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躍(通訊作者) 李彬 馮勇 余曉旭 樊建剛 何剛
(四川省人民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鼻炎中反復發(fā)作且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研究提示黃芩苷對食物過敏及過敏性皮炎有治療作用,雖然大多數治療AR的經驗方含有黃芩苷,但目前針對黃芩苷對于AR治療作用效果及機制研究較少[2]。因此,為進一步探討黃芩苷對AR的作用效果和機制,本試驗建立大鼠AR模型,觀察黃芩苷對AR大鼠的治療效果及其IL-33/ST2通路調節(jié)機制。
24只健康SD大鼠,體質量(200±10)g,雌雄各半,購于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使用許可證號:SYXK(川)2014-189。試驗動物隨機分為空白組(A)、模型組(B)、黃芩苷低劑量組(C)、黃芩苷高劑量組(D),每組6只,清潔級實驗室飼養(yǎng)。
參照常用卵清蛋白(OVA)復制AR模型方法[3]:將OVA 0.4mg、鋁佐劑40mg及生理鹽水1mL混合,B、C、D組大鼠腹腔注射1mL,隔日1次注射致敏,連續(xù)7次,A組注射等體積生理鹽水。第15~17天、第18~20天、第21~28天分別以0.25%、2%、5%的OVA雙側滴鼻激發(fā),每次100μL/鼻孔,A組大鼠以等體積生理鹽水滴鼻激發(fā),1次/d。
各組大鼠于致敏第15d后開始給藥,黃芩苷低、高劑量組分別尾靜脈注射50、100mg/kg黃芩苷,空白組、模型組灌胃等量0.9%生理鹽水,1次/d,連續(xù)14d。
末次給藥1h后,戊巴比妥鈉(60mg/kg)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動脈取血,離心取血清,剝離雙側鼻中隔黏膜,每只的組織樣本分為兩份,一份于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后續(xù)組織病理檢測,另一份于-80℃低溫保存,用于后續(xù)RT-PCR檢測;血清樣本于4℃低溫保存,并于48h內檢測血清因子。
將固定的鼻黏膜組織按常規(guī)方法制備石蠟切片,HE染色,鏡檢觀察病理組織學變化;ELISA試劑盒(上海茁彩)檢測血清IgE、IL-4、INF-γ含量;RT-PCR檢測鼻黏膜IL-33、ST2、NFkB mRNA表達。
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統計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空白組鼻黏膜無炎癥反應;模型組可見鼻黏膜水腫、充血,炎癥細胞浸潤,黏膜上皮壞死;黃芩苷低劑量組鼻黏膜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黃芩苷高劑量組可見輕度水腫,炎癥細胞消失,圖1~4。
圖1 空白組(400×)
圖2 模型組(400×)
圖3 黃芩苷低劑量組(400×)
圖4 黃芩苷高劑量組(400×)圖1~4 大鼠鼻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
造模成功后,血清IgE、IL-4含量較空白組明顯升高,INF-γ含量明顯降低(P<0.01)。黃芩苷低、高劑量組較模型組均可明顯降低IgE、IL-4含量,升高INF-γ含量(P<0.05),高劑量組較低劑量組IgE、IL-4含量降低明顯,INF-γ含量升高明顯(P<0.05),表1。
表1 各組大鼠血清IgE、IL-4、INF-γ水平 (±s)
表1 各組大鼠血清IgE、IL-4、INF-γ水平 (±s)
注:同列上標不同大寫字母表示P<0.01,不同小寫字母表示P<0.05。
組別 例數 IgE(mg/L) IL-4(μg/L) INF-γ(μg/L)空白組 6 2.40±0.36Aa 23.18±3.85Aa 0.63±0.07Cc模型組 6 40.40±1.95Dd 59.45±2.83Cd 0.28±0.03Aa黃芩苷低劑量組 6 28.54±2.36Cc 39.11±3.37Bc 0.40±0.04ABab黃芩苷高劑量組 6 22.44±2.13Bb 31.36±2.19ABb 0.51±0.09BCb F- 215.69 74.57 17.87 P- 0.000 0.000 0.001
造模成功后,鼻黏膜IL-33、ST2、NF-kB mRNA表達較空白組均明顯升高(P<0.01),黃芩苷低、高劑量組較模型組均可明顯降低IL-33、ST2、NF-kB mRNA表達(P<0.01),且高劑量組降低程度更明顯,表2。
表2 各組大鼠鼻黏膜IL-33、ST2、NF-kB mRNA表達 (±s)
表2 各組大鼠鼻黏膜IL-33、ST2、NF-kB mRNA表達 (±s)
注:同列上標不同大寫字母表示P<0.01,不同小寫字母表示P<0.05。
組別 例數 IL-33 ST2 NF-kB空白組 6 1.20±0.04Aa 1.18±0.02Aa 1.30±0.03Aa模型組 6 2.78±0.20Cc 2.75±0.09Dd 2.70±0.18Dd黃芩苷低劑量組 6 1.96±0.10Bb 1.86±0.07Cc 1.95±0.07Cc黃芩苷高劑量組 6 1.42±0.13Aa 1.37±0.08Bb 1.58±0.05Bb F- 88.38 312.74 114.40 P- 0.000 0.000 0.000
過敏性鼻炎(AR)臨床癥狀為鼻黏膜水腫、流涕、鼻堵等[1]。近年來,由于中醫(yī)藥在AR臨床應用價值愈見突出。因此,本試驗采用黃芩苷治療AR大鼠,考察病理組織結果表明,模型組黏膜上皮壞死,黏膜水腫、充血,黃芩苷低劑量組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黃芩苷高劑量組可見炎癥細胞消失,輕度水腫,AR病理組織損傷減輕。
目前Th1/Th2細胞失衡是鼻炎發(fā)病的核心病理環(huán)節(jié),而INF-γ、IL-4分別是Th1、Th2的重要細胞因子[4]。當Th細胞分化發(fā)生偏移則致IL-4分泌增加,INF-γ分泌減少,IL-4進而上調免疫球蛋白(IgE),IgE則是觸發(fā)呼吸道變應性炎癥的關鍵因素[5]。本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較空白組IgE、IL-4含量明顯増加,INF-γ明顯降低(P<0.01)。黃芩苷低、高劑量組較模型組均明顯降低IgE、IL-4含量,明顯增加INF-γ含量(P<0.01),說明黃芩苷可影響Th2的偏移。
IL-33對AR的發(fā)病與持續(xù)起著關鍵作用,IL-33可與ST2L組成的受體復合物的細胞外IgE結合后,激活銜接蛋白骨髓分化因子,繼而調節(jié)相關激酶介導的受體因子活化,進一步激活下游的NF-kB,NF-kB與核內DNA結合可發(fā)揮基因轉錄調節(jié)作用[6-7]。本試驗結果發(fā)現模型組IL-33、ST2、NF-kB mRNA表達較空白組明顯増加(P<0.01),黃芩苷低、高劑量組較模型組均可明顯降低IL-33、ST2、NF-kB mRNA表達(P<0.01),高劑量組降低程度更明顯,提示黃芩苷可有效抑制IL-33/ST2信號通路。
綜上所述,黃芩苷可平衡細胞因子,抑制IL-33/ST2信號通路,對AR治療作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