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琳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 廣州 510080
南雄盆地的中生代晚白堊世至新生代古新世地層中相繼出土了包括腹足類、介形蟲類、輪藻類和恐龍類等古生物化石共60余屬、110種,其中以恐龍化石最為豐富。在恐龍化石層位之上的地層中,又發(fā)現(xiàn)了階齒獸等10個屬、13個種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區(qū)內曾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窩恐龍蛋化石有29個,是世界上已知同屬種中保存最完整、個數(shù)最多的一窩,部分恐龍蛋中還保存著極為罕見的恐龍胚胎骨骼化石。本文將通過對前人資料的整理分析,在綜合調查評價南雄盆地恐龍化石現(xiàn)狀的基礎上,分析南雄盆地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及恐龍化石等,提出南雄盆地恐龍化石的科研價值。
南雄盆地出露的地層包含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前寒武系、寒武系及奧陶系為一套巨厚層狀的類復理式碎屑巖,地層輕微變質,部分經受區(qū)域淺變質;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和下三疊統(tǒng)為一套陸源碎屑、碳酸鹽巖類建造及海陸交互相的含煤建造;中上三疊統(tǒng)缺失,下侏羅統(tǒng)、白堊系及古近系均為厚度較大的內陸湖泊紅色磨拉石建造或紅色建造,構成北東走向的紅層盆地,總厚度約29970m。
南雄盆地屬于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其演化歷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震旦—志留紀間的加里東運動階段,為地槽發(fā)展階段。沉積了巨厚的雜陸屑式建造組合和火山硅質建造組合,志留紀末期的加里東運動使這個地槽封閉;第二階段為泥盆紀—中三疊世的華力西~印支運動階段,為準地臺發(fā)展階段。始于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使晚古生代地層發(fā)生褶皺,形成以箱型或開闊型為特征的過渡型褶皺,加里東基底作為一個整體,不同程度地卷入印支褶皺作用;第三階段為中生代—新生代的燕山~喜山運動階段,為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巖漿沿著深大斷裂帶侵入、噴發(fā),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中新生代構造巖漿巖帶。頻繁的造山運動導致大陸邊緣多次裂解(陷),構成環(huán)西太平洋活動帶溝-弧-盆體系的一部分。
巖漿巖廣泛分布于南雄盆地南北兩側的中高山地,包括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巖,其中燕山期巖漿侵入活動較強,印支期次之,出露巖性主要為印支期二長花崗巖,燕山期二長花崗巖、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花崗斑巖。
南雄盆地位于粵北南雄、始興等地,屬吳川-四會深斷裂帶的北東段分支部位,呈北東向長條狀分布,面積1800km2,由白堊統(tǒng)和古近系組成,前者厚600~2400m,發(fā)育了3個次一級的地層沉積旋回,統(tǒng)稱南雄群。后者厚160~1200m,均為陸相粗碎屑沉積,統(tǒng)稱羅佛寨群。盆地地層向北西側傾斜,傾角10~20°,是一個典型的箕狀盆地,自西南至東北可分出全安、湖口、下坍、鄧坊和古城等五個小型凹陷盆地。盆地北緣的南雄斷裂控制著盆地的發(fā)展,在不均衡升降運動影響下,使白堊系與古近系的沉積中心向西北側遷移,東南側抬升幅度較大。
南雄目前發(fā)現(xiàn)的恐龍蛋化石屬于白堊紀晚期,共計6個蛋科11個蛋屬17個蛋種,還有一些恐龍蛋化石尚未研究。
已發(fā)現(xiàn)南雄恐龍蛋化石名單一覽表
根據(jù)目前的研究資料可知,作為中生代霸主的恐龍族群突然滅絕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要解開這個謎團,就必須研究地球在這段時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當時的地質環(huán)境又有什么變化等等?而當時的南雄盆地作為一個比較封閉的內陸河湖相沉積小環(huán)境,對于全球環(huán)境變化有指示作用,它在這段時間內不間斷沉積了大量的碎屑物,保存了當時一些珍貴的環(huán)境物質要素(巖屑、土壤和化石等),包括導致恐龍滅絕的全球事件中的某些要素,相信隨著科研水平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只要找到其中某個要素,就能揭開恐龍滅絕的謎題,所以南雄盆地是研究恐龍滅絕問題的最佳地點之一。
研究恐龍滅絕問題,離不開最直接的證據(jù)—即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及地層。南雄盆地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其中以恐龍蛋化石為主,長型蛋遠遠多于圓形蛋,恐龍骨骼化石較少,僅出土了幾個肢骨化石,未見完整的骨骼化石?,F(xiàn)在流行的恐龍滅絕猜想包括小行星撞擊地球理論、氣候變遷理論、火山噴發(fā)理論等,但無論研究哪種理論,都離不開對恐龍化石本身和當時地層的研究,從中提取出有效的證據(jù),才能證明哪種理論正確。比如說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和地層中存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產生的某種微量元素,或者地層中找到火山噴發(fā)后的沉積物,或者是從地層的巖性推演當時的古氣候環(huán)境變化(南雄紅層是在干燥炎熱的氧化環(huán)境下快速沉積形成)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恐龍滅絕的直接證據(jù),所以研究南雄盆地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和地層,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恐龍滅絕事件的直接證據(jù)。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至今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是漸變論還是災變論,最終都落在了環(huán)境變化的問題上,也就是極度惡化的環(huán)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所以當我們有一天發(fā)現(xiàn)了恐龍滅絕的原因,也就有助有我們防止類似環(huán)境事件的發(fā)生,或者可以做好充分的應對措施,確保人類的發(fā)展不會重蹈恐龍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