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子紅(施甸縣文化)
施甸布朗族的彈唱起源于生產生活及崇尚自然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隨著社會與歷史演變,彈唱就成了口授民族歷史、身傳歌舞知識以及男女談情說愛選擇配偶的最好方式。筆者從施甸布朗族彈唱的歷史淵源、目前的基本概況與存在狀態(tài)著手,探討如何將布朗族彈唱結合時代文化的要求繼承與發(fā)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布朗族小三弦彈唱是流傳于施甸布朗族地區(qū)的特殊曲藝藝術形式,具有較強的審美情趣而深受百姓喜愛世代沿襲。布朗族是施甸境內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有語言無文字,文化傳承主要靠言傳身教。木老元布朗彝族鄉(xiāng)、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姚關鎮(zhèn)、酒房鄉(xiāng)的布朗族,總人口8500余人,是彈唱的主要流行區(qū)。布朗族彈唱唱腔圓潤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獨特的音調韻律,其韻律又根據不同的演唱內容用不同的調式演唱。演唱的內容廣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遷徙歷史、傳說故事、生產知識、人生禮儀、祭祀等古歌,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勞動生活、兒歌等。按本民族唱法分類,有5種基本曲調:“索”“甚”“拽”“宰”和“團曼”。其中以“索”(布朗語稱為“恩宋”)調最為豐富多彩,包括5個調子,有的歡快跳躍,有的舒緩深沉?!八鳌闭{因使用布朗族自制的小三弦伴奏,故被稱為“布朗彈唱”?!八鳌闭{多用來歌唱熱烈的愛情,表達布朗族青年對美好愛情和未來生活的向往。布朗族彈唱中的“索克里克羅”就是談情說愛的唱調。過去,不會彈小三弦唱情歌,往往難尋配偶,所以布朗族還有“弦歌為媒”之說。
布朗族彈唱形式多樣,一般為男女對唱,旋律清甜優(yōu)美,歌詞多反映男女相戀和愛慕之情,大多在勞作之余和喜慶佳節(jié)之際男女交往時進行,男子邊彈奏小三弦邊唱,女子唱相應的歌詞;第二種為自彈自唱,直抒胸臆,如趕馬經商的《三擔白米三擔糠》“三擔白米三擔糠,挑起白米進鎮(zhèn)康,鎮(zhèn)康愛我小白米,我愛鎮(zhèn)康小姑娘?!钡谌N是一人伴多個角色,如《槑槑喏喏睡》:“槑槑喏喏睡睡,阿媽去打兩轉歌。阿媽打歌更些徊,買到小兒芭蕉臺,牛角芭蕉我不要,小米芭蕉要三臺?!钡谒姆N是群彈,這類分多個角色,有說、有唱、有彈、有舞。近年來,布朗族彈唱的歌詞內容也有了較大變化,有表現社會進步的,也有表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還有表現新人新事的。彈唱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不僅男的會彈,女的也學會了彈。施甸縣各布朗族村寨都涌現出了許多小三弦演奏者,參加送戲下鄉(xiāng)演出及各種賽事,影響廣泛,獲得好評。
施甸布朗族是古哀牢國最早的土著民族“百濮”的后裔,晉稱赤口濮,晉郭義恭《廣志》:“赤口濮,在永昌南,其俗折其齒……又露身,無衣服?!碧扑危显t大理國)時期稱“樸子蠻”,《蠻書》卷4說樸子蠻,“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間射飛鼠,發(fā)無不中”。說明樸人主要以狩獵采集為生,元、明、清時期稱“蒲蠻”。元在施甸設長官司,隸長官司管轄。明萬歷年間,邊地動亂,鄧子龍馳援,屯兵6年,把中原農耕文化帶入施甸,設10驛。明洪武十年,大量漢族遷入施甸,江南彈唱也隨之進入,布朗族吸收了其中的精華。明天啟《滇志》說:“施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種,勤力耕鋤?!笔┑椴祭首宓膹棾鹪从谏a生活及崇尚自然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據《施甸縣志》載,最早源于狩獵時期,人們?yōu)闅g慶勝利而圍著火塘踏跳,吹蘆笙、彈三弦。道光《云南通志》有其說“婚禮無禮義,唯長幼跳踏,吹蘆笙……”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彈唱藝術得到不斷豐富。
(一)具有較強的審美情趣。布朗族彈唱融歌、舞、樂、說于一體,演奏者身著絢麗的布朗族服飾,民族風情濃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不僅深受當地布朗族群眾世代傳承喜愛,也流傳于周邊地區(qū)的漢、彝等多個民族。
(二)手法多樣。有彈、挑、滾、掃等手法,節(jié)奏根據旋律有快有慢、有強有弱,演奏技巧有彈、挑、滾、掃等,根據曲調需要相得益彰。
(三)旋律優(yōu)美動聽。歌詞直抒胸臆,樸實明快,在布朗族地區(qū)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高的藝術性,在當地自古就有“聽歌要聽布朗歌”的流行說法。
(四)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布朗族有語言無文字,演唱的內容廣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遷徙歷史、傳說故事、生產知識、人生禮儀、祭祀等古歌,無不透露著歷史演繹的信息,是布朗族上千年歷史的縮影。
布朗族小三弦彈唱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在我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xiāng)、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活躍著10多支業(yè)余文藝隊。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們若干次地代表全縣參加省、市舉辦的各種賽事。1983年,《閹雞擺尾》代表保山地區(qū)參加全省農民文藝調演獲一等獎。接著,以展示布朗族打歌彈唱為主的《賽支喬》《將軍情》《埃烏的婚禮》等再次獲獎。布朗族彈唱的知名度隨之擴大,引起國內專家們的注視。1993年,現任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的著名舞蹈家戴愛萍女士,在成都軍區(qū)干事及省市專家的陪同下,徒步深入到我縣布朗族山寨,走訪了許多民間藝人,當她欣賞過布朗族彈唱打跳后,異常激動,說:“布朗族的藝術真美,參與其中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愜意和展示自我的沖動?!彼J為:布朗族打跳彈唱有較高的藝術性,且“歌、舞、樂”緊密結合,特點鮮明,專業(yè)人員應對其進行深入調查,加以保護和合理的創(chuàng)作完善。同年,來自臺灣的民族學博士段會涯、吳瓊夫婦在省歌舞團黃瓊英老師的陪同下,再次對布朗族彈唱進行了深入細致地調查。與此同時,施甸也組織大量人員進行了搜集整理,并進行了藝術再創(chuàng)新。2001年,《踏歌》參加保山地區(qū)首屆“永昌歌會”榮獲一等獎,中央電視臺文藝頻道《走進音樂》欄目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2003年《花草鞋》榮獲保山市首屆“歌、舞、樂”大賽三等獎?!洞虼虿菪?,跳跳舞》榮獲2004年“保山市市運會”文體節(jié)目比賽二等獎。2005年,通過各方努力,大型布朗族原生態(tài)歌舞《金布朗》公演。次年,該節(jié)目在保山、昆明等地進行了巡演,深受觀眾的喜愛、專家贊譽。2014年《布朗歡歌》獲云南省歌、舞、樂金獎。2017年《走夷方》獲云南省殘疾人文藝會演銀獎。布朗族彈唱歷經上千年,至今還在民間的節(jié)慶、婚嫁、慶典中廣泛運用,以此來增添喜慶氛圍。近年來,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愛好者不斷在原來彈唱的基礎上,提升演奏技巧,根據原曲改編內容。如根據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楊善洲的事跡創(chuàng)作的《老書記的承諾》參加云南省彩云獎演出。根據改革開放創(chuàng)作《布朗山變了》等節(jié)目在春節(jié)與送戲下鄉(xiāng)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