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 陳昕婷
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立足于此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究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旨在通過本文的論述可以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供有效的改革方向,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發(fā)展。
當前我國素質(zhì)教育非常注重“立德樹人”,在2016年,我國教育部將傳統(tǒng)的品德與生活課程變更為道德與法治,更加凸顯了小學教育中德育的地位和重要性。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成了廣大小學教師需要共同探究的課題。
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教育大都有一定的功利性,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分數(shù),而忽視學生道德品質(zhì)和法治意識的發(fā)展。很多學生是在無知的情況下進行犯錯或者犯罪,缺乏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展勢在必行。既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普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同時還能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被捧在手心里長大的一代,難免會有驕橫、自私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設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行為的正確與否,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從而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為學生的日后學習、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盡管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已經(jīng)在小學教育中全面開展,但是有很多學校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中認識不足,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在課程設置上明顯更加注重語、數(shù)、英教學,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作副科對待,尤其是到了考試前夕,道德與法治課堂通常會為主科讓路,從而影響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
在傳統(tǒng)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課本內(nèi)容按部就班地進行講授。一方面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無疑是無趣和枯燥的,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材畢竟是理論知識,有些知識過于抽象、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從而使學生不能將理論和生活實踐相結,影響學生對道德法治知識的理解、內(nèi)化和應用,從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生考核上,道德與法治教學并不納入考試內(nèi)容,各學校也沒有一個考核評價的統(tǒng)一標準,以至于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對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學生的考核評價也一并納入最終成績,無形中影響了師生對該課程的教學態(tài)度,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并未發(fā)揮其真正的優(yōu)勢、起到其真正的教學作用。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直接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作為學校領導要明確我國新課程標準中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大綱要求,充分認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在注重學生文化知識發(fā)展的同時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其次,嚴格按照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安排,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充分發(fā)揮其教育意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同樣是學生行為上的楷模、思想上的領路人。所以我們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首先充分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nèi)容,明確每個章節(jié)所要教授的教學目標,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為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如果教師可以俯下身主動將地上的紙屑撿起,那么學生看在眼里就會逐漸養(yǎng)成一個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等等。最后,教師要根據(jù)每個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對學生因材施教,和學生保持一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可以在平等、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習,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要想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有效性,就要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此,教師可以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興趣和認知水平為基礎,以幫助學生塑造良好性格和道德品質(zhì)為目的進行多元化教學。
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游戲,讓學生可以從游戲中獲取體驗,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成長。例如,在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我們不亂扔》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不亂扔垃圾和保持衛(wèi)生整潔的好習慣,可以為學生設計游戲:由教師將我們?nèi)粘I钪谐R姷睦窭⑺?、塑料瓶等垃圾寫到紙片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垃圾分類,看看哪組學生的正確率最高。以此強化學生垃圾分類的概念和意義,提升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小組合作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實現(xiàn)自主學習和探究,并通過小組合作鍛煉自身的理解、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保證每個小組中學生水平均衡,能夠起到互幫互助的效果;第二,教師要明確小組合作的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和探討方向;第三,教師要注重對課堂的把控,避免學生借著小組合作的機會打鬧、開小差。
體驗式教學也是人文教育下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側重點在于學生的教學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提高積極性,滲透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律常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體驗式教學我們可以分為兩種:課堂型體驗和生活型體驗,課堂型體驗主要是以學生教材為主體,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或者是要求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教學體驗,從中辨別是非對錯,提高教學效率;生活型體驗主要是讓學生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束縛,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道德法治現(xiàn)象,并將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融入生活、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在傳統(tǒng)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情況下是由于考核評價不完善才導致了教師和學生對該課程的不重視,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對此,我提出幾點不成熟建議:首先雖然教育部并沒有考核的明確規(guī)定,但是作為學校可以構建自身的評價體系,從而對學生的學校內(nèi)容、日常表現(xiàn)和活動時的參與程度等進行綜合測評,并計入其中或者期末總成績,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評價主體上,可以采取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等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取長補短,全面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素質(zhì)教育下不可或缺的學科,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我們要正確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完善教學課程、提高教師素質(zhì)、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全面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