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梅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正如語言學家里弗所說的:“沒有語法,人們能說的話很少;而沒有詞匯,人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在考試的指揮棒下,語法結構的學習占據(jù)了英語課堂的主要部分,教師重點放在課文的精講上,語法翻譯法仍占主導地位,學生長期以來也形成了以識記語法、拼記單詞為主的學習方式。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提高了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要求。新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明顯增加,由單一強調知識技能轉向同時關注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過程。
1.單詞發(fā)音不準 城鄉(xiāng)教育改革的差異近年來得到了改善,但城市英語教學教育資源相比較農(nóng)村顯然仍然有很大的優(yōu)勢,農(nóng)村學生缺少口語練習的機會,大多數(shù)農(nóng)村中學學生基本接觸不到真實的英語語境。在訓練方面,農(nóng)村中學里缺乏專用的語音教室,農(nóng)村教師常年的教輔工具就是播放錄音,學生就在日復一日的跟讀中學習,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顯然是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的。
2.單詞總是記不住 學生在學習中機械地反復依照教材所列出的單詞去記憶和背誦,是當前學生單詞學習的主要方法。從短期的記憶效果來看,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仿佛很有效,但是時間長了之后,很容易學了新的,忘了舊的。這種脫離實際語境孤立的記憶方法,彼此之間毫無語義聯(lián)系,加重記憶負擔,效果也較差。教學方法方面,如詞匯聯(lián)系、音義聯(lián)想、形義聯(lián)想、比較聯(lián)想等,教師應用較少。
3.詞匯教學缺乏英語跨文化思維能力的訓練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詞匯并不是孤立的,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去發(fā)揮作用。單純的記憶單詞是沒用的,要訓練學生對詞匯的運用,就需要建立在英語情境中去學習。英語和漢語之間畢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就涉及到跨文化學習了。但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視對語言形式和結構等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薄弱。
1.轉變教學方式,開展口語活動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口語活動,比如:英語角、英語辯論賽、唱英語歌、看英語原聲電影、讓學生模仿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等,通過實際的口語活動來提升單次發(fā)音的學習,教師在活動中去引導和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其次,在詞匯教學中注重發(fā)音教學,重視音標課的學習,積極利用音像、書刊雜志、網(wǎng)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的有形、有聲、有圖片的英語教學情境,準確練習詞匯發(fā)音。第三,教師是教與學的引導者、促進者,要在自身的教學能力上有所建樹,通過對外學習的方式,參與到詞匯教學的相關培訓項目中,加強對教師的口語專業(yè)培訓和繼續(xù)教育,提升教師的發(fā)音標準,才能更好的糾正學生的發(fā)音。
2.多元化詞匯教學策略 首先,把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培養(yǎng)詞匯學習策略相結合,采用觀察、聯(lián)想、猜測、想象、嘗試等活動,能夠在英語學習中關注詞塊而不是一個個單詞去摳,這樣的詞匯學習過程就會有趣多了,從而提升學習興趣。其次,搭配或者是非常用的固定表達語的方式記憶詞匯,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加深印象,提升記憶效果。第三,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找出一組有重要意義詞匯來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或者讓學生在課文材料里尋找出一些代詞,并且要找出這些代詞所能替代的名詞以及該名詞前的動詞搭配等。
3.在詞匯教學中滲透英語文化思維 漢語和英語的過渡是一個跨文化的語境下,語言的使用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語言具有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順應性這三個特點,變異性、協(xié)商性是順應性的前提,順應性指語言能夠讓其使用者靈活變通語言的使用,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缥幕R的選擇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順應,英語跨文化教學必須有順應的意識并營造課堂順應的語言環(huán)境。
“沒有語法,人們能說的話很少;而沒有詞匯,人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痹~匯貫穿英語教學的始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與其英語水平有著巨大的關系。近年來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新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明顯增加,由單一強調知識技能轉向同時關注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過程。本文粗淺的探討了農(nóng)村中學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問題,但這是一個深奧的課題,還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