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是中學語文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與重點。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瑰寶,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出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在詩歌的殿堂中自由徜徉,感受文學氣息的熏陶,從而促進我國詩詞歌賦文化的傳播與繼承。因此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必須依托古詩詞教學,將學生的語言知識運用能力、思維想象力、審美鑒賞力、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傳承能力相融合,全方位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從現(xiàn)實出發(fā),首先闡述依托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培養(yǎng)的意義,其次圍繞如何依托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制定出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策略
古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感染讀者,對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語言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古詩詞中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及豐富內心世界影響深廣,學生對不同的語文教材知識類型的體驗、感悟和反應也是多元多樣的。作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前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1],凝聚了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因此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古詩詞熏陶、教學,重視古詩詞教學內容的價值凸顯與升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仔細品味古詩詞文化蘊藏的內涵,讓學生積極咬文嚼字,體會不同情境下用詞的考究,這樣才能夠鍛煉其語言構建與運用,并且思考作者的意圖,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是當前語文教育工作者考慮的重點問題。
一、依托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積累和綜合運用古詩詞相關知識
語文新課程改革后,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語言材料的提煉積累和言語活動的實踐運用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并要求學生能夠自覺將積累的語言知識構建相應的聯(lián)系。中學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薄弱的語言功底,部分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因此中學階段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有意識在古詩詞教學中整合語言材料,在學生頭腦中構建起較為清晰的古詩詞結構網圖[2]。此外,古詩詞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古代語言常識和文言知識,準確把握學生對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詩詞是最基礎、最原始的語文形式,雖然在新時期溝通交流中不常用,但是從文本形式而言,其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感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藝術審美鑒賞能力。語言文字是文本解讀的開端和基礎,學生只有把詩詞本身蘊藏的內涵徹底理解,才能進一步研學詩詞一項以及鑒賞傳統(tǒng)詩詞所具有的情感美,然后更好的將情感帶入到文本本身。
(二)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培養(yǎng)起學生高雅的審美品味,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基礎上積極發(fā)現(xiàn)美、挖掘美和創(chuàng)造美,深刻認識語文學科中美的樣子。古詩詞語言富有鮮明的特色,不同詩詞人的作品風格迥然不同,主要包括清新淡雅、平實質樸、飄逸灑脫、豪邁奔放、沉郁頓挫、雄渾壯闊、沉郁頓挫、婉約細膩等多種,為了實現(xiàn)審美鑒賞的語言素養(yǎng),古詩詞教學可以鍛煉學生掌握含不盡之意的語言特色規(guī)律,在特定語境下理解不同語言的運用。中國古典詩詞重寫情、寫意,學生在鑒賞中也要重視體驗詩情畫意[3]。古詩詞為學生營造出美的畫面,例如在“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學生眼前就出現(xiàn)詩歌描繪的畫面,從中感受意境美和語言美,從詩歌意象中感受文學氣息巡臺,培養(yǎng)起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不僅包括語言的理解與積累,同時對構建語文思維具有一定的要求。古詩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將聽覺、視覺、觸覺和感覺等相結合,配合大腦在古詩詞教學中形成一副美麗的畫卷,讓學生走入詩詞中感受詩人詞人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通過課前充分的準備,從網絡資源中挖掘詩詞教學可利用資源,發(fā)揮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更加直觀化、生動化制作微課視頻。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在古詩詞教學中有了更多實踐途徑,由于其屬于古典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特有的文學形式,其類別不同于小說、散文等,因此學生在古詩詞語文教學中更能促進思維的進步,在整合資料過程中深層次感悟以往學習的古詩詞,及時產生聯(lián)系,尤其是遇到相似語句或者題目時,有助于培養(yǎng)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四)促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繼承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的學科,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停留在理解、學習知識的層面,那么學科精神將無法傳承,同時還要重視陶冶學生的文化情操,彰顯出人文性氣質,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興致,培養(yǎng)班級內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古詩詞教學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將古典精華文化傳承到新一代,這顯示出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其將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作為傳播載體,其中古詩詞就是媒介,當前語文教材中列入的古詩詞大多文化歷史久遠,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數(shù)詩詞作者都是文壇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古詩詞教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傳播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依托古詩詞教學傳承意境深刻、審美高雅的古典文化。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成為多少人的真實寫照,至今仍在新時代發(fā)光發(fā)熱;陸游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曾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4],表達出熱愛祖國的情感,和新時代宣揚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謀而合,培養(yǎng)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思想,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無私奉獻精神。
二、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策略
(一)提升語文教師針對語文素養(yǎng)的古詩詞教學能力
首先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古詩詞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后明確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傾聽,尊重學生的直接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古詩詞后會產生直接體驗,因此要聆聽學生的看法,轉變以往“一家之言以定之”的教學理念。課堂是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對話是師生站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場上的雙向溝通、相互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身心發(fā)展和性格特點不同,因此認知水平也存在較大不同。同一首詩詞也有著多元化的情感解讀,因此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古詩詞的興趣,摒棄全程滿堂灌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在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對古詩詞加以解說,讓學生產生思考加深情感體驗與理解[5]。其次提升教師自身的古詩詞文學素養(yǎng)。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是開展高質量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儲備自身的古詩詞知識和相關文藝理論,精準劃分古詩詞篇目的重要程度,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將古詩詞歸類到誦讀、背誦、涵泳等范圍,讓學生沉潛作品中,反復推敲語言運用、情感表達,形成自身獨特的審美體驗,并且將其凝練到語文素養(yǎng)中,帶到語文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認知。
(二)拓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多元化渠道
一是學生積累并掌握基本的古詩詞知識。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生大概了解詩詞中著名的詩詞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柳永、蘇軾、陸游等,并且掌握每位詩詞人不同的作品風格,亦或豪放灑脫,亦或沉郁頓挫,亦或平易近人,亦或凄美婉約等等,積累類詩歌的形式、句數(shù)、字數(shù)、押韻以及平仄等相關知識。二是鍛煉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思維。雖然古詩詞只有短短數(shù)句,但是卻蘊含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歷、獨特個性、情感傾向、理想志向,整首詩詞為讀者營造出審美的意境,通常詩詞中包括多種表現(xiàn)手法,借用意象來抒發(fā)個人憤懣不平的意志或者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例如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觀滄?!分小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愁,但是表現(xiàn)手法有所不同,前者運用比喻修辭手法[6],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形象化,讓君之愁可感;后者表達自己遠大政治抱負,選用典故“老驥伏櫪”,表達自己內心和老驥一樣,有著豪壯的抱負,從這些典型詩詞中拓展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渠道。
(三)構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古詩詞課堂
首先在古詩詞教學誦讀環(huán)節(jié)。誦讀并非單純地誦讀,而是要把握好詩詞的韻律與節(jié)奏,通過停頓、輕重音、語速、語調的轉換與強調處理好誦讀細節(jié)。這要求學生在誦讀中集中精力,準確劃分古詩詞的節(jié)奏,教師在誦讀中傳授學生一點小技巧,誦讀要體現(xiàn)出作者的情感,如果是豪邁奔放或者激動愉悅的情感,學生要通過高昂的聲音傳達出積極的情緒;如果是凄涼哀婉或者痛惜迷惘的情感,學生要運用低沉的聲音傳達出消極的情緒,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培養(yǎng)起學生的語文語感。其次在品古詩詞語言之美環(huán)節(jié)。古詩詞鑒賞是要求學生透過表面文字語言深入到讀者的內心[7]。一是注意品古詩詞中奠定整首作品情感基調的字詞,例如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離別是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冷”字是詞人的直觀感受,不舍離別卻要離別,在這個時節(jié)離別更添幾分愁緒。二是注意刻畫傳神的字詞。例如杜甫在《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兩句詩中用了多個意象和感受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繁瑣愁緒。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明珠,至今仍熠熠生輝,而作為傳承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確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多樣化手段提高學生的語言構建與應用能力,發(fā)展思維,提升審美情趣,自覺傳承我國優(yōu)秀文化,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小惠. 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
[2]張改煥. 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J]. 課外閱讀旬刊,2012(10):188-189.
[3]張攀波.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古詩文教學必不可少[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193-193.
[4]林苗發(fā). 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上),2017(6).
[5]梁赫元.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J]. 好家長,2017(40):133-134.
[6]吉開炮. 奏響七部曲 愛上古詩詞——淺論中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 課外語文,2013(24):144-144.
[7]周蒙琴. 重視語文情境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淺談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情境教學[J]. 科技資訊,2008(12):157-158.
作者簡介:任曼馨(1976.1-),女,漢族,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項城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