟能詳?shù)挠谜Z悉數(shù)在榜。不過,一年中盛行于網(wǎng)絡平臺中的新詞新語遠不止此。其中,有一類形容詞的身份十分特殊,如“涼、糊、甜、蘇(酥)”等。根據(jù)自身的語義特點,這類詞被劃分為一個范疇性集合——漢語感官詞,曾在近年引起語言學家的大量關注。如今,隨著新時期語義內涵進一步的推陳出新,這些詞被注入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詞義色彩,其流行現(xiàn)象的背后,不僅反映了詞義演變的普遍認知規(guī)律,也彰顯了新社會背景下鮮明的時代風格。本篇文章以感官性狀詞“涼”為例,探討這類詞如何在隱喻認知的作用下進行詞義系統(tǒng)的更迭和演變。
2.感官性狀詞與感官隱喻
2.1感官與感官詞
人的身體是人類最先認識的對象,在人類認知系統(tǒng)中占據(jù)重要的基礎地位。早在人類產(chǎn)生之初,人類已經(jīng)能夠自覺使用自身的眼、口、鼻、耳和膚這五種基本的感覺器官與外部世界產(chǎn)生直接性互動,以這種方式獲得的客觀事物特性在人類的大腦中引起相應的認知反映,即所謂“感覺”。感覺是感官的產(chǎn)物,感官是獲得感覺的媒介。根據(jù)五種基本感覺器官,可將感覺對應區(qū)分為: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1]。不過,這種“感覺”僅作為認知主體對目標對象的最初級感性認知存在,是大腦處理加工高級理性認知的重要信息基礎。
眾所周知,語言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離不開認知經(jīng)驗這一重要中介。對感覺體驗的記錄和描繪逐漸構成了語言系統(tǒng)中一類重要的詞匯集聚——感官詞。感官詞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原初社會時期,限于人類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最早的感官詞只涉及狹義范疇,指代那些表示感覺器官的詞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思維認知的進步,人們對感官機能的認識也由具體向抽象發(fā)展,廣義感官詞不僅記錄了感覺器官,也對感官獲得的感知動作和感知性狀進行描繪,從而進一步區(qū)分為感官行為詞和感官性狀詞[2]。本文考察詞“涼”在性質上歸屬于漢語感官性狀詞,其詞義演變的發(fā)展脈絡印證了人類認知經(jīng)驗的發(fā)展脈絡。
2.2隱喻與感官隱喻
從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出發(fā),隱喻是語言詞義演變的核心理論之一。在傳統(tǒng)的隱喻理論中,僅僅將隱喻視作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一種與明喻形成對立的修辭手段,起到修飾語言形式的作用。當代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不僅指代一種簡單的語言現(xiàn)象,它更代表著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不僅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和形成概念賴以依存的認知機制,更是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重要手段。隱喻的認知領域研究始自美國語言學家Lakoff & Johnson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該書將隱喻定義為:“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mapping)之間的投射?!盵3]這里所涉及的兩種不同的認知領域,前者是人們已知并具體存在的概念領域,而后者則是抽象且陌生的。當人們面對這種全新而無法理解的抽象性概念時,認知機制會自發(fā)、無意識地搜尋大腦中已經(jīng)形成的經(jīng)驗基礎,并基于二者的相似性建立關聯(lián)“通道”,試圖利用對已知事物的認知對全新概念進行合理解釋。
這種隱喻機制成為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所考察的漢語感官詞的更迭,同樣離不開隱喻的催化。作為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感官詞經(jīng)歷著從單義向多義的演變過程,由于代表了人身與外在世界的直接性互動經(jīng)驗,漢語感官詞所包含的范圍極大,但仍然無法對那些在生理認知中難以捕捉的抽象經(jīng)驗進行合理的解釋,因此只能借助于隱喻。在面對陌生的抽象概念時,人們基于已知經(jīng)驗尋找相似性,并通過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使用表達自身感官或感覺屬性的語言符號對抽象的心理體驗進行描繪,使得漢語感官詞從身體領域投射到精神領域,在不失去本來意義的基礎上,獲得了超越字面意義的隱喻義。
3.觸覺詞“涼”的詞義演變
3.1“涼”的早期詞義發(fā)展
“涼”是漢語感官詞中最基本的觸覺性狀詞,多表示外界刺激物接觸皮膚表面所產(chǎn)生的“微寒、稍冷”的感覺。然而,在舊有漢語詞中,“涼”最早并不作為一個觸覺性狀詞出現(xiàn)。古漢語“涼”的字解始見于《說文解字》,《說文》曰:“涼,薄也。”段玉裁注:“許云‘薄也,蓋‘薄下奪一‘酒字,以水和酒,故為薄酒?!比纾?/p>
(1)水漿醴涼醫(yī)酏。(《周禮·天宮·漿人》)
又注:“薄則生寒,又引申為寒……至字林乃云‘涼,微寒也。”
(2)北風其涼。(《詩·邶風·北風》)
從上述釋義可知,現(xiàn)今“涼”最常使用的義項并非其本義,而是作為一種引申義發(fā)展而來的。而“涼”最初指代的事物與酒有關,在古代,酒作為一種濃烈可口的飲品,不僅現(xiàn)身于國家上層大型盛典宴席等場合下,也出現(xiàn)在平民老百姓的飯桌上,是廣大民眾樂于品嘗的佳肴。而將無色無味的白水兌入濃酒當中,必然稀釋了純酒的濃度,使酒水的口感和品質大打折扣。如此,“酒味淡薄、不濃烈”成了“涼”的原型意義,不同于常用詞義,本義的“涼”與酒的口感味道有關,應歸屬于味覺域。那么,“涼”的詞義究竟是如何從味覺域轉移到觸覺域的呢?這不得不提到隱喻的一種特殊模式:通感。有關研究表明,人體的感官機制并非各司其職,而是一個彼此相通的整體,來自某一感官范疇的刺激會導致另一感官范疇產(chǎn)生相似的感受性經(jīng)歷。通過通感式隱喻,就可以實現(xiàn)詞義從一個感知域向其他感知域的挪移。從本義出發(fā),“涼”最初與五官中的味覺產(chǎn)生心理聯(lián)系,表示“酒味兌水后不濃”,但基于生活常識可知,酒在古代之所以能夠成為廣受歡迎的飲品,不僅因為其味濃厚香甜,更重要的是酒水辛辣,能夠起到驅寒暖身的效果。往酒水中兌入白水,不僅會影響其口感的純正,也會大大削減其御寒的功效。飲下這樣半摻半雜的勾兌酒水,人們在味覺上的消極體驗逐漸與觸覺所感的寒意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了兩個感官領域的遷移,“涼”也從本義的“薄”引申為常用義“微寒”,并作為義項固定于辭書當中。
到了現(xiàn)代,“涼”的詞匯義項早已大大擴充,而這些基于隱喻而產(chǎn)生的引申義項大多為人類感官經(jīng)驗在心理認知領域的外在延伸。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涼”的釋義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① 溫度低,比“冷”的程度淺:~水;~快;
② 形容灰心或失望:心~;
③ 悲傷,愁苦:悲~;凄~;
④ 冷落,人煙稀少:荒~;蒼~;
⑤國名,指東晉十六朝時期在今甘肅省區(qū)域建立的政權:西~;
⑥姓;
觀察以上釋義,在將專詞“國名”和“姓氏”排除后,我們發(fā)現(xiàn),“涼”的本義“薄”早已在現(xiàn)代漢語詞義系統(tǒng)中消失,取而代之為大眾所接受的則是其基于本義引申而來的基本義“溫度低,微寒”。我們已完全將“涼”視作一個通過觸覺感知而來的感官性狀詞,而忽略了它曾經(jīng)在味覺領域的生理體驗。目前,“涼”的其他義項,都是在基本義“微冷”的基礎上通過隱喻的方式映射產(chǎn)生,表達了人在心理活動領域的認知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涼”是大眾用以表達觸覺感受的常用詞匯,對北大BCC語料庫進行檢索后,可以找到大量語料證明,如:
(3)今晚上也沒刮風,天氣怎么這么涼?(張恨水《夜深沉》)
(4)大家都知道,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氣溫從轉暖-最熱-轉涼-最冷,每年都按這個周期變化著。(《人民日報》1994年4月2日)
(5)他打牌也是這樣,當牌氣不大順的時候。他摔牌,他罵骰子,他怨別人打的慢,他嫌燈光不對,他挑剔茶涼。(老舍《四世同堂》)
(6)水很涼,許秀山身上起了雞皮疙瘩,但他心里卻是熱乎乎的。(《人民日報》1968年8月17日)
在大量語料中,“涼”多作為形容詞出現(xiàn),用以表達當人的身體表面或舌頭與溫度較低的刺激物接觸時傳遞到大腦皮層中的非條件生理反射。而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通過隱喻認知的遷移,“涼”逐漸由外界事物與感官接觸而生的感受特性轉向指代具象事物本身,具有了名詞性的使用方法,如:
(7)遇有唱花燈的、耍猴的、耍木腦殼戲的,他從不擠進人群去看,只是找一個有蔭涼、引人注意的地方站著。(汪曾祺《職業(yè)》)
(8)而我之所以費好大的勁從凳子上站起來……我很想到什么地方去沖個涼。(瑪麗·達里厄塞克《母豬女郎》)
上述兩例中,“涼”都作為名詞成分出現(xiàn)。例(7)指代“不受太陽直射可供避暑的背陰區(qū)域”;例(8)指“溫度不高的洗澡水”。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事物都可以使人體感官有降低溫度的感受,其背后仍然隱含著“涼”的中心意義。不僅如此,在高度的使用頻率下,“涼”也逐漸具有了陳述性的特征,出現(xiàn)充當謂語成分的傾向,表示“使感官本身或外界事物降低溫度的行為”,如:
(9)他想利用看報的工夫讓這杯咖啡涼一涼。(海明威《那片陌生的天地》)
韓禮德將由隱喻引起的語法功能的變化的現(xiàn)象稱為“語法隱喻”,但語法功能的改變并沒有導致詞義發(fā)生跨義項的結果。在“涼”的基本義項下,通過接觸而產(chǎn)生相應生理特性的雙方都是具象而有形的,比如“皮膚”和“空氣”接觸,“舌頭”和“茶水”接觸等。隨著認知進入高級階段,生理感官的刺激激發(fā)了人們的心理聯(lián)想,人們逐漸將外界事物對身體表面造成的生理體驗投射到抽象的內心世界。觸覺的感受器官——皮膚是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而觸覺詞也與人的精神心智相聯(lián)系,友好的觸覺給人以溫暖、熱情的感覺,而不友好的觸覺則帶給人冷淡的感覺。例如,人多趨溫,溫暖的自然環(huán)境使人感到安逸舒適;與“溫”對立,“涼”帶給人們的往往是消極負面的主觀感受。在這種隱喻認知下,“涼”便從感官域投射向心理情感域,詞義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引申出“失望”“悲傷”“恐懼”等義項。如:
(10)在這熱騰騰的氣氛中,蔣麗莉的心卻有點涼。程先生分明在與她接近,她倒覺得是遠了。(王安憶《長恨歌》)
(11)顏少春退回院子里來。滿院里散著臘梅的幽香,寒風發(fā)出唦唦唦的響聲如泣如訴,叫人心里發(fā)涼。(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12)然而我害怕了,忽然停止了攀登,站在云梯上,覺得心里一陣發(fā)涼……(史鐵生《綿綿的秋雨》)
人的心境感受往往是對外部環(huán)境的內化反映。在中國人的認知中,“涼”常常伴隨空曠而蕭索的事物景象,例如,中國人強烈的集體意識使他們傾向擇群而居,倘若面對萬物凋零或是人煙稀少的景象時,總會感到“涼從心生”。隨著這種認知相似性顯化,“涼”便進一步隱喻出“不熱鬧,人煙稀少”的義項,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背后,反映的仍舊是抽象的心理經(jīng)驗,如:
(13)松花莊園看上去滿目荒涼、雜草叢生,田間的松苗也已開始發(fā)芽,宅院內一派頹敗荒廢、雜亂無章的景象。(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14)西域大漠的蒼涼、博大、深邃,古絲綢之路悠揚的駝鈴,塔克拉瑪干神秘的地貌,拂云摩天的雪峰……這一切,都給他們的藝術風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人民日報》1994年08月11日)
3.2“涼”的詞義再發(fā)展
語言學家陳原(2002)在其著作《社會語言學》中指出:“凡是社會生活出現(xiàn)了新的東西,不論是新制度,新體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質,新觀念,新工具,新動作,總之,這新的東西千方百計要在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4]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使人們的心理產(chǎn)生重大的認知重組,遵循隱喻結構的聯(lián)想映射規(guī)律,語言系統(tǒng)也隨這種認知發(fā)展而不斷更新,出現(xiàn)更具靈活性和能產(chǎn)性的詞義演變,常常以網(wǎng)絡為依托,發(fā)展為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流行新詞。
感官性狀詞“涼”作為流行語,最早出現(xiàn)于2017年某些網(wǎng)絡游戲直播平臺的主播用語中,一些主播在游戲操作出現(xiàn)重大失誤或游戲局面對己方不利時,會使用口頭語“涼了涼了”來表達對自己的戲謔調侃,隨著網(wǎng)友使用頻次的上升,這一新詞開始“走紅”網(wǎng)絡,并進一步結合一首耳熟能詳?shù)牧餍懈枨稕鰶觥?,衍生出一種新的流行語體式“一首涼涼送給XX”。“涼涼”一詞于2018年1月起廣泛出現(xiàn)于各大網(wǎng)絡新聞標題中,“涼了”“涼涼”這一系列新詞迅速成為年度熱詞[5]。
“涼了”和“涼涼”在成為網(wǎng)絡流行詞之前早有使用,但舊詞的意義與如今有很大區(qū)別。對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語料庫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涼了”在古代文獻中未有記載,而“涼涼”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孟子·盡心下》:“行何為踽踽涼涼?!敝祆浼ⅲ骸皼鰶觯∫?,不見親厚于人也。”即表示“冷冷清清、孤獨寡合的樣子”。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涼了”“涼涼”大量使用,基本以感官性狀詞“涼”的短語形式或疊音形式出現(xiàn),其語義特征仍處于“涼”的基本義項系統(tǒng)中,但在描寫上更加形象、細膩,語法特征也更具多變性,如:
(15)他站起來,轉過身烘烤后背,但剛把后背烤熱,前胸又涼了。(莫言《檀香刑》)
(16)上次見面的時候,奧里維已經(jīng)發(fā)覺她態(tài)度突然變得冷淡,目光顯得殘酷,甚至有敵對的意味。他看了心都涼了。(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17)她把口香糖遞給端午的同時,順手把他從地上拉了起來。她的手涼涼的。(格非《江南三部曲》)
(18)小憐一抬頭,佩芳已經(jīng)回來了。便笑著說:“屋里太熱,繡得出了一身的汗,我現(xiàn)在到外面來涼涼?!保◤埡匏督鸱凼兰摇罚?/p>
直到在現(xiàn)代新媒體發(fā)展的催動下,“涼了”“涼涼”二詞雖形式不變,卻基于當代人的認知發(fā)展產(chǎn)生了新的詞義內涵,基于對網(wǎng)絡的基本檢索,大致包括:
①沒有希望,事態(tài)向注定失敗的局面發(fā)展(常用于電競游戲中);
②人死后體溫下降,形容人或事物反應冷淡,沒有消息;
③形容事物發(fā)生得太遲或太晚。
經(jīng)過對比發(fā)現(xiàn),舊有的“涼X”僅是以感官詞“涼”為語素的形式變化,仍然表示“由熱轉冷,溫度降低”的原型義,只發(fā)生于具象事物中,如“人體”“食物”等,但在語言的運用和創(chuàng)造中,人們利用隱喻,將這種直接經(jīng)驗領域的感覺形象轉移到抽象的經(jīng)驗領域中,“由熱轉冷”的過程由現(xiàn)實客體映射到說話者的大腦中,反映抽象的事件或現(xiàn)象由“火熱”到“冰涼”,暗含了言者不好的、消極的內心傾向,比如“結果失敗”“沒有消息”“太遲太晚”等,如:
(19)美國上千高校取消SAT強制性要求,中國考生真的要“涼涼”嗎?(《錢江晚報》2018年7月25日)
(20)咪蒙系涼涼,自媒體“知否”?這個“知否”,當包含兩重含義:一是“知否”自媒體垃圾式發(fā)家的好日子或許已經(jīng)到頭?二是“知否”嚴懲自媒體違規(guī)違紀的制度板子大概只會加碼又加量?(《中國青年網(wǎng)》2019年2月22日)
(21)票剛買一個月 溫泉館就關了門,300消費者30萬張票就這么“涼了”?(《東方今報》2019年2月28日)
從上面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涼X”并非真的是指一個“由熱到冷”的轉變過程,而僅僅是指某種抽象事物消極性的發(fā)展?!翱忌鷽鰶觥笔侵钢袊鴮W生受到美國高校政策影響,出國留學的難度大幅提升;“咪蒙系涼涼”是指以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團隊一味追求經(jīng)濟利益,發(fā)布虛假內容,制造網(wǎng)絡謠言,導致該行業(yè)亂象叢生;“門票涼了”是指由于溫泉館的不正當營業(yè),高價購買的門票失去了原有的經(jīng)濟價值……感官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類詞群,人們在認知領域中更容易對它們進行隱喻性的認知聯(lián)想,從而轉化為與社會更新相輔相成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在廣泛的傳播使用中保持長久的活躍度和生命力。
4.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舉例的方法探討了漢語感官性狀詞“涼”的詞義演變特征,文章只大致梳理了“涼”在隱喻作用下的演變脈絡,并未窮盡式地列舉“涼”的所有詞義,且有些地方也含有主觀臆斷的成分。但通過如上分析可以使我們了解:隱喻機制對人們認識事物、拓寬認知體驗和形成新概念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以“涼”為代表的漢語感官詞進行詞義擴展的重要手段。即使到了現(xiàn)代社會,隱喻機制仍然是詞匯系統(tǒng)適應人們快速更迭的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網(wǎng)絡流行語的層出不窮在符合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的同時,也滿足了當代人的求新心理。
漢語感官詞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范疇,本文僅僅基于隱喻的角度對漢語感官性狀詞“涼”的詞義發(fā)展做了一個初步的研究。實際上,不論是從漢語感官詞內部,還是認知隱喻的內涵機制抑或是新詞新語的流行發(fā)展,都還有許多可供研究的領域和內容。語言的演變是一個不斷更新、永無止步的課題,許多新詞仍處在發(fā)展變化當中,新產(chǎn)生的詞義可能在不久后消亡,也可能隱喻出更多創(chuàng)新性的用法,對這類語言問題的研究,不僅是對詞匯系統(tǒng)發(fā)展的考察,更是對人類復雜的認知思維的持續(xù)性關注。
參考文獻:
[1]緱瑞隆.漢語感覺范疇隱喻系統(tǒng)[J].鄭州大學學報,2003,36(5):108-112.
[2]婁愛華.漢語感官詞模糊性和隱喻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
[3]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e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辛慧.火熱的“涼涼”[J].語文建設,2019(1):72-73.
[6]薛敬敏.現(xiàn)代漢語感官動詞的隱喻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
[7]楊波,張輝.跨感官感知與通感形容詞研究[J].外語教學,2017,28(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