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齊
改革開放以后,有許多農民到城市打工,許多人離開家鄉(xiāng)到大城市尋求發(fā)展。于是,有許多孩子成了留守兒童。他們缺乏父母的陪伴、引導,親情缺失。這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任性,不聽從爺爺奶奶的教導,情感比較脆弱,心理問題比較多。課后作業(yè)馬虎完成或不做作業(yè),成績不理想。留守兒童還容易出現打架、斗毆、抽煙、去網吧等的現象。留守兒童已經成為比較嚴峻的社會問題。小學階段是孩子正式學習的第一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待人接物、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可塑性都很強,在這個階段關愛留守兒童,呵護兒童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1.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一般很難享受親情,他們情感會比較空虛,渴望無微不至的關愛。由此,教師不但需要重視向留守兒童傳授知識,同時還要時時關愛留守兒童,做留守兒童的貼心人。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無法開導他們,教師要留心觀察他們,發(fā)現留守兒童情緒異常就及時傾心交談,解開心結,疏導情緒,讓他們及時走出心理陰霾。我們對留守兒童傾注愛心,讓留守兒童體會到教師、同學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如此能夠有效地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正確引導周圍同學和留守兒童相處,讓留守兒童融入班集體中,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一起成長,填補留守兒童所渴望的親情。
如:其他上課沒有作業(yè)本用,我會叫同學借一個給他,并提醒他記得還和記得帶作業(yè)本。如果是留守兒童,我還會下課后找他了解清楚沒有作業(yè)本的原因,是沒有買還是買了沒有帶,怎樣才能保證上課有作業(yè)本用。如當留守兒童和其他同學發(fā)生矛盾時,傾注更多的耐心進行調解……
2.加強留守兒童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法制觀念。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引導,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對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平時多留意他們的言行,培養(yǎng)他們的法制觀念,使其能夠健康地成長。
1.時代在進步,科學在進步。教育出現了一些面貌,他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和鼓勵。在教育中,教師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是孩子獲得自信的基礎。教師應努力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給他們正面的鼓勵和肯定。如留守兒童有的字寫得端正,有的做操認真,有的回答問題聲音響亮,有的畫畫漂亮……孩子向老師問好、借支筆給同學用都是可以進行表揚的。正面的鼓勵和表揚,不僅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還能增強自信心。
2.自信是孩子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成人要還給孩子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空間。根據年齡特點,讓孩子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他們提供嘗試的機會,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使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潛能。
如:我們班的留守兒童羅海釗同學,平時很懶惰,在家很少做作業(yè),但他很對看課外書有興趣。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獎勵了他一本課外書,鼓勵他繼續(xù)閱讀。我還創(chuàng)設機會,課前和他一起準備發(fā)言稿,在閱讀交流課上讓他進行發(fā)言。他的自信心大增,更喜歡看課外書了,近而喜歡上語文,語文成績從不及格上升到八十多分。
如:我們學校進行的校外實踐活動有一項是午餐野炊,為了留守兒童更好第融入集體中,我在各個小組開會之前,提前召集他們進行開會。我根據農莊提供的食材信息,把做飯的任務進行分類:切番茄、切青瓜、切香腸、切姜絲、洗青菜、看火、打雞蛋、炒菜、煮湯,鼓勵他們在小組會議上根據特長領任務,鼓勵會炒菜至少嘗試炒一個菜。有一個同學動手能力不強,這些任務干不來,他說家里奶奶做雞腳很好吃,叫奶奶做一些雞腳去加菜。我又提醒他幫同學打下手,打個雞蛋、端個菜、盛個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動結束后,這些留守兒童們參加活動都很積極,和同學相處得很融洽,在活動中進一步提高了自信心。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監(jiān)督,而老一輩更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對學習比較忽視,有的雖然比較重視或者太嘮叨孩子不聽他們的,或者沒有能力輔導他們的功課。留守兒童或是因為貪玩、畏懼學習困難而失去學習的動機、信心和興趣,在學習上會比較懈怠,作業(yè)完成的質量比較差,如果放任他們不管,他們會變成變成差生。懶惰、成績不好會導致同學輕視他們,又會造成孩子不合群,久而久之心理也會出現問題。惡性循環(huán),問題兒童就會產生。老師幫助留守兒童掃除學習上的障礙,提升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1.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的那樣:“凡是好的態(tài)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享用不盡。”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留守兒童完成學習任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學校里,教師就要特別注重對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對不良的學習習慣要給予及時有效的糾正。
(1)在課堂上,教師要多關注、多提醒,積極地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科學高效的聽課習慣;課下,教師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按時完成作業(yè)和學習任務,還要督促孩子完成預習、復習等任務。
(2)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我讓孩子們組成幫扶小組,每一位需要幫扶的留守兒童都和班里熱心助人、成績優(yōu)良的同學結成對子,讓成績好的同學對留守兒童進行督促、輔導。我并制定獎勵措施,每天完成一科作業(yè)獎一顆星,作業(yè)質量獎一顆星,背完書,完成預習、復習等任務獎勵星星。當星星積累到一定數量時,老師會對結對子的兩位同學進行學習用品、書籍等物質的獎勵。期末結合檢測成績和平時表現還會頒發(fā)“熱心助人”獎“學習進步”獎,照相進行班內展覽,并有獎品。同學們對這樣的獎勵方式很興趣,幫助同學的有功勞,有回報,留守兒童平時得到同學的提點關注,得到老師的重視,學習越來越有動力,逐漸養(yǎng)成了認真聽課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背書的習慣。
在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影響和作用下,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就會逐漸得到提升。
2.教師耐心輔導,幫助留守兒童掃除學習上的障礙。由于留守兒童特殊的心理狀況,家庭學習監(jiān)督的缺失,接受知識的難度往往比較大,一個問題給其他的孩子講一遍就能夠解決,而對留守兒童講兩遍可能也弄不清楚。因此,教師在教育留守兒童的時候,一定要耐心輔導,不要急躁、泄氣。只有更加耐心細致地教育,幫助留守兒童掃除學習上的障礙,才能切實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比如:我接手的班級有個留守兒童作文水平特別差,不額外輔導他根本寫不出來,我輔導他寫作文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我先是引導他說,然后又教他轉換成文字寫下來,有時一句話念叨好幾遍他都寫不下來,不會寫的字又多,一節(jié)課下來只寫了一小段,還要用課外的時間進行輔導,有時候一篇作文要用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他一邊寫我一邊鼓勵他,表揚他,每一篇作文都凝結了他和老師的心血。后來我指導一段,又放手讓他寫一段,不管他錯字連篇也好,不通順也好,只要寫出來了我都肯定他的進步。慢慢的,他就能寫出了一篇作文了。正是因為我的耐心指導和不放棄,才有了留守兒童的進步。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想提升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讓孩子順利地接受教育,教師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關注。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是巨大的。我認為:學校家庭教育同步,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們一天在學校學習八小時,在家里卻有十多個小時,家庭的教育是與學校的教育相輔相成的。但很多留守兒童的家長表示,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教導他們,老一輩的更是經常投訴說留守兒童在家不聽管教。為此,加強家校溝通,給家長方法上的指導非常重要。
1.做好家長的教育幫扶工作。學校要定期開展一些教育留守兒童的專題講座,經常利用家長會、家長委員會、集中家訪日、學校開放日等活動形式,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長的監(jiān)護義務。
2.班主任定期和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提醒他們無論多忙,每天都要抽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分享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即使不在留守兒童的身邊,也要參與他們的成長過程,做到遠距離的有效陪伴。
3.班主任定期和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溝通,了解留守兒童在家孝順長輩的情況,做家務的情況,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心理狀況,表現好的及時表揚,發(fā)現問題,及時進行疏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留守兒童時,要改變嘮叨、溺愛、凡事包辦代替的方式,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做事情比較有條理,更能體諒家長的不容易。
關愛小學留守兒童,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細心。讓家校攜起手來,讓愛心凝聚起來,讓愛溫暖每一個留守兒童,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幫他們樹立信心,幫助他們走好成長路上的每一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