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英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于農(nóng)村小學的教育關注度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對農(nóng)村小學中學困生的存在給予了高度關注。文章將探討農(nóng)村小學中學困生存在的原因,研究農(nóng)村小學中學困生的輔導策略,為廣大教師群體提供一些建議,以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促進農(nóng)村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輔導策略
學困生是指學習成績不理想、自律能力較差的學生,在知識、技術等多個方面存在偏差,達不到平均水平。學困生在農(nóng)村小學中普遍存在,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一、農(nóng)村小學中學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
1.學習方法不恰當
大部分的學困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會運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無法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他們在課堂上不愿意主動聽講,喜歡搞一些小動作[1],下課后不能夠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缺乏一定的自控力,無法做到當日的知識點當日消化,而是習慣拖延。
2.缺乏一定的自信心
學困生的成績在班集體中一直處于或者是很長時間處于班級的下游,很少獲得班級榮譽,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認可。這導致他們的內(nèi)心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心理十分脆弱、敏感,學習的動力明顯不足,以致于學習上越來越困難。
3.父母疏于管理
大部分的農(nóng)村家庭,父母出去務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照顧。長輩的精力不足,難以對孩子嚴加管教,再加上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較遠,不能夠及時管理教育,導致學生脫離監(jiān)督。過于放松的環(huán)境極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逃學、厭學的現(xiàn)象,或者是過于沉迷網(wǎng)絡游戲而不能自拔,因而學習困難。
4.學習基礎差
部分學生在上小學之前接受的學前教育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基礎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學前教育基礎差的學生很難適應或者是很長一段時間難以適應小學教育,從而出現(xiàn)斷層、偏科等現(xiàn)象。
二、農(nóng)村小學中學困生的輔導策略研究
1.合理對學困生進行分類
學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綜合導致的,根據(jù)不同情況,教師可以給他們進行分類[2]。例如:有的學生聰明但是缺乏自控力,有的學生確實很努力但是反應速度慢。有的學生是既自控能力差又反應速度慢,根據(jù)這些分類,明白學困生的問題究竟是出在哪里,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tài),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促進他們主動學習。
2.肯定學生的進步
教師在對學困生進行輔導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和愛心,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部分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比較差,產(chǎn)生了自卑心理,感覺自己在老師、同學、家長面前無法抬頭,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歧視。因此,教師在輔導學困生的過程中,需要多加關愛,多多肯定學困生的每一次進步。
3.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
大部分的學困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現(xiàn)存的知識基礎之上,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除了引導他們學會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完成作業(yè),還要鼓勵他們多多提問。
4.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部分學困生的課堂狀態(tài)比較麻木,始終游離于課堂之外。因此,教師需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采用做游戲的方式,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時間;或者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當中。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制訂切實有效的輔導計劃,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改變陋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的注意力,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文杰.淺談小學學困生原因與輔導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5(7):100.
[2]黃瓊.小學學困生的問題解決輔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1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