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炎
摘 要:馴鹿主要生活在大興安嶺的西北部,使鹿鄂溫克人是中國唯一飼養(yǎng)馴鹿的民族。馴鹿是使鹿鄂溫克人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馴鹿在紀錄片中象征著鄂溫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把馴鹿作為直接的意象,將人物的情感、民族的文化串聯(lián),訴說著馴鹿與使鹿鄂溫克人的故事。本文主要通過《神鹿啊,我們的神鹿》、《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及《鹿鈴聲聲》三部紀錄片中所反映的馴鹿形象進行分析,了解馴鹿形象所傳達出的文化,思考有關使鹿鄂溫克民族文化、馴鹿形象傳播等的問題。
關鍵詞: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馴鹿形象
使鹿鄂溫克人生活在興安嶺的大森林里,狩獵生產和飼養(yǎng)馴鹿是他們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2003年,國家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使鹿鄂溫克族人的生產生活條件,開始全面禁止狩獵并進行生態(tài)移民。在剛剛定居時,人們嘗試圈養(yǎng)馴鹿,后因死亡率太高,選擇尊重馴鹿的習性,讓它們重新回到山林。正是因為使鹿鄂溫克民族這種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生產生活方式,促使紀錄片工作者去探尋它的奧秘、紀錄它的日常,留下了豐富的影像資料。1996年,孫曾田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神鹿啊,我們的神鹿》(以下簡稱《神鹿》)以神鹿為意象,以大學生柳芭為主人公,講述這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表現柳芭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對于這個民族的思考;2007年,獨立紀錄片導演顧桃拍攝的《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主要記錄了2003年生態(tài)搬遷后,使鹿鄂溫克民族對于新生活的適應過程以及鄂溫克獵民對放養(yǎng)馴鹿的理解;2013年,呼倫貝爾廣播電視臺拍攝的《鹿鈴聲聲》以鄂溫克族布冬霞一家人為敘述主體,講述了兩代人對于民族文化、馴鹿文化的看法差異。本文從這三部紀錄片出發(fā),解讀影像作品中的馴鹿形象的基本類型,挖掘其文化內涵,探究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的傳播使命。
一、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的基本類型
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記錄了人們生產、生活、精神層面中不同的馴鹿形象,說明馴鹿在使鹿鄂溫克民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紀錄片中馴鹿形象的解讀,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個民族與馴鹿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一)作為“森林之舟”的動物形象
使鹿鄂溫克獵民將馴鹿稱為“奧倫”,飼養(yǎng)馴鹿的主要目的是使役,即馱物。由于馴鹿喜食苔蘚,人們便根據苔蘚的分布時常進行搬遷,馴鹿便成了搬遷的主要交通工具?!渡衤埂分辛艑Υ诉M行解說:“我們馴鹿鄂溫克人養(yǎng)鹿、狩獵,要經常搬遷獵營地......換了新營地馴鹿能夠吃上新鮮的苔蘚、獵物也會多一點?!绷乓患野焉钣闷?、生產工具等物品放在馴鹿的背上,進行搬遷。森林里行走著的馴鹿隊伍猶如“森林之舟”,幫助他們盡快到達新營地。由于馴鹿的四肢發(fā)達,行走速度快,善于穿越森林,并且馱運能力強,被使鹿鄂溫克人稱為“森林之舟”,是人們生產生活不可離缺的得力助手。如今,使鹿鄂溫克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搬遷時生產生活中的工具并不適合馱運在馴鹿的背上,人們?yōu)榱吮Wo馴鹿,則主要依靠人力進行搬遷。在《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中,人們搬遷時,主要是維佳、何協(xié)和白彥波的人力搬運行李。在去往新營地的路途中,使鹿鄂溫克人牽引著馴鹿隊伍行走在森林之中一如既往猶如一條“森林之舟”。
(二)作為經濟來源之一的財富形象
使鹿鄂溫克民族以狩獵和飼養(yǎng)馴鹿為生,其生產方式單一。2003年,使鹿鄂溫克人全面停止狩獵活動,狩獵帶來的經濟效益隨之消逝,鹿茸等鹿產品便成了人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在《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中紀錄了鄂溫克族瑟賓節(jié)的歡慶畫面,并向人們介紹了瑟賓節(jié)的重要項目——馴鹿評比。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裁判們評選出產茸量最高、體質量最壯、毛色光澤最好及性情溫順的為“馴鹿王”。在馴鹿評比中,“馴鹿王”的主人相應的也會獲得豐厚的獎金。瑟賓節(jié)馴鹿評比過后便是鋸茸,紀錄片的解說道“鋸茸是瑟賓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雖然這時的鋸茸帶有表演的性質,但實際上在狩獵活動停止以后,鹿茸已經成為敖魯古雅獵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甭谷拙哂袠O強的藥用價值,鹿茸的銷售使得馴鹿的經濟地位得以提升,馴鹿在使鹿鄂溫克人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使鹿鄂溫克民族有效利用瑟賓節(jié)中的馴鹿表演、鹿茸的銷售、民族服飾的展示等一系列民俗活動,促進馴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增加人們的收入。
(三)作為繪畫圖案的藝術形象
馴鹿作為使鹿鄂溫克民族特有的民族符號,象征著“吉祥、幸福、進取”。人們通過繪制豐富多彩的馴鹿形象藝術作品,表達對馴鹿的喜愛。使鹿鄂溫克人與馴鹿朝夕相伴,對馴鹿的神態(tài)、動作等特點非常熟悉,所以繪制關于馴鹿圖案形象又生動。在《神鹿》中柳芭就地取材,利用樺樹皮繪制皮畫,勾勒縫制出大山、森林、馴鹿的形狀,她認為皮畫更能表現心靈生活,表現心中的感情?;蛟S是受柳芭的影響,《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中柳芭的弟弟維佳也擅長繪畫,維佳的畫作在樺樹皮上,畫面內容也大多為森林和馴鹿。柳芭與維佳的畫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訴說著使鹿鄂溫克人與森林、馴鹿無法割舍的情感。紀錄片《神鹿》、《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中,展示的馴鹿形象藝術作品,具有獨特的地域性與象征性,體現了使鹿鄂溫克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體現了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二、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的文化解讀
馴鹿作為使鹿鄂溫克民族的符號,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承載著使鹿鄂溫克人的族群記憶。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表達,讓觀眾在了解馴鹿的同時,想要探尋馴鹿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蘊。
(一)生產中的生態(tài)理念
使鹿鄂溫克人作為森林的主人,他們熱愛自然,愛護馴鹿。使鹿鄂溫克人在飼養(yǎng)馴鹿的過程中,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了獨特的生產、生活、居住等習慣,表現在夏此秋季節(jié)時約15天進行一次搬遷活動,而冬季時則是兩三天搬一次家。紀錄片《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中解釋道:“搬家是獵民生活中最繁重的勞作,搬家主要是因為在居住的地方的站桿(枯萎的、死亡的樹木)沒有了......馴鹿吃的苔蘚也沒有了,需要搬到其他地方喂養(yǎng)馴鹿?!瘪Z鹿主要以苔蘚為食,這種植物生長周期長,為了避免一個地方的苔蘚等植物被馴鹿吃光,所以進行搬遷。使鹿鄂溫克族人這種不斷遷移的生活方式,即保證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也保留住了獨特的民俗文化。紀錄片中所展現的不過度開采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自然的行為,體現了使鹿鄂溫克人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保護自然的理念。
(二)生活中的情感依靠
馴鹿不僅是人們生產發(fā)展中的得力助手,而且在生活中給予人們情感的依靠。紀錄片《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講道:“柳霞的兒子雨果在南方成長,由于幾年才能見一次面,于是柳霞對兒子的思念,就全部轉移到了馴鹿身上?!绷荚隈Z鹿身上找到了歸屬感,使她的情感表達有了傾訴的對象。馴鹿作為使鹿鄂溫克人生活中的情感依靠,是人們的重要伙伴。在紀錄片《鹿鈴聲聲》中,布冬霞和馴鹿朝夕相處快40年了,早把馴鹿當成了家里人,她給自己喜歡的馴鹿起了名字:寶妞她媽、耕革力干(鄂溫克語黑色的意思),這些馴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馴鹿在日常生活中仍是人們情感的依靠,給人們一種歸屬感、安全感,是使鹿鄂溫克人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三)精神家園的依戀
在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文化的深層含義是對使鹿鄂溫克民族的精神家園的依戀?!渡衤埂分辛耪f“神鹿是家族的神靈,保衛(wèi)著全家族和鹿群?!鄙衤箤τ诙鯗乜俗鍋碚f至關重要,是觸及民族靈魂精髓的東西,是使鹿鄂溫克民族精神的寄托。柳芭正是因為內心深處飽受著遠離民族文化的痛苦,回到了森林,回到了自己民族文化中,才有了歸屬感?!栋紧敼叛硼B(yǎng)鹿人》中大瑪尼這樣形容使鹿鄂溫克的家園,“回家,我的概念就大了,整個大興安嶺,我那個家必須有森林,必須有馴鹿......”。就像是鄂溫克的字面意思一樣,“住在森林里的人們”,雖然已經是禁止打獵了,但是,這里必須有馴鹿、有森林,才能稱之為家園。現代社會,使鹿鄂溫克族人的生活無論在怎樣的變化,而唯一不變的是以馴鹿為支撐的使鹿鄂溫克人的“精神家園”。
三、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的傳播使命
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的馴鹿形象,不僅僅是一個拍攝意象,更是代表著使鹿鄂溫克民族文化。使鹿鄂溫克民族紀錄片中馴鹿形象的傳播,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個只有民族語言沒有民族文字的民族。
(一)有利于馴鹿形象的傳播與推廣
紀錄片所拍攝對象往往具有主觀性,拍攝者關注的重點多側重于使鹿鄂溫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馴鹿常常是被忽視的一個重要意象。而說到馴鹿,大家最為熟知的是歐洲圣誕老人的坐騎,對使鹿鄂溫克人及使鹿鄂溫克的馴鹿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借助影像的手段,對使鹿鄂溫克民族及馴鹿形象的傳播是一種簡單便捷的途徑,讓觀眾了解使鹿鄂溫克民。如:紀錄片《神鹿》、《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在國內外紀錄片節(jié)上頻頻獲獎,受到了廣大的專家、學者對使鹿鄂溫克族的關注,他們通過撰寫文獻、書籍等向人們介紹馴鹿、介紹使鹿鄂溫克民族的歷史文化。通過拍攝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紀錄片作品,拓展馴鹿形象的傳播載體等方式,普及使鹿鄂溫克民族文化、傳播和推廣馴鹿形象,讓馴鹿成為世人皆知的使鹿鄂溫克民族符號。
(二)有利于馴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馴鹿文化是馴鹿鄂溫克人在長期飼養(yǎng)馴鹿的生產活動及以此為中心的生活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個性文化,他們用共同的生命和信仰,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至今。在《神鹿》中,我們看到柳芭內心對森林的眷戀、對馴鹿的喜愛;《敖魯古雅養(yǎng)鹿人》中,維佳、何協(xié)等人日常放養(yǎng)馴鹿的工作,他們最質樸的方式保護與傳承著馴鹿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中,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差異正逐步放大。紀錄片《鹿鈴聲聲》中,布冬霞和兒子雙雙為代表的兩代人,對待馴鹿文化的態(tài)度迥然不同,出現了文化代溝現象。面對馴鹿的飼養(yǎng)、文化的傳承后繼無人的情況,使鹿鄂溫克民族應當認真思考,以一種現代的表達方式,鼓勵引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并且愿意對馴鹿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
用影像記錄使鹿鄂溫克民族的發(fā)展,挖掘影像中馴鹿形象,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義,希望可以促進使鹿鄂溫克民族有關于馴鹿的特色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龔宇.傳承與流變:使鹿鄂溫克馴鹿民俗功能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6月
[2]孔繁志.馴鹿文化的發(fā)展[J].2014年中國鹿業(yè)進展,210—215
[3]鄭茜.馴鹿文化:一種漸行漸遠的古老生存方式[J].中國民族報,2017.5(010)
[4]魏立群.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J].黑龍江史志,2016.7(366):37—39
[5]張繼懿,王珺,徐曉村.紀錄現代社會民族精神家園的迷失——對《神鹿啊,神鹿》深層含義的理解[J].新聞界,2007年第6期:174—178
[6]卡麗娜.論馴鹿鄂溫克人的馴鹿文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2期: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