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星
摘 要 熟語是語言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人們所熟悉的、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結構的定型詞組或句子,它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中承載著大量的文化因素,因此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引入熟語的教學以提高外國留學生漢語交際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文章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熟語,分析了熟語教學在對外教學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對外漢語熟語教學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 熟語 熟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熟語在文學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是很高的,它活潑、形象、有趣,富于表現力。各民族語言中都有豐富的熟語,從某種意義上說,熟語可謂是一種語言中最精髓、最生動,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能夠正確掌握和運用熟語才是真正學會了這門語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熟語教學,對提高外國留學生漢語水平和漢語交際能力非常有必要。
1熟語的定義
所謂熟語,就是指加工提取過了的語言形式,它們是固定的說法。它們雖然長短不一,內容不同,所適用的范圍也不同,但是它們都是人們在長期慣用中漸漸固定下來的,每一個熟語都表達了一個特定的意思,往往不能望文生義。在結構上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隨意更改。武占坤先生說:“熟語是言語經過藝術加工的預制的語言建筑材料,它不是尋常的磚瓦木,而是現成的畫棟雕梁,金門玉戶,恰當地運用它,會使語言流金溢彩,文章格外增光?!?黃伯榮、廖旭東在《現代漢語》中指出“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由于熟語的性質和作用相當于詞,人們如同運用詞一樣,把它算作一個語言單位來用,因而,他們是詞匯研究的對象,屬于一般詞匯。學術界關于熟語的定義存在著不完全相同的認識,但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從以上概述筆者認為熟語就是漢語詞匯中固定詞組或短語的總稱,是人們長期使用固化了的一種詞匯。
2熟語的特點
2.1結構上的穩(wěn)定性
諺語,成語和熟語與習語具有相同的固定結構,不能隨意改變。如“碰釘子”,不能說成“碰螺絲”,“明日黃花”不能改成“昨日黃花”;然而熟語的固定性卻沒有像成語那樣穩(wěn)固,在熟語上還可以自由的加減改動一些字或詞,如“碰了一鼻子灰”也可以說成“蹭了一鼻子灰”。
2.2意義上的整體性
熟語本身的意義是特定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絕不可以單單從表面的意思去理解,更加不能望文生義。如“吃不了兜著走”,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不能僅僅從字面的解釋為吃不完的東西可以兜起來帶走回去吃。更要把熟語本身所包含的內在含義理解到位。
2.3熟語比一般詞語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熟語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積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一般來說,它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字面意義,理解和使用與其深層文化因素的制約是分不開的。因此,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長大的外國留學生來說,存在著比較大的困難。伍鐵平先生說過:“歷史文化傳統(tǒng)越久的語言,精通起來越困難,因為其中的成語、典故較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短淺的語言要豐富得多。
3熟語教學及對外漢語熟語教學
3.1熟語教學
熟語教學首先是以熟語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學,因此,在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應注意并掌握熟語的語義內容;其次,教師應掌握熟語的語法結構,準確辨別成語的構成;最后,教師應該熟悉習語所使用的語用環(huán)境,并準確使用習語的語境。
3.2對外漢語熟語教學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不僅是一門語言教學,也更是一種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以習語作為外國學生學習詞匯的教學活動,目的也是讓外國留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和運用漢語,提高漢語水平和漢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習語的發(fā)音,語義和語用,還要學習教學實踐。
4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教學的現狀
外國人對中文發(fā)音,詞匯,語法和漢字的理解是有限的,中文與他們的母語完全不同。這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通常隨著學習者學習的深入,接觸到的詞匯也在累積,相應地接觸到的熟語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成語經常被編寫和使用,其中大多數與中國歷史文化密切相關;成語,歇后語和諺語更具口語,詼諧,生動和形象。這些可以激發(fā)外國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漢語水平和語法水平大綱中必須掌握的固定短語也包括習語。成語詞匯也涉及當前的外國學生教科書,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重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加強對熟語教學的必要性。
習語的教學在漢語作為外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熟語含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教授熟語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傳授中國文化,同時也增強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4.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溝通技巧
外國學生是否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主要取決于他們掌握的詞匯。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如果語言詞匯不能及時掌握,或者單詞的意思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溝通技巧和寫作技巧將受到限制。盡管成語中的熟語在寫作方面很強,但在生活中使用成語也是最受歡迎的。如果你能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它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此外,成語,歇后語和諺語都非??谡Z化,如果能正確的使用它們,可以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在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碰撞,再加上習語的特殊性,甚至可能存在溝通障礙,最終導致溝通失敗。只有解決成語問題才能確保溝通正?;J煺Z中蘊含了多方面、多層次的中華文化,不熟悉中國文化將直接影響到漢語的學習。所以,外國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熟語來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4.2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成語雖然為書面語,但成語也包含許多歷史典故,也可以從當地習俗中看出。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是口語化的生活語言。成語教學也有利于促進漢語作為外語的詞匯教學。語言和文化相輔相成。通過對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可以促進語言的使用。學習漢語將對漢語成語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將促進對漢文化的理解。作為詞匯的一部分,成語帶有文化,成語教學也是文化的教學,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聯系的,語言習得是加深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習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習語的教學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有力工具。
5對外漢語熟語教學建議
5.1提高熟語教學意識,加強熟語教學
為了更好,更快地推動成語教學,中國教師必須提高對成語教學的理解。首先,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應該提高成語意識,加強習語的學習。其次,對外漢語教師應在自己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習語的教學,積極尋找和探索有效的成語教學方法。再次,提醒外國學生注意習語的教學,不要刻意回避;使用某些學習策略方法來增加外國學生學習習語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學習。
5.2結合語境進行熟語教學
首先,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在課堂上充分創(chuàng)造語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句子練習,并進行交際訓練。其次,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將成語教學融入實踐中,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成語交際訓練。第三,充分利用社會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學生在社會中實際使用成語,增加學生自然獲得的機會。
5.3對熟語進行分層分級,循序漸進教學
趙清永對成語教學的層次分層提出了一個非??茖W的概念。他考慮了成語分割的四個方面:(1)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進行分類,并根據使用頻率進行分類。(2)成語的分級應考慮到所用詞語的中文水平。(3)在各種習語中,由于年齡的不同,存在易于理解和難以理解的差異。當我們在課本中引入成語時,我們應該考慮學生理解的難易程度。(4)有些習語因其所借喻的東西歷史悠久,或歷史故事和名言含有豐富的文化因素和深刻的思想而容易在理解上造成障礙。我們必須根據他們的難度將他們分為2級,3級和4級。這些考慮是非常必要的。最明顯的,可以從字面上理解的習語,如“愛面子”,就是要顧及面子,“幫倒忙”就是想要去幫忙,然而卻增添了麻煩,這種習語留學生通??梢詮淖置嫔侠斫?。
5.4文化滲透型的熟語教學
大多數漢語成語與中國歷史和文學作品有關,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例如“拍馬屁、隨大流、拖后腿”等詞,如果不講清楚內在的含義和結合語境進行解釋時,留學生就很難理解整個詞語的運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注意文化的滲透,并向學生解釋具有歷史文化的習語。例如在講“懸梁刺股”時,單純字面意思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就把成語的來源講給學生,成語懸梁刺股由兩個故事組成,懸梁的故事發(fā)生在楚國一位名叫孫敬的賢士身上,他到洛陽求學,為了勤于學習,擔心睡眠困擾,因而把頭發(fā)綁住懸于梁上,如果讀書困倦,眼睛一合上,頭低下來,那懸在梁上的頭發(fā)一拉,必定痛得醒過來,最后他苦讀有成。刺股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蘇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兒學合縱連橫之術,學成之后到秦國游說,但卻不被采用。旅費用完了只好回家,父母大罵了他一頓,妻子也不理他,他很羞愧難過,于是發(fā)憤苦讀。讀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錐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趕跑,又繼續(xù)苦讀。后來他終于成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懸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最后,還應該把成語的比喻義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不僅了解到熟語的來源,還很好的理解了比喻義,就能更好的在實際生活交際中運用。
6總結
隨著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熟語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瑰寶,漢語成語是中國魅力的集中體現。熟語的學習有助于外國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能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語言教學是傳播文化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認識對外漢語教學中成語教學的現狀,積極開展?jié)h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研究。充分發(fā)揮理論的實踐價值,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偨Y教學方法,提高對外漢語教師水平,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和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信芳,薛瑾.試論熟語翻譯中修辭色彩的傳達[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S1).
[2]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1.
[3] 武占坤.漢語熟語通論[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2.
[4]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增訂第三版)(上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伍鐵平.漢語并不難學[J].世界漢語教學,1988(04).
[6] 趙清永.談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熟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