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蓉
摘? ? 要: 關(guān)于第二語言教師如何掌握學科專業(yè)性,第二語言學界已有許多理論模式,但目前對培育優(yōu)良教師的學說理論關(guān)注不夠。本文從“有效學習”視角出發(fā),另辟蹊徑,針對當前教師培育的不足,提出對策:前期篩選、錄取后進行專業(yè)訓練、入職后關(guān)懷。第二語言學界應(yīng)多重視第二語言未來教師的個人身心管理需要,提供比較充裕的資源和平臺幫助老師們不斷提升自我,在工作中助己助人、育己育人、樂己樂人。
關(guān)鍵詞: 第二語言? ? 教師培育? ? 教師健康
一、引言
目前學界主要集中關(guān)注和側(cè)重的是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的研究,對語言的研究大于對教師的研究,而且對“教學成功要素”關(guān)注的少之又少。筆者擬對這一要素做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和解讀,雖自知所學不敵前賢先學,但是深信有疑問要提出才有解答,有討論才有進步、收獲。
二、學習眾多理論就夠了嗎?
比起其他學科,第二語言習得是一門年輕的教育專業(yè)。雖然年輕,但是學界已提出許多“教學理論”供教師們學習與參照。著名的理論比如:語言文化適應(yīng)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本地模式(The Nativization Model)、語言調(diào)節(jié)理論 (Accommodation Theory)、語篇理論(Discourse Theory)、語言監(jiān)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多元能力模式(The 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普遍性假說(The Universal Hypothesis)等。然而看了這么多的理論,我們不禁要發(fā)問,這些理論是否都是有實驗根據(jù)或?qū)χ笇Ы虒W真的是有很大幫助呢?Schouten(1979)曾提出:“在第二語言習得里,已有太多的模式(理論)被提出,也被接受得太快了,已負面影響了相關(guān)研究。”Ellis(1999)認為:“我們從不缺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彼匀缃竦膯栴}是,這么多學說理論,如何選擇有用的理論,這是研究的一大課題。
Ellis(1985)在《第二語言習得概論》(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引言中開宗明義地說明他雖想給讀者們提供一個到目前為止全面完整的第二語言專業(yè)的論述,可是對于那些所有理論,他只能“描述”而不能 “給意見(藥方)”。也就是說,即便是如Ellis這樣的專家也難以推薦或偏好哪家理論。因為相對于第二語言專業(yè)研究,其彈性選擇比較多,而且見仁見智,可能并沒有所謂的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所以需要我們繼續(xù)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
三、決定教學成果的要素
語言學習的過程細膩而復雜,涵蓋太多的元素和參數(shù)。也許采用不同的研究視角,從不同的方向深思熟慮,就可能得到不同的結(jié)論。但是如果執(zhí)著地追求某一定論,則并非易事,或許永無定論——這也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因此,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教師,所肩負的擔子可能會比較沉重,因為對于第二語言教師而言不僅要學習各種語言教學理論,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水平程度,從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不可否認,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是不可忽略的,因為最有效率的學習是由老師“啟發(fā),引導”,從而幫助學生主動、自主地學習。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家,要做的不僅是了解(運用)學習者的內(nèi)部條件,諸如學習者的生活經(jīng)驗、智能、個性、動機、文化等,還要具備專業(yè)知識(所學過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行為學等)并配合外部條件(學習環(huán)境、所用的教科書、同學間的交流、課堂活動等)設(shè)計教案(Gagne et al,2007)。最根本的就是制定適宜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以便挖掘?qū)W生的最大潛能,幫助學生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這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由老師引導的學習,是雙向的、合作式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
所謂“教學”是要看成果的。如果沒有正面、可評量(measurable)的學習成果,就不能算“教學”,就沒有完成“教學”任務(wù)。而教學(Instruction)活動應(yīng)該包含學習者和教學者兩個主動學習的角色。他們都身負重任,彼此相互影響,他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決定著語言學習的成功與否。只有教學者和學習者都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相輔相成,同心協(xié)力地遵循教學教案的安排,有條不紊地按照精心設(shè)定的學習目標,并結(jié)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學習,多增加實踐的活動機會,給學習者足夠的時間,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學這個活動。
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研究論著主要針對學習者的需要,比如學習策略等,也研究教學者應(yīng)該如何關(guān)注學習者的背景和需求并以之配合設(shè)計教學內(nèi)容。但是卻極少關(guān)注第二語言教師本身的需要,忽視第二語言教師的教學主體的地位,忽視第二語言教師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筆者認為既然教師在語言學習的過程與成果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好老師幫助學習和研究學習策略或教學策略一樣重要。
四、優(yōu)良教師的培育
縱觀目前論著,第二語言習得學界極少將對我們未來的或現(xiàn)任的教師為中心立場或未來發(fā)展方向,考量如何幫助教師們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成為合格且優(yōu)秀的而且在專業(yè)上又健康快樂的二語習得教師?!敖處熒硇慕】凳墙處煆氖陆逃ぷ鞯那疤岷突A(chǔ)”(宋萍,1998),只有身心健康了,教師才能有精力更好地投入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我們應(yīng)多注重“關(guān)懷老師”與“培育健康師資”這個課題,因為教授第二語言本不僅是體力工作而且是腦力勞動。不管引用哪家學說、使用哪種理論,若教師不能真正“有活力”(dynamic)和“熱情”(enthusiastic)地教學,即使擁有滿腹經(jīng)綸的理論學,其可能實踐效果也不一定會好,致使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并不理想。
筆者曾觀摩過許多第二語言老師(教美語或漢語)的教學。個人以為,有些老師是不適合當?shù)诙Z言老師的。愛因斯坦說:“優(yōu)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學習第二語言本就是一個高難度的過程。如果老師不具備3P—Passions,Patience,Persistence,并非真正對此工作有熱忱(Passion),對學生有耐心(Patience)、對自我有意志力(Persistence),而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即使受過專業(yè)理論訓練,所收獲的實踐效果也不一定很好。因此,若在尚未進入教師專業(yè)之前就提供適當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性格、性向、興趣和天賦,就可以幫助他們決定是否報考教育系,這樣應(yīng)可以適當?shù)販p少他們“誤入歧途”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在錄取后,在教師培養(yǎng)的學習期間必須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因為許多時候,即使是小事情也是知易行難的,許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所以在學習期間需要幫助未來老師們培養(yǎng)好習慣并實際做到個人健康生活管理,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yīng)變化的環(huán)境,擁有強健的體魄。而且,老師們畢竟是普通人,有情緒、有病痛、會疲憊,需要“維修”“保養(yǎng)”,只有體力和精神都充裕才有能力付出,才能分享知識和把快樂傳遞給學生。這也是為什么說成為老師后健康生活的維護(maintenance)是很重要的,因為教師們不是永動機,做不到一直工作,也做不到?jīng)]有任何的情感變化,教師們也不是圣人,沒有一點瑕疵過錯,人無完人,對教師們的要求也不能太苛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優(yōu)良教師”的培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前期篩選。比如:在高中階段就可以為學生提供課程與資訊,讓將來有興趣成為第二語言教師的學生多注重加強針對其心理、態(tài)度、認知風格、教學理念、教學動機等認識。同時,需要適量的做測評(assessment)并且提供觀察和實習的機會,以幫助學生多了解自己和教育工作內(nèi)容。幫助他們了解自我的興趣取向,評估自己是都真的適合從事這份工作而報考二語(漢語)教育系??陀^地說,前期篩選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據(jù)相關(guān)報道,其中一些學生仍然存在目標不明確性,在做選擇時不夠謹慎,往往在選擇完以后才后悔。因此,筆者認為,在前期的篩選工作中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資源去了解,給學生進行大量的心理測量,而且時間應(yīng)具有一定的間隔性,這樣才能保證其結(jié)果的信度,篩選出合格的二語教師。
第二,錄取后進行專業(yè)訓練。比如:在本科或研究院學習期間,除了提供理論、學術(shù)等專業(yè)知識的教育外,還應(yīng)幫助未來老師們養(yǎng)成良好“健康生活”(wellness)的習慣,給予他們一定的相關(guān)指導。首先要建立相關(guān)的機制和規(guī)章制度,其次要讓他們有健康意識,所以定期進行講座培訓是很有必要的,最后要在實踐中進行督促和檢查。
第三,入職后關(guān)懷。比如:提供合適的機會和平臺,開辟專屬網(wǎng)站和培訓課程,使老師們不僅可以在職學習,而且可以交換教學經(jīng)驗和任何對個人健康生活管理有利的資訊的平臺,讓老師們隨時“充電”,補給“正”能量,以保持健康生活的學習心態(tài),以便維持對教學的激情與熱情。
五、結(jié)語
培育良好的第二語言教學的師資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及多維度的綜合考量。理論學習只是培育優(yōu)良師資的其中一部分,老師們不僅需要懂得本學科的教學和學習內(nèi)容,還得學習心理學、行為學、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等理論。同時,需要提供實用的個人身心管理資源幫助老師們持續(xù)生活得自在健康,以便教師在工作崗位中高效且快樂地工作。當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CNKI)輸入關(guān)鍵詞“第二語言教師健康”和“對外漢語教師健康”時,搜索的結(jié)果都是“0”?!敖處熓侨祟愳`魂的工程師”,“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陳新華,2011)。只有擁有健康快樂的老師,才能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學生。因此,對第二語言教師的關(guān)懷和重視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陳新華.高校教師身心健康淺談[J].江蘇高教,2011(5).
[2]龔瑞儀.高校教師健康管理檔案研究[J].科技經(jīng)濟市場,2016(10).
[3]宋萍.教師身心健康小議[J].山東教育科研,1998(4).
[4]Ellis,Rod.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5]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Schouten, M.. The Missing Data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J]. 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1979(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