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宏,馬 瑩
( 1.榆林市第二醫(yī)院內鏡中心,陜西榆林719000;2.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陜西延安716000)
中國是胃癌高發(fā)國家,占惡性腫瘤發(fā)病第2位,而其病死率居消化道腫瘤的首位,因此胃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對于提高治愈率尤為重要。窄帶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聯(lián)合放大內鏡(magnifying endoscopy,ME)是一種新興的內鏡診斷技術,它是利用電子染色及放大功能對消化道疾病進行更精確的診斷。本研究分析了42例胃黏膜可疑病變在NBI-ME下的圖像特征,旨在探討NBI-ME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榆林市第二醫(yī)院內鏡中心行胃鏡檢查的患者。納入標準:胃鏡下顯示胃黏膜粗糙不平、缺損或中斷,色澤改變,局部隆起或表淺糜爛,排除息肉、胃潰瘍、進展期胃癌等病變[1],共發(fā)現(xiàn)42例胃黏膜可疑病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2.52±3.16歲。
內鏡采用日本Olympus生產的CV-290SL主機及GIF-HQ290胃鏡檢查系統(tǒng)。所有患者首先進行普通白光內鏡檢查,將胃黏膜表面附著的分泌物及胃內容物清理干凈,保持清晰的視野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可疑病變后切換到NBI-ME下,充分顯示胃黏膜微細腺管結構及微血管的形態(tài),然后在病變區(qū)域活檢,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對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白光內鏡的病變區(qū)表現(xiàn)為胃黏膜粗糙不平、輕度隆起、糜爛及黏膜色澤異常改變(見封二圖1)。
2 )NBI-ME參照Sakaki分型標準[2],根據(jù)胃小凹NBI下形狀分為A~F6大類型,其中前4種類型常見于胃黏膜的良性病變(見封二圖2),而后2種類型則多見于惡性病變(見封二圖3)。
3)最終病理組織學診斷為金標準(見封二圖4)。
應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2例可疑病變,經(jīng)病理診斷早期胃癌5例,重度異型增生10例,輕中度異型增生18例,腸上皮化生9例。白光內鏡漏診10例,檢出率76.19%;NBI-ME漏診3例,檢出率92.86%。數(shù)據(jù)顯示,NBI-ME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顯著高于白光內鏡(χ2= 4.45,P<0.05),見表1。在NBI-ME觀察中,發(fā)現(xiàn)D型小凹21例,病理結果為腸上皮化生、輕中度異型增生;E型小凹17例,病理結果除1例為早期胃癌外,其余為輕、中、重度異型增生;F型小凹4例,病理結果均為早期胃癌。
表1 42例普通內鏡與窄帶成像觀察及病理診斷結果對比
早期胃癌是指病變僅局限于胃的黏膜層及黏膜下層,不論有無淋巴結轉移。癌癥的發(fā)生并非由正常細胞“突變”為癌細胞的,在這個過程遵循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且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達85%~99%[3-4]。因此,診斷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存率的關鍵。而NBI-ME在其診斷中具有特殊功能。
內鏡窄帶成像(NBI)是一種新型的非侵入性的診斷技術,它的原理是應用光學增強技術所獲取的圖像來突出黏膜表面腺管細微結構和微血管形態(tài),使黏膜面表淺血管及黏膜下層內血管能清晰顯示,還能達到與內鏡下染色同等的視覺效果。同時放大內鏡能將病灶光學放大達60~170倍,更清晰地反映出病灶形態(tài)[5]。在操作中隨時可以切換至NBI模式觀察病灶,同時對病灶進行近距離放大觀察,能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陷凹形態(tài)及微血管等,更準確的對病灶進行定性及靶向活檢。目前,NBI在臨床中的應用包括:1)微小病灶的早期發(fā)現(xiàn)與診斷;2)聯(lián)合放大內鏡觀察其細微結構,進一步評價其特性并預測組織病理學結果;3)作為病灶靶向活檢及內鏡下治療的定位手段。研究證明,胃黏膜表面微血管結構的觀察可以提高癌前病變和早癌診斷的敏感性,能預測胃癌的組織學的特征[6]。
Tao G等[7]認為,NBI-ME特異性為99.5%,高于白光內鏡的89.5%,準確性分別為99.2 % 和 89.0 %。本研究結果較上述文獻報道偏低,其檢出率分別為92.86%和76.19% (P<0.05),但同樣顯示出NBI-ME較白光內鏡發(fā)現(xiàn)病變率高。我們對5例早期胃癌及10例重度異型增生病灶進行了內鏡下治療,其中黏膜切除術(EMR)11例,黏膜下剝離術 (ESD)4例,術后病理組織學證實病變的浸潤深度均未超過黏膜下層。宋潔瑩等[8]對于NBI-ME指導病理組織學活檢進行了研究,本組在NBI-ME指導下活檢較白光內鏡準確率提高了16.67%,結果表明NBI-ME指導靶向活檢能夠顯著提高黏膜活檢的精確度。郭濤等[9],建立了國內ME-NBI診斷早期胃癌的試行標準,本組5例早期胃癌均具備該標準的特征性改變,即:黏膜腺管開口形態(tài)不規(guī)則或消失、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呈現(xiàn)紊亂或毛細血管網(wǎng)消失、病變與周圍黏膜分界。本研究結果表明,NBI-ME能清楚的顯示病變的輪廓,尤其是局灶性淺表性病變,能發(fā)現(xiàn)普通白光內鏡下容易遺漏的胃黏膜病變,對于胃小凹形態(tài)及胃黏膜微血管的觀察中,明顯優(yōu)越于白光內鏡。
綜上所述,NBI-ME對于胃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的顯示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對病變進行病理組織學靶向活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