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陽 攝
臘月已至,年味漸濃。
在山西大同,至今為止還保留著的傳統(tǒng)春節(jié)文化習(xí)俗,古都燈會就是“大同年”的品牌活動。每年的古都燈會都會在大同古城四面城墻及城墻內(nèi)空間形成的長達10公里的展線上布展,屆時,眾多精心設(shè)計的大型燈組集中亮相,各類造型彩燈美輪美奐,吸引力全國各地游客在古城墻內(nèi)欣賞各類彩燈。
每年的燈會都為觀眾們帶來充滿年味的視覺盛宴,成為“大同年”最亮麗的風景。
要說到家鄉(xiāng)的年味,山西晉南過年蒸的棗饃是最有年味的,尤其母親做的棗饃更是年味十足。棗饃種類各異,有棗花、棗山、棗高、小兔子、魚、財籃等。
一般臘月二十八蒸棗饃。提前一天母親就開始準備了,洗刷鐵鍋、蒸籠,晾干;用堿水洗棗、再用開水燙后備用。晚上發(fā)盆面,第二天一大早再把發(fā)好的面加上新面重新發(fā)兩盆,母親說這叫接面,接過的面蒸出的棗饃味道更香。面發(fā)好后,隨后加適量的堿面、小蘇打,再把面拿到案板上反復(fù)揉搓,然后切下一段,放在掌心,弄成面團,開始做棗饃。面團在母親手里,一會揉搓成條,盤成圓形,一段一折,用刀擠、切,插上不大不小的棗點點綴成眼睛,一只可愛的小兔子就出現(xiàn)了;一會兒在彎曲處放上棗,一般是放9個棗,一個棗花饃就出來了;一會兒搟成圓片對折,刀切幾下,用黑豆做眼睛,一條活靈活現(xiàn)的小魚就來了,母親說這叫“年年有余”。做的多的是棗高,一般分三層,上下是圓片,中間用圓形面夾上棗作支撐,在用小面花做裝飾,一件看似“小工藝品”就成了,母親一般都會給晚輩送棗高,寓意“步步高升”。最重要的是,母親每年都要做一棗山,中間一個圓形花,周邊用花瓣圍著,這是要先祭祖的,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這叫“團團圓圓”。母親每年都要忙活一天,腰酸的都直不起來了,可是她臉上總是笑呵呵的,尤其看著從籠屜中蒸出的棗饃,紅白相間,又白又暄,嘗一口,母親總會說:“嗯嗯,就是這個年味”,笑得就更開心了。
我在母親跟前只能打個下手,揉揉面,也學(xué)著做一做。離家多年了,每年也學(xué)著母親蒸一些棗饃,姐妹們都說做的很像母親的,但總感覺少了些什么,或許跟母親在一起感受到的年味更濃一些。年味不僅僅是吃出來的,更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在心里!
□張琴
老北京過年,一般從“臘八”就開始了,這臘八粥一喝,就意味年越來越近了,等家里大人把臘八蒜一泡,開始盼著蒜綠了,什么時候蒜綠了,那么大年三十就真的來了。
小時候的北京,最濃的年味兒就是胡同里家家戶戶朱漆大門上紅火的對聯(lián),和門口掛著的紅燈籠,大概還有要和家人一起走走看看的廟會。
廟會之所以流傳下來,是因為商品交換讓它慢慢變成了一種喜慶有趣的文娛活動,滿足了民眾的生活需求,并且老少皆宜。加上北京廟會一般會在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舉行,人們就把前往廟會拜神祈福的習(xí)俗保留了下來。
如果你以為廟會只是看看花燈、聽聽京劇、嘗嘗小吃,那你就錯了!學(xué)界稱廟會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jié)”,顧名思義,廟會有的是五光十色、燈火闌珊,其所具備的娛樂項目、文藝活動絕對是男女老少都歡喜的存在,當然也成為很多少男少女一見鐘情、互定終身的場景。
小時候看見老爺爺用糖在板上描出一個大公雞,覺得畫糖畫很不可思議,但又不舍得吃,那可是童年里最簡單的味道。春節(jié)廟會就像一個文化搖籃,它本身充滿著民俗韻味的同時,孕育承載著更多的民間工藝。
□煉晨
春節(jié)的熱鬧,在于全家上上下下的參與。辭舊迎新,為家里添置一些東西,給自己和家人買上新年禮物,以告慰一年的辛苦。一家人團團圓圓的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暢想未來。祝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進步。在我的印象里,新年的忙亂和熱鬧全部集中在除夕那天。除夕那天是過年幾天里任務(wù)最多、禮節(jié)最多,也是最有儀式感的一天。我的老家在山東臨沂的山區(qū),小的時候,除夕那天是一定要跟著大人回老家的,跟爺爺奶奶一輩的人歡聚在一起。那時候,我只是看大人們從早就開始忙碌,一直到零點的鐘聲敲響后,隨著整個村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各大各戶開始新年祭祀,這可能是山東獨有的民間祭祀的場景,在一片熱鬧的祭祀過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夜,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
新年祭祀很繁瑣,從早上一睜眼就開始準備。首先家里的長輩需要挑選長得最肥的雞和鴨子,宰殺、處理好后用熱水焯斷生,擺出一個漂亮的造型。然后拿出一個非常大的竹編籃,把準備好的雞、鴨、大肉、炸丸子、魚、果盤、酒水飲料等放進去。祭祀的時間非常講究,要在中午12點之前全部完成。準備就緒后,長輩們提著竹籃子帶著孩子就出發(fā)了,去往先人的墓地。雖說是去墓地,但是沒有恐怖的氣氛,因為新年的到來,祭奠先人也是沂蒙山區(qū)人民的傳統(tǒng)習(xí)俗。長輩們會把食物都放在墓碑旁的臺面上,把墓碑清掃干凈,在墓碑前跟逝去的親人們訴說一下今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希望他們保佑我們順順利利,最后撒三杯酒,磕三個頭,放一掛鞭炮,就算全部結(jié)束了。
沂蒙山區(qū)的年夜飯會安排在下午2點多鐘,在貼完對聯(lián),吃完豐盛的年夜飯后,大家就都去休息一會,為零點的新年祭祀養(yǎng)足精神。當新年的鐘聲敲響后,各家各戶在桌上擺上熱騰騰的餃子、各種的肉和菜,在院子正當中燒一些紙錢,這是用來“祭灶神”的。在五六十年代的農(nóng)村,吃飽飯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目標,所以迷信的人們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灶神”,認為全家的溫飽都是“灶神”帶來的,所以這個習(xí)俗一直延續(xù)至今。紙錢燒完,意味著桌子上的食物灶神都收到了,來年一定會保佑家里衣食無憂、順順當當。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從我還是個小孩子到現(xiàn)在我也有了孩子,年味越來越淡了。零零后的孩子更希望過年出去旅游,這些傳統(tǒng)習(xí)俗也許不久以后就會全部被淡忘……這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文化一定是需要與時俱進的,無論變成怎樣,家人在哪里,愛就在哪里。
□鄭曉
六畜興旺,鄉(xiāng)村興 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主題標識設(shè)計者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裝幀設(shè)計中心主任胡金剛 畫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轉(zhuǎn)眼間年末已到,大街小巷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相比于現(xiàn)在城市的繁華與喧囂,過年期間的大街卻異常冷清。所以,腦海中蔓延的是兒時馨香綿長的年味。
那時的歲月是貧瘠的,最盼望的總是過年。期盼和兄弟姐妹們聚在一起肆意打鬧;期盼收到壓歲錢;期盼那向往已久的新衣和一桌桌香噴噴的飯菜;期盼和小伙伴一起結(jié)伴看大秧歌、耍龍燈……
兒時的年味,如陳年老酒,醇香古樸、優(yōu)雅自如。那時一進入臘月,就已嗅到年的味道。這時,母親也開始了一年中最忙的時節(jié),開始進行大掃除,準備過節(jié)要用的吃食。小孩子也都放假了,記得那時的冬天總是與雪相伴,即使外面的雪再大,也不怕冷,小伙伴們一起打雪仗,打著打著,渾身就暖和了。
時光匆匆如流水。年少時,總企盼長大,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時那份沉甸甸期盼再也找不到了。尤其成年之后,對于過年反而成了一種習(xí)慣、一種責任,沒有了那時對過年的由衷渴望。兒時的年味,憶不完,更道不盡……
□ 童玲
一提起年味,最先想起的就是感官上的刺激。過年聞到的煙花爆竹的味道,或是吃到家里人做的拿手菜,又或是看到燈籠、春聯(lián)那些喜慶的紅色,這些形成了我們感官上的年味。
在北京,過年的儀式感更加強烈,說起北京過年的特色,不得不說一下北京特有的兔兒爺。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傳統(tǒng)玩具,在北京一些人家里,至今還保留著過年擺兔兒爺、拜兔兒爺?shù)牧?xí)俗,有護佑平安如意吉祥之意。兔兒爺造型可愛,穿甲騎虎,憨態(tài)中透著威武,如今兔兒爺已經(jīng)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可近幾年,兔兒爺已成了稀罕物。這些年除了春節(jié)期間在廟會上還能看到,其他時間也只能是在廠甸、后海以及少數(shù)商場的工藝店里還能偶見。
記得小時候,家里人會帶我到后海,或者是琉璃廠這些民俗味比較重的地方,去買一對兔兒爺,再買上一串糖葫蘆。買兔兒爺?shù)臅r候我就在想,買哪一對好呢?因為通常手藝人會從小到大的,一溜兒都擺在貨柜上。那個時候的我在貨柜前,從大看到小,從小看到大,心里不斷地在衡量,自己的這點壓歲錢夠買哪種尺寸的兔兒爺。通常會找一個中間尺寸的,不大不小的,請了一對,回去放在書桌上。它們的耳朵上有彈簧,就會一直在那搖啊搖的,特別可愛。
現(xiàn)在如果在平時想要買兔兒爺,就得去工藝美術(shù)商店,或是那些比較豪華的商場才買得到。如今的兔兒爺更像是一件工藝品,而我小時候的兔兒爺就是個玩意兒,是隨手可以玩的一個玩具,所以對兔兒爺?shù)挠∠笠藏灤┲倚r候每一年過年的回憶?,F(xiàn)在我家的櫥柜里,可能會放一套非常精美的工藝品,但是旁邊還有一對非??蓯鄣耐脙籂?。
□ 張艷瀟
小時候,再沒有比過年更值得期待的了,也再沒有比孩子們更期待過年的了。
我的生日是臘月底,所以我小時候要比其他孩子更加盼望著過年。一進臘月,便開始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那時的春節(jié)仿佛一個距離不斷拉長的目的地,離得越近,越覺得遙遠,每一天都度日如年。
在我小時候,臘月初八是沒有喝臘八粥的習(xí)俗的,不知道是不是貧窮簡化了過年的程序。不過,臘八到了,過年也就不遠了。就像是跑步到了最后一圈,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沖刺階段。
臘八過了,便是祭灶。祭灶要吃祭灶糖,一包里面大約有10根,一根根呈乳白色,又稍有泛黃,上面沾滿了一層白芝麻,看著都覺得甜。祭灶糖確實很甜,又酥又脆的糖化在嘴里面,甜的眼睛都要瞇起來了。大人們往往吃半根就不吃了,說膩,剩下的全給了孩子們。祭灶糖不但甜,黏度還很高。據(jù)說是為了糊住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匯報。不過,糊沒糊住灶王爺?shù)淖煳也恢溃煽嗔诵r候正要換牙的我,想吃卻又不敢吃,就怕一不小心把牙給黏下來。
過了祭灶,日子過得就相對快了些。因為學(xué)校一般都已經(jīng)放假,小孩子們?nèi)宄扇旱鼐墼谝黄穑煌婢褪且惶?。白天躥騰了一天,晚上也得趁著熱乎勁再鬧騰會。那時候的夜比現(xiàn)在要黑,伸手不見五指的黑。一到晚上,大人們便會燃起一堆篝火,圍著火嘮著在外一年的所見所聞,火光映在人臉上,顯得紅彤彤的。孩子們便趁著夜的神秘,在篝火的外圍捉迷藏,有調(diào)皮的會偷偷往火里面丟個鞭炮,換來的便是大人的幾聲訓(xùn)斥。
夜逐漸深了,火也小了,孩子們早已經(jīng)玩累,棲在大人的懷里面昏昏欲睡。不知道誰第一個打頭,人群開始慢慢地散了,夜重歸黑暗與寧靜,隱約會有幾聲犬吠,宣告著一天的結(jié)束。年,又近了一天。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边@一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天。當時孩子生日,父母象征性地給一些零花錢,煮幾個雞蛋便算是過了。但我不一樣,這一天我的父母會將鐵焊的灶臺搬出來,燒上滿滿一大鍋熱油,把備好的雞鴨魚肉、丸子麻花挨個炸出來。就這樣,我的生日在滿足了簡單的口腹之欲后幸福地度過,絲毫沒有認識到,即使這天不是生日,也能享有同樣的待遇。
終于到了大年三十,父母會在午后拌好了餃子餡,晌好了面,開始過年的第一項任務(wù):包餃子。這時候的我是很積極的,盡可能地加快進度,因為餃子包好了,第一筆壓歲錢也便有了著落。
當房頂飄起了炊煙,孩子們便端上剛出鍋的餃子上路了。餃子是要送給家族中的長輩的,長輩們接過餃子便會從口袋里掏出壓歲錢。大點的會推脫一下,說:“我都這么大了,不能要壓歲錢了。”小的便沒有什么顧忌,接了壓歲錢就跑,趕著去下一家。
除夕當晚,我們雖然沒有守夜的習(xí)俗,但一般也比較晚睡。大人和小孩都聚在一起,進行著各自的娛樂項目。到了零點,外面的鞭炮聲便響了起來,一簇簇煙花冉冉升起,將夜空映得璀璨異常。
過了除夕,每一天都是經(jīng)過了規(guī)劃的。父母心中都早早排好了行程表,每天按著計劃去走親戚。這時候,時間的步調(diào)感覺走得很快,一轉(zhuǎn)眼就過去了。
□ 焦自宣
臨近年關(guān),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觀音鄉(xiāng)楊梅村第二屆梅山文化節(jié)暨高龍廟會隆重舉行。當?shù)卮迕窦壹覒魬酏R上陣,瑤族同胞載歌載舞祈萬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