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軍
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發(fā)現問題、假設猜想、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性學習呢?我認為可采取以下五個策略:
策略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即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認知及心理特點,將教材中抽象、單一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身邊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東西,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欲望。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不同的探究情境。
1、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即從學生熟悉的現代生產、日常生活中出發(fā),給出一些新鮮、生動、有趣、真實的問題,讓學生探索。如教學“9加幾”時,教師就可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出示一群小學生在運動場上活動的場景,讓兒童觀察思考。這樣的教學情境,是兒童熟悉的校園生活,富有現實意義,兒童就能主動地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chuàng)設故事化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講數學故事,創(chuàng)設故事化情境,切合了兒童的認知特點,兒童樂于思考,樂于探究。如教學“噸的認識”時,將主題圖編成“四個小動物外出游玩一起過橋”的故事,在這有趣的數學故事情境中,學生興趣盎然,知情合一,主動地探求新知。
策略二:培養(yǎng)問題意識,掌握主動探究的方法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意識是一種懷疑精神,一種探索意識。它是探究學習的前提,可以這樣說,沒有問題意識,也就沒有探究學習。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耍谡n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尤為重要。
首先,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和比較,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敢于發(fā)現其他學生和老師一時沒想到的問題。
其次,讓學生明確質疑點。讓學生學會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guī)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質疑;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算理法則的推導歸納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具體講,對概念應在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質疑探究;對計算,側重在“理”上質疑探究;對應用題重在列式依據、思路上質疑探究。
第三,讓學生學會表達。一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稚嫩,有時含糊不清。這要求教師在關鍵時刻加以引導,采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臺階”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進而問得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有價值。
策略三:操作中體驗,自主感悟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币蚨鲝堈n堂教學要變“坐中學”為“做中學”。
如在低段數學教學中經常讓學生擺一擺、摸一摸、分一分、拼一拼等,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動手中體驗,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又如,在學習面積的計算時,讓學生經歷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探究活動,進而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將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來解決。在這些過程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中體驗感悟,依托已有知識經驗,主動地建立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策略四:交流合作中探究,整合數學知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庇謴娬{:“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边@說明,彼此切磋琢磨、交換心得,有助于個別學習。由于個體探究活動的個性化,導致知識構建的差異性、片面性、盲目性。因此個體探究活動離不開集體的合作探究活動,在個體探究基礎上,通過交流合作,可以將分散、盲目、片面的認識系統(tǒng)化、科學化、全面化,使個體探究建構的知識進一步深化和整合。
如教學“假分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什么是假分數”,有學生說,假分數相對于真分數而言;有學生說,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數是假分數;有學生說,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數也是假分數;有學生說,分數值大于1的分數是假分數……以上每種認識應說都是不全面的,但在同學彼此交流中,互相補充,互相吸取,對假分數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全面。
策略五:實施多元開放的評價,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數學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币蚨跀祵W探究學習中離不開開放多元的評價。
首先,要注重對探究過程的評價。探究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及時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給予恰當的評價,評出思維活動的閃光點,評出問題的癥結,這樣可以把探究過程逐步引向深入。如“你的思路很清晰”“你XX環(huán)節(jié)出了點差錯,請你仔細想想”“請與其他同學一起探討探討再告訴大家好嗎?”等。
其次,要重視正式評價的歸納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數學探究活動達到高潮時,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對構建知識的深化評價,以促使全體學生達成共識,形成對新的問題的探究。如“今天我們的收獲有……”“某幾位同學的思路真好”“XX同學的想法很獨特”等。
第三,非正式評價不容忽視。通過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趣味解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探究方式,促進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現場評價等都能促進探究活動向更深入、更持久的方向發(fā)展。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yōu)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適宜的環(huán)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探究的科學精神,最終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有效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