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枝 鄭艷秋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呼和浩特 010050)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1]又稱過敏性鼻炎,是發(fā)生于鼻黏膜的,因特異性個體接觸環(huán)境致敏原后由IgE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被WHO-ARIA指南定義為終身性典型過敏性疾病[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變應原檢測陽性為AR診斷的主要依據(jù),避免與變應原接觸也是AR臨床防治的重點,因此明確變應原分布變化特征在AR診斷、預防及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變應原的分布受地區(qū)、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不同地區(qū)有關AR發(fā)病及其主要變應原特點有較大差異。本文探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疑似AR患者的變應原致敏狀況,分析患者特征(年齡、性別)及季節(jié)對AR發(fā)病的影響,以期為本地區(qū)AR診斷和防治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1.1 臨床資料 將2015年1月~2017年10月就診于我院的本地1 296例疑似AR患者作為受試者納入研究。其中男性611例、女性685例;年齡3~75歲。均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等癥狀。入選標準:①久居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包括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及巴彥淖爾市等);②不合并下氣道癥狀,無免疫缺陷疾病;③無皮膚劃痕癥、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慢性鼻及鼻竇炎等;④入選前3周無抗組胺藥物、皮質類固醇及抗焦慮藥物應用史。
1.2 研究方法
1.2.1 試劑及材料 對以上入選者行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變應原試劑由德國默克公司提供,共包括21種常見變應原,分別為動物毛、樹Ⅰ、樹Ⅱ、禾本科、禾本科/谷類、艾蒿、蒲公英、豚草、藜、葎草、刺槐、德國小蠊、松、長葉車前草、粉塵螨、屋塵螨、新月彎孢屬、白色假絲酵母(念珠菌)、特異青霉、交鏈孢霉、煙曲霉。陰性對照為生理鹽水,陽性對照為鹽酸組胺(10 mg/mL)。
1.2.2 SPT檢測程序 前臂屈側健康皮膚,以75%乙醇消毒后干棉簽拭干,貼上編號膠帶后開始滴標準變應原提取液。具體操作:滴液間距2 cm,皮膚繃緊,一次性點刺針與前臂成90°角快速通過滴液并刺入皮膚,輕柔1 s后拔針,完成全部變應原點刺后3 min拭凈皮膚殘液,15 min后參照標準讀取結果。
1.2.3 SPT結果判定標準 采用SI指數(shù)評價SPT反應強度,即通過測量風團最大徑垂線,計算平均直徑之比。比值共分5級[3]: 0級(0~25%)為(-);1級(25%~50%)為(+);2級(50%~100%)為(++);3級(100%~200%)為(+++);4級(200%以上)為(++++)。2級及以上視為有臨床意義的陽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根據(jù)統(tǒng)計內容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PT陽性檢出率及變應原分布 在接受SPT的1 296例疑似AR患者中,1 127例患者SPT結果為陽性,總陽性率為86.95%,共有79.59%(897/1 127)的受試者存在2種及以上變應原陽性。本地區(qū)陽性率居前幾位的變應原依次為艾蒿(80.12%)、豚草(67.96%)、禾本科(62.73%)、樹Ⅰ(30.43%)、粉塵螨(28.48%)、刺槐(22.18%)、禾本科/谷類(21.21%)、德國小蠊(19.52%)及蒲公英(17.21%)等,均為吸入性變應原。變應原陽性率詳見表1。
2.2 多價變應原SPT陽性篩查 單一變應原陽性患者共159例(14.11%),雙重變應原陽性患者482例(42.77%),3、4重變應原陽性患者341例(30.26%),5重及以上變應原陽性患者145例(12.87%)??梢钥闯?,單一變應原陽性患者和5重及以上變應原陽性患者(高過敏)占比較少,雙重變應原陽性者最多,2~4種變應原過敏者占比較大(73.03%)(表2)。
2.3 主要變應原性別分布 男、女AR患者的SPT陽性檢出率分別為88.54%(541/611)和85.55%(586/685),不同性別之間SPT陽性檢出率經卡方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34,P=0.031)。
2.4 主要變應原年齡分布 本組患者按年齡段分為以下5組,即:3~11歲組、12~19歲組、20~39歲組、40~59歲組及≥60歲組。調查顯示SPT陽性率以12~19歲年齡段為最高,20~39歲年齡段次之;以12~19歲年齡段為分界,隨年齡變化,SPT陽性率顯示向兩邊遞減的趨勢(表3)。12~19歲組與3~11歲組、40~59歲組、≥60歲組比較,SPT陽性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Z=4.237,P值均<0.05);≥60歲組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Z=0.362,P值均<0.05)。
2.5 主要變應原季節(jié)分布特點 本地區(qū)AR全年均有發(fā)病,在4月和7~9月迎來2個高峰期且以8月最高。不同季節(jié)SPT陽性率分別為:春季26.71%、夏季13.22%、秋季50.84%、冬季9.23%;不同季節(jié)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039,P=0.017)。其中變應原陽性率居前3位分別為艾蒿、豚草及禾本科(表4)。
表1 各變應原SPT結果分布 (n)
表2 多價變應原SPT陽性篩查結果
表3 SPT試驗陽性率不同年齡組分布情況
表4 各季節(jié)陽性分布特點及3種主要變應原不同季節(jié)的分布 [n(%)]
近年在全球范圍內AR患病率逐漸增加,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AR的發(fā)病既與特應性的個體因素有關,也與環(huán)境因素有關[4]。不同地區(qū)的AR患病率差異較大,變應原暴露情況也具有地域性特點[5]。加強對本地區(qū)主要變應原的研究,對于制訂流行病學防控措施,合理提高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SPT[6]是一種易操作的變應原檢測方法,在證實IgE介導的變應性疾病診治中被國內外臨床指南所推薦。本研究SPT顯示,在納入的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AR疑似患者中,陽性率達86.99%,陽性率居前幾位的變應原依次為艾蒿(79.28%)、豚草(67.25%)、禾本科(62.07%)、樹Ⅰ(30.11%)、粉塵螨(29.93%)、刺槐(21.95%)、禾本科/谷類(20.98%)、德國小蠊(19.40%)及蒲公英(17.03%)等,以吸入性花粉為主。有79.59%的受試者存在2種及以上的變應原陽性,單一變應原陽性較少。與其他地區(qū)(如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四川等內地或沿海地區(qū))變應原報道結果[7-12]不同,內蒙古中西部家居環(huán)境中的變應原(塵螨)和昆蟲變應原不占重要地位,粉塵螨及屋塵螨檢出率較上述地區(qū)有所下降,因動物毛皮屑和霉菌致敏率極低,而艾蒿、豚草和禾本科作物等花粉致敏物檢出率則顯著上升。以上結果反映出本地區(qū)環(huán)境及氣候的特點。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燥、風沙大,冬夏較長、春秋較短,艾蒿、豚草、禾本科等氣傳花粉致敏原更利于播散,屋塵螨、粉塵螨的暴露水平則極低。
研究發(fā)現(xiàn),本地區(qū)變應原陽性結果無性別差異,表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AR人群SPT陽性率以12~19歲年齡段為最高,20~39歲組和3~11歲組也具有較高水平,39歲以后陽性率則明顯下降,60歲以上老年人群陽性檢出率最低,這與既往其他地區(qū)研究結果類似。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機體對變應原的敏感度降低等抑制了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同時也有報道[13-14],不同年齡段人群在相同變應原環(huán)境下的敏感度也有差別,對于蒿屬等植物致敏原來講,可能年輕人群更易感。有關不同年齡段人群耐受或易感某類致敏原的篩查及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研究顯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AR發(fā)病及就診相對集中于春季和夏秋季(7~9月),且以8月患病率最高。這是源于艾蒿、豚草、禾本科等草本類是本地區(qū)最重要的氣傳變應原,以上類型的草本植物在春季(尤其是5月份)、夏秋季(尤其是7、8月份)開花較多,以風為媒介使空氣中花粉數(shù)量劇增,而在其他季節(jié),特別是冬季,空氣中致敏花粉處在全年的最低值,大大減少了致敏概率。一般認為,內蒙古冬季氣溫下降明顯,室內通風少,更有利于粉塵螨、屋塵螨、蟑螂等的滋生,在針對AR的防治中,應重視不同變應原具有的地區(qū)性和季節(jié)性特點。本研究中部分受試者變應原檢測為陰性(13.05%),這并不意味沒有致病變應原,而是因變應原種類繁多,可能預設的變應原種類不完善。因此對于疑似AR患者的診斷,應在結合病史、遺傳因素的同時,不能忽視對變應原的檢測識別,應根據(jù)地區(qū)、年齡制訂出不同的變應原檢測譜,以提高檢測準確性。
通過本次研究,獲得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AR致敏變應原分布特點及其與發(fā)病相關的某些特征。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AR變應原與地理、氣候、植被等環(huán)境特殊性相一致,艾蒿、豚草、禾本科花粉、樹類花粉是本地區(qū)的主要變應原,此結果較既往報道其他地區(qū)的結果有差別。由于研究時間有限以及樣本量的限制,本地區(qū)AR發(fā)病狀況及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