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琳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廣東 虎門 523900)
近年來,國內外文物古建筑火災頻發(fā),“公輸天巧、雕梁畫棟”的文物古建筑頃刻間化為烏有。2003年1月20日,武當山遇真宮電器發(fā)身火災,燒毀遇真宮主殿三間;2007年3月7日,貴州銅仁 “川主宮”發(fā)生火災,850平方米古建筑全部燒毀;2013年11月28日,濯水風雨廊橋發(fā)生火災,橋面上木質建筑全被燒毀;2018年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發(fā)生火災,2000萬件藏品9成被毀;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發(fā)生火災,整個木質結構幾近被毀。類似的文物古建筑火災數(shù)不勝數(shù),讓眾多人類文明的藝術精品消亡,不得不說是無法估量的損失。
本文就文物古建筑的特點,分析分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確保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一些建議措施,以期為文物古建筑保護提供借鑒。
1.文物古建筑大多為木質結構,采用大屋頂形式,且沒有適當?shù)姆阑鸱指艉蛽鯚熢O施,目前常規(guī)建筑中使用的煙感、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消火栓系統(tǒng)等,在文物古建筑中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現(xiàn)在還有很大爭議。以廣東省文物古建筑為例,65.8%為磚木結構,5.6%為純木結構。結構形式主要采用木架結構,木材使用量大,一旦發(fā)生火災,熱釋放速率大,火災會迅速擴大。
2.文物古建筑以建筑群落為主,發(fā)生火災容易造成蔓延擴大。古建筑群大都以各式各樣的單體建筑為基礎,組成各種庭院,組成龐大的建筑群體。建筑間防火間距不足,也缺少必要的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這種庭院式的布局,講究高低錯落,疏密相間,庭院相連,建筑間防火間距不足,也缺少必要的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如果其中某處起火,一旦得不到有效撲救,很快就會造成大面積燃燒,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3.文物古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易受山火威脅,且消防設施缺乏,距離消防救援力量較遠。古建筑一般都建在城區(qū)以外,少數(shù)也建設在城市中心地帶。當建于環(huán)境幽靜的高山之中,山上樹木茂密,一旦發(fā)生山火,如果沒有必要的防火隔離措施,極易蔓延影響到文物古建筑火災。文物古建筑距離消防救援力量較遠,一旦發(fā)生火災,當消防隊接到報警趕來后,火災已難以控制或文物古建筑已經(jīng)被毀。
1.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責任難以落實。文物古建筑的產(chǎn)權人或者管理、使用人是消防安全的主體,大量古建筑散落在鄉(xiāng)鎮(zhèn),特別是用于居住、工農業(yè)生產(chǎn)、無人使用的文物古建筑難以落實管理單位和管理責任。從全省范圍來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缺乏相應的標準和統(tǒng)一具體的實施辦法,消防管理人員專業(yè)性不足,日常管理、消防設施維護管理不到位,導致對初期火災的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
2.文物古建筑公共消防設施薄弱,消防規(guī)劃先天不足,滅火救援難度大。我國古建筑都是以木柱支撐屋頂,而屋頂又是由大量木材加工而成的梁、枋、檁等,這種建筑構造類似于爐膛結構,燃燒條件良好。在火災情況下,由于屋頂結實,內部熱量不易散發(fā),易發(fā)生轟燃現(xiàn)象,加大了火災撲救難度。其次,在古建筑中,斗拱等構件比表面積大,同時由于長期干燥和自然侵蝕,木材表面出現(xiàn)許多裂縫,還有的立柱是由多根木料拼接而成,外裹麻布,涂以漆料,這些部件比表面積較大,在火災情況下,更容易獲得氧氣,燃燒速度快。
3.文物古建筑義務或志愿消防隊力量薄弱。文物古建筑產(chǎn)權單位或者管理、使用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專職或者志愿消防隊伍,結合實際配備相應的消防裝備和滅火器材,定期開展防火滅火訓練。但根據(jù)實際調研發(fā)現(xiàn),僅有社會影響較大的單位配備了這些力量,而絕大多數(shù)文物古建筑并未落實,在發(fā)生火災時,第一時間撲救難以落實。
1.落實消防安全責任-保證消防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責任分工清楚明確 。安全工作首先是一項管理工作,對文物古建筑應該做好管理基礎,做到有人管、有人做,責任分工明確;進一步做好責任考核、責任追究和經(jīng)費保障等工作。
2.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應提升單位的自我管理能力,解決主體責任不落實的問題。
首先,形成“安全自查,隱患自除,責任自負”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圍;其次,規(guī)避火災事故偶發(fā)性的僥幸和麻痹心理;再者,不過分依賴依靠消防行政管理部門;最后,根據(jù)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的歷史文化價值會越來越高,消防安全責任越來越重,嚴格落實“防火”與“防盜”一樣重要的管理工作。
3.加強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培訓和宣傳工作。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僅需要博物館工作者的努力,同時還應發(fā)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強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宣傳,是做好廣東省文物古建筑安全工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