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
摘? ? 要: 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以往單一化的跟唱式教學模式已經落后。新式的翻轉課堂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mooc教學模式已然興起。本文就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翻轉式音樂社團課堂中使用的必要性,如何從信息化備課、翻轉課堂管理、課后評估三個方面對新型課堂的建模進行闡述并舉出實例分析,最后就問題與發(fā)展前景做出總結,從三個方面闡述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對翻轉式音樂社團課堂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翻轉教學法? ? 信息化教學? ? 社團課
1.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社團課中使用的必要性
“音樂社團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從大環(huán)境看,在音樂社團課程的價值體現(xiàn)中,審美體驗作為學科的價值核心,使得美育教育成為小學音樂社團課程中最重要的學習板塊。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彈唱跟唱等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學科要求,如何將音樂之美更立體地展現(xiàn)給學生,就必須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力量。從小環(huán)境看,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孩子們有一個誤區(qū),就是我在課堂上僅僅是為了學會某一首歌曲,而達到審美的高度似乎是遙不可及的。那么,真的是這樣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情感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恐怕嘗到的是苦悶、幸福,而不是美。德彪西等藝術家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具體形象的藝術作品,把歡樂表現(xiàn)在舞蹈中,把憂郁表現(xiàn)在歌曲中,如何讓6歲至12歲的青少年感受到這種共鳴,從藝術作品中提取共鳴,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便是橋梁。綜合以上兩點,翻轉式的音樂社團課堂和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運用推行勢在必行。但是,在實際課堂操作中,課堂翻轉效果不好,美育教育的教學目的不能達標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本文針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社團課堂中的實際運用做出建模,并從信息化備課、有效的翻轉課堂管理、課后評估三個方面入手,分析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對于推動新型翻轉式的小學音樂社團課堂的可行性。
2.如何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于翻轉式的音樂社團課堂中
2.1信息化備課不僅要備教學而且要備課件。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已十分廣泛?!笆晃濉比珖逃夹g開題報告中提出:“在全面運用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下完成課程與教學創(chuàng)作,要求教師團隊能夠重構教育技術理論,熟悉課程信息化設計方案,完成數(shù)字化課堂層次模型設計。”一些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兩層皮”式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例如有些教師全堂課通篇運用PPT展示教學,將本堂課所需單詞全部搬到PPT上,內容講授依舊采用讀一跟三的形式,這就面臨一個問題,教師辛苦制作了整堂課的課件,而學生依舊不感興趣。如何巧用數(shù)字化教具這一媒介,使多媒體教學真正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備課中的把握重點,突出難點應體現(xiàn)在教師所備的課件中。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匈牙利第二狂想曲》為例,課堂重點是了解李斯特的生平和吉卜賽音樂的特點,熟悉聽辨出《匈牙利第二狂想曲》中的經典片段,難點是聽辨出片段演奏中使用的樂器。筆者在備課制作課件時,便著重制作了兩個板塊。一是用手繪漫畫的形式錄制了一個三分鐘的短視頻,用于簡介李斯特的生平及本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吉卜賽民族音樂在本曲中的體現(xiàn);二是以PPT表格的形式將行板與快板進行對比,讓孩子們玩一個填空游戲。這兩個板塊在實際課堂的運用中效果顯著,使學生在乏味的音樂史和晦澀的樂理知識當中找到樂趣,在反復的聽辨中熟悉樂曲片段,不僅降低了教師的備課工作量,而且有效使用了課件。
2.2翻轉課堂要實施得到位必須與學科特點緊密結合。
2.2.1緊扣音樂學科特點,設計一學期的翻轉課堂模型。
音樂,所謂“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它是人類最親密的伙伴?!岸缭谙ED時期,畢達哥拉斯便發(fā)現(xiàn)了琴弦上的長短與音高成數(shù)的比例,把宇宙的數(shù)理秩序訴之于情感世界”。通俗地說,音樂是感性與理性缺一不可的整合體。抓住這一特點,筆者認為,現(xiàn)代化的音樂社團課堂應是由教師的理性啟發(fā)與學生的感性探索相結合。當前階段小學音樂教學面臨一個窘境,就是理性部分不夠通透,感性部分不夠深厚。翻轉課堂是我國現(xiàn)階段重點推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指通過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運用mooc的形式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全方位的整合與重組。這一教學模式完全可用于解決小學音樂教學中面臨的問題。那么建立起適合信息化小學音樂社團課堂的翻轉教學模型便顯得尤為重要。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從學科方面來說,我將一學期的課程分為六個縱向單元和三個橫向板塊,即本學期按照時間順序需要上六個單元的課程,每一個單元由欣賞與樂理課、歌唱與排練課、探究與表演課三個課時板塊組成。從學生角度來說,學生要在學期之初確定小組成員,小組并不是按照成績小組為自然組,而是關注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由教師指導分組,每組需有“導演”、“演員”、“幕后工作者”三個角色,并在每節(jié)歌唱課的排練時間進行小組練習,課后利用云課件對上課時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并組織小組交流,在探究與表演課上完成成果展示,讓每個孩子參與知識的生成,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感受碰撞與裂變,從而更深層次地思考音樂。只有做到這兩方面的提前安排,才能在課堂中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最大化。
2.2.2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實際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翻轉的教學課堂像一個宏觀的宇宙,學生在課堂上拋出各式問題,像遍布在各個軌道上的行星,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黑洞,吸收、刨除不必要的垃圾問題和答案,解決各個行星拋出的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在動態(tài)的思維中實現(xiàn)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要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就必須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課堂。在實際課堂中用“線上—課堂—線上”的模式就十分受用。不讓課堂偏離軌道,需要從重難點備課和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入手。第一個線上拋出的是本課的重點,也就是必須解決的、大部分同學可以解決的部分,這一步由學生在課下觀看老師推送的視頻、PPT資料等,根據(jù)自己讀到的信息收集上課可能用到的信息,同時解決PPT上關于本課難點的問題,并通過郵件的形式回饋給老師,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饋找出問題;第二步,課上,學生補充重點,并由老師的帶領下完成難點的解讀;第三步,回到線上,完成課后的思索及對本堂欣賞課音樂的重新回味,感悟音樂,并在下堂課與同學們分享?,F(xiàn)以欣賞課《匈牙利第二狂想曲》為例進行分析。第一步線上教師分享給學生一部《貓和老鼠》的影片讓孩子們在動畫中欣賞本曲,引發(fā)興趣,同時推送錄制好的簡介李斯特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視頻供學生學習參考,并讓孩子們在觀看后找出認為沒有解決的問題,同時截取第一部分行板,讓學生根據(jù)學過的知識,從創(chuàng)作背景、使用的樂器、表現(xiàn)出的音樂色彩三部分寫出對這一部分的音樂理解,然后回饋給老師。第二步,課上先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部分,由同學補充發(fā)言,教師僅提供判斷對錯即可;然后教師拋出難點問題,并對學生有疑惑的部分進行分析,請同學們聆聽西洋樂器組中常用的樂器的音色,并分析總結出音色的色彩,接著重新再次聆聽解決問題;然后對于學生所寫的樂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再次聆聽,并分析教師寫的與學生有哪些不同?在一次次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中完成本堂課難點的解析。第三步,回到線上,老師推送熱情段的片段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jù)上課學到的樂評格式,聽辨并寫出熱情段的樂評,允許討論,并在下節(jié)反饋課上一同分享。通過這種三步走的模式,一遍一遍地打通學生的耳朵,激發(fā)對音樂學科的不同認識,開發(fā)潛力,完成教學中的理性任務。
2.3課后評估體系。
課后評估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翻轉音樂社團課堂評估中,首先要承認在音樂這一學科中,學生確實存在先天條件的差異,那么讓資優(yōu)生吃飽,讓藝術感稍差的學生也能打通耳朵吃得著,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熱情,讓他們體會到在音樂與藝術的沃土上收獲的喜悅便十分必要。因此,翻轉式課堂評估應以經過碰撞交流的各個小組為個體,進行評估與打分,而不是讓某一位學生覺得自己行或不行。主要從小組演出反饋和網絡云課件中提出的問題解決兩方面進行考核。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漸漸掌握音樂學科的學習方法,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這樣教學才算達到新課標要求。
參考文獻:
[1]陳楓堰.談音樂圖形譜的運用[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5(08).
[2]王兆正.以學為核心,構建新型課堂關系——基于“顛倒課堂”理念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轉型[J].小學教學研究,2015(17).
[3]崔光佐,徐連榮,張丹,黃月,徐恩琴.思維能力的教學理論與課堂實施途徑[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05).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農村小學生音體美社團活動的有效組織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82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