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雪
最近,不少人都被身邊的朋友“安利”了《夏目友人帳》,得到的第一句評語往往便是:“超治愈的?!?/p>
3月7日,這部來自日本的治愈系動漫電影在“女生節(jié)”這一天登上大熒幕,撩撥千萬中國觀眾的心弦。上映首日,該片便斬下1951.9萬元票房,位居當日上映影片票房首位。截止目前,其票房累計超過1.13億元,上映11天后上座率依然高達10.5%,成為今年開年以來最賣座的日本電影,豆瓣評分也達8.3分。
“治愈系”,這個從日本誕生并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文化概念,現(xiàn)在已形成了一個囊括音樂、文學、電影、動漫等各領(lǐng)域的成熟的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在撫慰日本觀眾心靈的同時,漂洋過海,以區(qū)別于仙俠、懸疑等內(nèi)容的獨有風格,在包括中國等一批國家和地區(qū)市場中搶得一席之地。
究竟何為“治愈系”,為何其在當下的時代受到越來越多受眾的追捧?不妨讓我們透過《夏目友人帳》的熱映來一探究竟。
何為治愈?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行,但也會有溫柔的相遇。轉(zhuǎn)瞬即逝的相逢與離別,因為是你,所以每一個瞬間,都想要珍惜?!?/p>
這句《夏目友人帳:結(jié)緣空蟬》終極預告片中的引言,仿佛帶著暖暖的溫度,伴隨著輕柔而帶著淡淡憂傷的音樂,為觀眾緩緩展開影中的世界。
“治愈系”的概念在日本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治愈系”就已經(jīng)演變?yōu)橐环N全民性質(zhì)的消費文化。彼時,日本泡沫經(jīng)濟的瓦解導致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長期處于低谷,日本社會進而變得浮躁動蕩,人心也逐漸惶恐不安。人們盼望回到過去,渴望過上一種安定平穩(wěn)的生活。在物質(zh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轉(zhuǎn)而尋求精神慰藉。于是,為了回應這一心理需求,“治愈文化”應運而生。
誕生之初,這種獨特的文化便迅速蔓延至各個領(lǐng)域,人們開始熱捧各種以“治愈系”為標簽的文化產(chǎn)品。音樂作品如《Lost Butterfly》,文學作品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廚房》,以及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關(guān)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不僅在日本大獲成功,也在海外收獲了不小的文化認同。
而在動漫領(lǐng)域,許多日本動漫作者也開始將“治愈”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應用到作品中。這類作品劇情人物設(shè)定貼近現(xiàn)實,情節(jié)舒緩,擅長通過刻畫細節(jié)詮釋生活意義,以達到治愈內(nèi)心疲勞的功效。故事中的人物,主角多為身份普通且平凡的小人物,就像活在這個世上最普通的“你和我”;陪在主角身邊的,必然會有一個從外表到性格都“極萌”的角色,來為整個故事添彩,讓觀眾看后為之一笑,內(nèi)心充滿柔軟。
就像《夏目友人帳》中,溫柔的主人公夏目和有著極萌的招財貓外表的“娘口老師”、各具特點的妖怪們、平凡普通卻也溫暖的同學們,使《夏目友人帳》成為了“治愈系”動漫教科書式的作品。
除此之外,溫暖的背景音樂和場景設(shè)置也是治愈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好的背景音樂往往與節(jié)奏舒緩的故事情節(jié)巧妙地融合,使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心靈與情緒隨著音樂得到放松;場景設(shè)置則與背景音樂相交融,如在《夏目友人帳》中,滿蘊小鎮(zhèn)氣息的木屋火車站、森林、河流、田間小道,配以柔和的顏色,呈現(xiàn)給觀眾的每一幀定格,都是一幅溫暖的畫,清新而寧靜。
《夏目友人帳》在日本擁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動漫連載的播放量也是常年居高不下。這樣一部作品,被搬上大銀幕后的號召力自然不容小覷。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夏目友人帳》在去年9月于日本上映后,僅首映周末兩天便吸引觀眾12萬人次,票房收入1.72億日元(約合1050萬元人民幣),上映當周便登頂日本電影票房榜首。
而除《夏目友人帳》外,包括《CLANNAD》《未聞花名》《蟲師》《水果籃子》《龍貓》等一系列“治愈系”電影,也都在日本和其他市場取得過不錯的成績。
撬動人的孤獨與渴望
“治愈系”為何受到當下觀眾的喜愛?
我們不妨先看看《夏目友人帳》這部大受歡迎的動漫作品中,主人公夏目的故事。由于天生看得見妖怪,還是孩子的夏目在他人眼中就是個會突然大叫、奔跑、又會莫名自言自語的奇怪小孩。他的童年,是在被冷落和遭排擠中度過的,父母雙亡的他常年輾轉(zhuǎn)于互相推卸責任的親戚之間,所幸最終被好心的藤原夫婦收養(yǎng)。他從祖母的遺物中得到與妖怪們簽訂了各種契約的友人帳,開始了與招財貓外表的妖怪斑,一起將友人帳中妖怪們的名字一一歸還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夏目與妖怪們從相互恐懼與排斥,逐漸發(fā)展到可以和妖怪們友好相處。身為人類,他雖能力有限,卻也為了不同遭遇的妖怪們,努力去保護想要珍惜的一切。人類無法抗拒孤單,妖怪亦然,然而,當彼此成為朋友后,就多了一份牽掛。
《夏目友人帳》中的很多經(jīng)典臺詞甚至一度成為溫暖日本都市人心里的一束火苗,成為能夠讓生活在世上每一個孤單的個體積極面對未來,努力生活的激勵。
與影片中歲月靜好的氣氛相對的則是日本當下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都市生活。從早到晚處在疲憊與壓力中的人們,精神長期處于疲勞的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逐漸變得淡漠、疏遠。在這樣的都市生活狀態(tài)下,雖然刺激的動作類或情節(jié)復雜的懸疑類等內(nèi)容,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精神上的宣泄,進而達到解壓目的,但卻并不能讓心靈得到真正的舒緩。而風格平和的“治愈系”內(nèi)容,卻能夠讓人真正靜下心去,通過簡單卻溫暖的故事,松懈下緊繃的情緒,讓心靈得到片刻撫慰。
中國式“治愈”在路上
“治愈系”在當下的日本已然形成了一種極為成熟的文化體系,擴散至飲食治愈、寵物治愈、音樂治愈等諸多領(lǐng)域,而這些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更新的治愈元素,又通過動漫人的手,再次融進“治愈系”動漫作品里,作為緩解日本人壓力的一劑良藥,逐漸拓展著自己的市場。
與此同時,在焦慮幾乎已經(jīng)成為時代特征的當代中國,治愈系文化消費品同樣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從公開數(shù)據(jù)看,截至3月20日,《夏目友人帳》在嗶哩嗶哩平臺總播放量達2112.8萬,追番人數(shù)175.7萬。同為“治愈系”動漫的《未聞花名》,在嗶哩嗶哩平臺總播放量2423.3萬,追番人數(shù)240萬。由此可見,日式風格的“治愈系”以它簡單卻溫暖人心的故事,舒緩的音樂與清新的畫面,同樣捕獲了大洋彼岸中國觀眾的心。
事實上,早在2011年,電影《失戀33天》便打出了“中國內(nèi)地首部治愈系愛情電影”的宣傳標語,并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通過這種“標簽化”的宣傳,治愈系影視作品開始針對特定人群,完成從符號意義到經(jīng)濟效益的轉(zhuǎn)變。
然而,我國文化產(chǎn)業(yè)起步較晚,IP聯(lián)動模式的發(fā)展時間尚短。以漫畫作品為例,當前僅有《羅小黑戰(zhàn)記》可以稱得上是“治愈系”國漫佳作,該作品2011年開播,豆瓣評分高達9.5分,嗶哩嗶哩平臺總播放量6510萬,追番人數(shù)174.9萬。但拋開特例而言,我國“治愈系”動漫目前仍相對較少,更缺乏資本重視;影視領(lǐng)域也有著類似的情況,豆瓣“治愈”標簽下的國產(chǎn)佳片在數(shù)量上遠不及日韓、歐美等國,“治愈”一詞也更多地作為一種描述而非影視品類出現(xiàn)。換句話說,我們對“治愈系”文化產(chǎn)品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宣傳和功用上,并沒有深入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進而形成一套樣本化、程式化的生產(chǎn)創(chuàng)作體系。
從票房來看,近兩年成績較好的“治愈系電影”多來自海外,且以日本電影為主。可以說,國內(nèi)觀眾對“治愈系電影”的需求切實存在,盡管與其他類型影片相比,“治愈系電影”的消費群體稍顯小眾,但隨著消費需求的增長,“治愈系”將毫無疑問地迎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畢竟,這是一個人人需要被治愈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