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鑫
摘 要:道德想象力是一種能夠?qū)⒆晕医?jīng)驗拓展至對他人的經(jīng)驗,實存的道德經(jīng)驗拓展至可能性的道德經(jīng)驗的能力。它培養(yǎng)個體普遍性的理解力,打破了自我中心主義牢籠和狹隘的經(jīng)驗世界的限制。那種試圖否定道德想象力或?qū)⑾胂罅ε懦诘赖骂I域之外的想法,不僅無益于確立道德理性和道德責任的地位,無益于個體認識、追求并實現(xiàn)至善,還會傾覆道德理性甚至道德的根基。
關鍵詞:道德想象力;價值;道德;培育
對道德想象力持有反對或懷疑態(tài)度的學者會認為要證明想象力在道德思考與實踐中的合理性,必須破解道德想象力的悖論與矛盾。但本文則認為道德想象力的悖論和矛盾相互聯(lián)系,內(nèi)在于概念本身,又與道德的固有特質(zhì)相關。與此同時,這種悖論和矛盾使這一概念存在著一個張力,對其深入探尋能夠彰顯道德想象力以及富有想象力之道德所特有的魅力。這正是本文將擔負的任務。
一、道德想象力的定義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道德想象力是一種能力。如馬克·約翰遜認為:道德想象力是這樣一種能力:通過這種能力。我們可以在一種既定情景里發(fā)現(xiàn)采取多種行動的可能性,以及預想一個既定行為可能帶來的厲害結果。道德想象又是一個過程。杜威對想象的理解更能完整地概括道德想象力的概念。
作為一種能力,道德想象力當然是以實現(xiàn)道德為目的的,這是前提。道德想象作為過程本身也是基于道德的立場。因此道德想象力就是一種個體脫離自我、超越既定情景進行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的能力。
二、把握道德想象力的規(guī)定性
我們應當從三方面把握道德想象力的規(guī)定性:一是通過情感投射“設身處地”地為情境所牽涉的每個人的處境著想;二是洞察情境中所有可采取的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并嘗試對其未來行為結果進行富有遠見的預示;三是當?shù)赖吕Ь程幱谝换I莫展或非此即彼時,仍繼續(xù)尋求新的行為選擇可能性。
在道德想象力的結構中,不僅包括對他人情感、情緒、思想和境況“感同身受”的“移情共感”維度(一種超越性情感),還包括敏銳地把握潛在行為的多種可能性及其所可能給他人帶來損益的后果想象,以及蘊含著追求突破情境界限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盡管如此,擁有豐富的道德想象力并不能保證一個人的行為總是道德的或正確的,因為想象力不僅揭示了善的可能性,還揭示了惡的可能性。既使人們憑借道德想象力知曉了契合情境的最佳行為,也有可能因缺少足夠道德勇氣或不能堅守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最終難以付諸實際行動。
因此,所謂“道德想象力”其實就是超越自我和超越情境,擁有了更加寬廣的倫理視野和道德體驗。由于道德因素的滲透,無論是移情投射和通過“將心比心”理解和分析他人的情感,還是情境行為可能性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掘,都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理性。
三、道德想象力的價值表現(xiàn)
道德想象力的價值突出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它是現(xiàn)代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尤其為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所必需。“呈現(xiàn)給我們精神的東西首先必須去感性化,把感性的事物變成表象的能力叫做‘想象力。如果沒有能使不以感性形式呈現(xiàn)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的這種能力,那么思維過程和系列思想將是不可能的?!比缑绹軐W家查爾斯·桑德爾·皮爾士所說:“全部推理活動,而且使我們成為理性存在者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想象中實現(xiàn)的。
另一方面,它是一種間接性、替代性和預測性的活動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同以非確定性為主要特征的現(xiàn)代人生存境遇相契合。公開嘗試過的行為選擇不可挽回,其實際后果具有不可逆性,而想象中的行為后果卻可以挽回。這兩方面價值通過道德想象力的實際作用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推進倫理原則的解釋和現(xiàn)實應用,提升道德認知。當代西方主流倫理學總是希望探求一個能調(diào)控人類社會行為的普遍化道德原則??档铝x務論將之歸結為“以你可以合乎邏輯地希望其成為法規(guī)的方式行動”;功利主義將其訴諸于“整體益處的最大化”;德性倫理學將它確定為“適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則”;后現(xiàn)代責任倫理學則倡導“這樣行為,必須使其后果與人類生活的真正永恒價值相匹配”,等等。這些原則都是有必要的,但“問題在于學院哲學家和公眾對這些原理和規(guī)則的性質(zhì)的誤解?!话阈栽恚还芏嗝从懈鶕?jù),也不能通過規(guī)定某人應該做什么而代替?zhèn)€人做出決定”。
四、道德想象力的力量
解決當代道德困境的主要出路,不在于繼續(xù)尋求什么普遍有效的規(guī)則,而在于如何推進這些道德規(guī)則對道德生活的指導意義。就前者而言,道德原則是“生成”的實踐智慧,必須通過生活實踐中的具體行為選擇得到澄明,道德想象力能幫助人們在抽象的道德規(guī)則與具體的生活實踐之間形成敏銳的聯(lián)系,深化道德認知;就后者來說,道德想象力至關重要。而且,道德情感和行為的“適度”和對行為可能后果的預示,都需要具備豐富的道德想象力才能做到。二是幫助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待道德情境,緩解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冷漠。人是自然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的統(tǒng)一體,人的情感(如同情心、愛心等)為道德理解所必需,它是獲得道德客觀性的確定途徑。當人們做出道德選擇和判斷時,有必要了解情境牽涉的每一個當事人的利益、感受、需要,以及相應的結果對他們的可能影響,而單純依賴道德法則行事往往事與愿違。如果不通過道德想象力對情境進行多角度的考察,深入他人的情感和設身處地對他人的處境保持道德敏感性,人們就容易被他們的自我利益、偏見或特定觀點過度影響而變得麻木不仁,處于冷漠無情狀態(tài),甚至做出錯誤的道德判斷。道德想象力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判斷,是構筑現(xiàn)代社會道德大廈的堅實基礎,同時決定著當今社會的道德風貌。唯有借助道德想象力的力量,才能消解現(xiàn)代社會的陌生人特性,使人們的“道德感”克服個體性,獲得普遍性和一致性,從而抵御由個體道德冷漠積聚而成的社會風氣與道德狀況的惡化。三是幫助人們超越傳統(tǒng)視域的限制而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回應后現(xiàn)代行為責任不確定性的挑戰(zhàn)。現(xiàn)實的道德情境復雜多樣。依賴某種單一道德規(guī)則,期望一勞永逸地解決現(xiàn)實倫理問題,往往行不通。恰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所說:“在行為和行為的后果之間有一個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巨大鴻溝,我們不能用我們所固有的、普遍的知覺能力對此進行測量?!?/p>
五、培育當代社會道德想象力
道德想象力的缺失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嚴重問題。然而,道德想象力的培育又是一個長期的道德品質(zhì)涵養(yǎng)過程,有賴于每個人的不懈努力。培育道德想象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以培養(yǎng)活躍的“共情能力”為基礎。所謂“共情能力”是指道德敏感性和情感感受的能力(主要指同情心、移情心)。道德敏感性和情感感受力是道德判斷的兩個重要品質(zhì),是保證想象力是“道德想象力”而非“心理聯(lián)想”的重要前提。正是有了它們,人們才會產(chǎn)生依照道德規(guī)范而行為的意向。只有具有道德敏感性和同情心的人,才有可能意識到情境中的道德意義,并做出相應的解釋,才具有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不僅能設想自己處于他人的處境,擁有和他人完全相同的利益、偏好和理想,還能想象地從其視角出發(fā)感受其處境。培養(yǎng)活躍的共情能力,一是要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獨斷與狂妄,真正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培養(yǎng)和保持責任擔當、有所敬畏的道德品性和生活態(tài)度;二是要不斷強化行為的“后果意識”,時刻警惕自己的作為和不作為對他人或他物的潛在性影響,積極主動地承擔道德責任。
其次,要以不斷激活實踐中的理智自覺為著力點。習慣是構成一個人行為選擇之種種可能性的“視域”。當舊習慣與新的情境發(fā)生沖突時,理智自覺會活躍起來,進行反思、比較和權衡,并通過識別這一情境中某些突出特點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出新的行為可能性。為了行為選擇的持續(xù)性和趨善性,理智自覺還將自覺地對行為未來結果進行相應的預示。由于這一行為過程逐漸加入了對其他存在物的因素和道義上影響的考慮,理智自覺才漸次具有了道德的內(nèi)涵?;钴S的共情能力可以為人們提供行為選擇的初始條件和先決條件,但需要理智的幫助或支撐,尤其是在識別、理解和把握復雜情景的某些突出特點或道德特征時,人們幾乎無法不訴諸理智自覺的考慮。激活實踐性的理智自覺,一方面要注重系統(tǒng)積淀道德經(jīng)驗,激發(fā)實踐智慧,努力放大情境之潛在可能性的強烈感受性,以打破舊有習慣的臨界,創(chuàng)造一種新生的道德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動訓練和養(yǎng)成自己在更為開闊的視域中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以求敏銳捕捉情境之外的相關因素,獲得情境的完整意義。
再次,要通過社會制度安排來推動道德想象力的培育。道德從來都需要制度支撐。良好的道德想象力離不開強有力的社會制度。要著力建立通過“角色扮演”強化道德實踐的教育制度,在道德情境和道德實踐中培養(yǎng)人們良好的道德習慣,積累直接的道德經(jīng)驗,并在不同的選擇情境中強化對道德認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增強人們對他人處境、需要、利益以及內(nèi)心狀態(tài)(思想、感受、知覺和意向)的認知;要著力建立和完善對道德冷漠的制裁機制、對道德失范的懲戒機制、對道德模范的褒獎和弘揚機制以及良好的社會輿論監(jiān)督,以制度手段培育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倫理自主性和社會責任感;要著力建立和完善“授權留責、組織救濟”,保護組織成員的倫理自主性,防范授權者逃避責任,切實保護組織成員的參與自主性,使他們更設身處地地為服務對象考慮。
當然筆者在對道德想象力的研究中還存在著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筆者會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深入地思考道德想象力的內(nèi)涵、及其運用,以期對道德象力作出更加全面透徹地研究。
參考文獻:
[1]阿倫特,姜志輝譯.精神生活·思維[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巴恩斯,魯旭東譯.局外人看科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3]鮑曼,張成崗譯.后現(xiàn)代倫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陳真.論斯洛特的情感道德主義[J].哲學研究.2013(6).
[5]費什米爾,徐鵬、馬如俊譯.杜威與道德想象力——倫理學中的實用主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