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峰 周正錢 劉增勇 帥姝浩
[摘要]目的 探討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檢測在胃癌及萎縮性胃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胃炎、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疾病情況分為A組(萎縮性胃炎40例)、B組(淺表性胃炎40例)、C組(胃癌40例),分析上述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結(jié)果 B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且A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高于C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的G-17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但是C組患者的PGR水平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患者(P<0.05)。同時Hp顯示陽性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明顯高于Hp陰性患者(P<0.05)。結(jié)論 對于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采用PGⅠ、PGⅡ聯(lián)合G-17檢測進行早期診斷,能有效反映胃黏膜的病變情況,可以對早期胃癌的診斷提供準確數(shù)據(jù),為臨床治療提供保障。
[關鍵詞]PGⅠ、PGⅡ、G-17;胃癌;萎縮性胃炎;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5.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2(b)-0086-03
胃癌屬于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較高[1]。導致胃癌的因素較多,主要和飲食不規(guī)律、暴飲暴食以及胃部疾病等有一定關系。臨床研究顯示,大部分胃癌患者均由幽門螺桿菌(Hp)感染導致,而萎縮性胃炎也屬于臨床中常見的胃部疾病,其發(fā)病較為緩慢,病程較長,具有反復性,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則會發(fā)展為胃癌[2],所以對于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及早診斷和及早治療是保證患者健康的關鍵。血清胃蛋白酶能有效反映患者不同萎縮性胃炎形態(tài)以及功能,而胃泌素又為重要的腸胃激素[3],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檢測在胃癌及萎縮性胃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胃炎、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疾病情況分為A組(萎縮性胃炎40例)、B組(淺表性胃炎40例)、C組(胃癌40例)。A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23~62歲,平均(42.35±1.33)歲。B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22~61歲,平均(42.27±1.25)歲。C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為23~63歲,平均(42.44±1.18)歲。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以及胃癌的臨床診斷標準[4];②均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③均為初診患者,并未接受抗腫瘤治療;④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⑤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有胃、十二指腸手術史;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③精神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者。
1.2方法
抽取上述三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4 ml,在3500 r/min下進行離心,時間為6 min,將血清分離后,放置在-20℃的低溫中,在檢測前40 min將芬蘭必歐翰試劑盒(批號為2016020877)放置在平衡室溫中,利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患者的血清G-17值,并利用免疫比濁的方式對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進行檢測,得出PGⅠ、PGⅡ以及Hp值,對上述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并將患者的胃部組織進行提取,進行尿素酶測定,并按照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如果檢測結(jié)果為一陰一陽則重新檢測[5]。
1.3觀察指標
分析上述患者的PGⅠ、PGⅡ、G-17的水平,并對PGR(PGⅠ/PGⅡ)進行分析,隨后比較PGⅠ、PGⅡ和Hp感染的關系,最后分析PGⅠ、PGⅡ、G-17對萎縮性胃炎以及胃癌的靈敏度。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三組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以及PGR水平的比較
B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患者,同時A組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高于C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的G-17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但C組患者的PGR水平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PGⅠ、PGⅡ和Hp感染的關系分析
本研究中,Hp陰性患者56例,Hp陽性患者64例。Hp顯示陽性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明顯高于Hp陰性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PGⅠ、PGⅡ、G-17對萎縮性胃炎以及胃癌的靈敏度分析
PGⅠ檢測胃癌以及萎縮性胃炎靈敏度為88.92%和70.14%,PGⅡ?qū)τ谖赴┮约拔s性胃炎的靈敏度為87.93%和70.18%,G-17對萎縮性胃炎以及胃癌靈敏度分別為86.29%和67.3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現(xiàn)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胃癌的發(fā)生率也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6],并且對于胃癌患者,由于其生存率均較低,因此早期的治療對其病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及早地進行治療,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高達90%以上,而中晚期的患者則較低[7-8]。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癌的癌前病變,大部分胃癌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萎縮,因此及早掌握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病情,并控制發(fā)展,能降低胃癌的發(fā)生率[9]。
目前對于胃癌的診斷主要為病理活檢和胃鏡,但是胃鏡檢查存在一定的漏診率,同時對于耐受性較低的患者則不適用,而病理活檢則對醫(yī)師的要求較高,因此上述兩種方式均不能做為普查手法[10-11]。本研究采用PGⅠ、PGⅡ聯(lián)合G-17檢查,其中PGⅠ、PGⅡ為血清胃蛋白酶原,主要存在人體的胃液中[12],因此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能間接反映胃黏膜纖體以及細胞的數(shù)量,并根據(jù)活性分為PGⅠ、PGⅡ,其中PGⅠ的分泌量降低則能反映胃的萎縮情況,而PGⅡ則和腸化以及異性增生有關[13]。G-17為胃竇部分泌的胃腸激素,主要含有G細胞,對其功能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主要調(diào)節(jié)胃酸分泌以及胃黏膜生長,在一般情況下,當體內(nèi)的胃竇部G細胞減少會導致血清G-17的含量降低[14]。
高洪亮等[15]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胃癌患者的PGⅠ水平低于萎縮性胃炎患者,Hp陽性患者的PGⅠ和PGⅡ明顯高于Hp陰形患者。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淺表性胃炎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并且萎縮性胃炎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高于胃癌;胃癌患者的G-17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但是胃癌患者的PGR水平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P<0.05);同時Hp顯示陽性患者PGⅠ、PGⅡ水平明顯高于Hp陰性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上述研究結(jié)果相似,提示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癌的發(fā)展過程,并且患者胃黏膜出現(xiàn)病變時,其血清的PGⅠ、PGⅡ、G-17也會明顯增高,同時Hp感染也增加患者的PGⅠ、PGⅡ水平,因此可以作為胃鏡不耐受患者的輔助診斷。
綜上所述,對于萎縮性胃炎患者,早期診斷可采用PGⅠ、PGⅡ聯(lián)合G-17檢測,并且PGⅠ、PGⅡ與Hp的關聯(lián)較為密切,和胃黏膜的病變有一定關系,可以對早期胃癌的診斷提供準確數(shù)據(jù),為臨床治療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梁靜.血清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胃泌素測定在胃癌及萎縮性胃炎中的診斷價值[J].健康之路,2017,16(9):222.
[2]薛輝,辛鳳池,穆素恩,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G-17對萎縮性胃炎及胃癌早期診斷價值[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7,17(11):2119-2122.
[3]楊偉華,丁禹,袁妮娜.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門螺桿菌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在胃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7,19(10):1930-1931.
[4]張強,石新芳,袁向珍.聯(lián)合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在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篩查中的價值[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0):178-179.
[5]閆真,邵淑琳,張杰,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胃泌素17檢測在胃癌篩查中的價值[J].中國醫(yī)藥,2016,11(12):1795-1799.
[6]郭文濤,李繼昌,劉海霞,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胃泌素17檢測在不同胃黏膜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3):133-135.
[7]張華,樂嫣,張藝青,等.聯(lián)合檢測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CEA、CA19-9在胃癌診斷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8,25(1):5-7,43.
[8]趙建業(yè),朱春平,李兆申.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對萎縮性胃炎和胃癌的診斷價值[J].胃腸病學,2016,21(6):376-379.
[9]張守彩,高玉,鄭桂喜,等.兩種方法評估胃蛋白酶原在萎縮性胃炎和胃癌中的診斷價值[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54(12):46-52.
[10]徐育紅,李艷麗,張雁.血清胃蛋白酶原與CA724聯(lián)合檢測在胃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免疫學雜志,2017,40(4):401-403.
[11]江愛云.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20):3084-3085.
[12]劉林杰,劉明軍,王麟,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檢測在胃癌篩查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20):3044-3047.
[13]錢磊,陳為軍.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意義及價值評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2):243-245.
[14]盛秀紅.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臨床價值[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6,27(3):100-101.
[15]高洪亮,李寧,張清祿.血清PGI、PGⅡ及G-17檢測在胃癌及萎縮性胃炎中診斷價值分析[J].癌癥進展,2017,15(6):654-656.
(收稿日期:2018-09-28? 本文編輯:祁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