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條件下,改革開放思想是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也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大力發(fā)展,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成果是極不平凡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帶領全黨全國全族人民在新的歷史節(jié)點上啟動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正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改革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題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fā)展活力和創(chuàng)新活力明顯增強?!比嫔罨母?,是必不可少的,大力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這些變革舉措的影響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來說重大且深遠,不斷推動中國進入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
關鍵詞:新時代? ?改革開放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
一、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改革開放思想
改革開放思想是決定了當代中國命運,同時也決定了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一)40年改革開放思想成就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40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推動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的改革開放推動了路線的轉變,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是因為這個轉變才推動了國家的發(fā)展。改革開放還推進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讓市場經濟規(guī)律為社會主義發(fā)展服務。40年的改革開放大力推動了國家的開放程度,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的成立以及G20峰會的召開等等都表明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也是改革開放的成就,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加強法制的必要性,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升,社會根本矛盾也改變,改革開放改變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相適應的狀況,人民生活的改善為國家的發(fā)展帶去了無窮活力。
(二)新時代改革開放思想發(fā)展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親歷40年改革開放全過程,在正定縣開啟河北省“大包干”的先河,提出“半城郊型”經濟發(fā)展思路;在廈門市推動“放水養(yǎng)魚”激活廈門港;在福建省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主導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浙江省推動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八八戰(zhàn)略”,堅持“跳出浙江、發(fā)展浙江”,提出“接軌上海、借‘海出?!彼悸?在上海市推動浦東綜合配套改革、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習近平改革思想植根于40年改革開放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的改革勇氣、改革方法和改革作風,隨著豐富的改革實踐逐漸成熟,其改革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也得到集中展示。
(三)新時代改革開放思想新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的高度豐富了改革開放的思想,牢牢把握改革的新方向,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更好更快發(fā)展。黨中央從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國、“五大”發(fā)展理念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改革舉措,在其中起到了總攬全局和協調各方的作用。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根本矛盾已經發(fā)生轉變,從“落后的社會生產”變?yōu)椤安黄胶獠怀浞值陌l(fā)展”,由“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的生活需要”,在改革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改革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始終找到關鍵問題和主要矛盾發(fā)力,共推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以確保改革的順利推進。對于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黨提出了“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國家的各個領域的發(fā)展變革都提出了新要求,不斷激發(fā)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二、高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突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質量激發(fā)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huán)境。
(一)我國經濟發(fā)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向供給側
致力于解決經濟發(fā)展的中長期問題,根本解決之道在于重點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阻擋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最大路障就是“供需錯位”:一方面,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就是過剩產能;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與需求側嚴重不配套。除此以外,中國的供給側結構還存在低效率問題,以至于無法供給出合意需求。因此,對于供給側改革,應該從生產和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體系,尋求一個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fā)展新動力的高效路徑。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xù)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惫┙o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戰(zhàn)略的具體體現,重點是改革,路徑也是改革。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以來,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凸顯,需求側管理的邊際效應遞減,民間資本投資增速下降,經濟發(fā)展的新舊動力轉換機制失靈,這一切都影響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約束,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三)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
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奠定經濟調整轉型和發(fā)展進步基礎;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發(fā)揮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開辟供給空間,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的關鍵在于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并激發(fā)微觀主體活力,且政府作用于市場內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一)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我國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是由政府主持的計劃工作決定要素資源的配置;而市場經濟體制下,則是在多個市場主體充分參與、有序競爭的模式下決定要素資源的配置。國內外的實踐表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更有效率的形式。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資源配置角度看,就是把政府所掌管的人力、物資、資金、外匯等資源不斷轉給各類市場主體。通過改革,主要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統一平衡的各類要素資源,逐步轉為由各類市場主體掌握,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決定其配置。
(二)切實發(fā)揮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因為市場特殊性決定了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市場經濟是以眾多市場主體為微觀基礎、開放有序競爭的經濟。通過市場主體的自由參與和有序競爭實現要素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提高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和供給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要通過改革,加快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jiān)管不到位問題。
(三)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主要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實踐還表明,市場調節(jié)下,經濟主體的活動包含很多外在性的負面影響,這些是市場本身難以調控的。在當前的經濟發(fā)展來看,還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秩序不規(guī)范等問題,如何從政府層面下手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以維持經濟穩(wěn)定,增強公共服務體系,維護好市場秩序,推動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這是政府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同市場作用一樣不可替代。因此,在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時候,也應該充分發(fā)揮政府的能動作用。
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快文化改革發(fā)展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中國國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不斷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對中華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承和發(fā)展,還隨著這幾十年來黨領導著人民群眾不斷的革命、建設以及改革創(chuàng)造了新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會始終跟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是有了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才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奮勇前進;也正是有了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更加充分地展現出旺盛生命力。
(二)堅定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fā)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fā)展路徑。指導文化建設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讓文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精的神文化需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提倡理論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提倡不同觀點、不同風格和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推進重點領域文化改革發(fā)展
大力提倡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全廣大人民群眾的文明程度,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力度。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出更多新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著力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采取措施,綜合施策,形成合力,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改革就是要針對問題、解決問題。40年改革不惑,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堪稱攻堅克難、贏得人心的一條基本經驗。綜觀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無論是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統籌配置行政處罰職能和執(zhí)法資源、做到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以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根本上都在于真正聚焦老百姓最反感的執(zhí)法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切實解決老百姓最關切的公平正義問題。這樣才有助于凝聚共識、匯聚眾力,早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第五個現代化”。
(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是改革中最大的問題,如何解決民生問題是黨一直思考的問題,改善民生是最重要的事情。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生脫不開關系。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所謂“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實在的日常生活?!懊裰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業(yè)求學購房醫(yī)療,這些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看似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關乎民心的大事。通過一步步改革的推進,讓百姓心中有了沉甸甸的獲得感,是最溫暖的民生成就。
(三)不斷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
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社會治理提出要建設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出現了很多形式的所有制形式,資源也不僅僅在政府手中,因此政府無法統一進行管理,必須是社會成員都參與治理,每人對社會治理都要責任。同時,為了更好地社會治理,還應該加強社會制度建設,有了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更方便每一位社會成員有明確的要求,也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建設,規(guī)范化的要求自己和他人。為了避免社會矛盾的負面影響,應該建立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還應該對公共安全、社會治安、社會心理等多個方面進行建設以便形成體系。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中,應該在法治和專業(yè)化上狠下功夫,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以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六、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新思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是深化對外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步棋,通過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帶動沿線各國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一)打造“一帶一路”戰(zhàn)略,打造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當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問題,而且中國的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還很高。由于中國的工業(yè)和基礎設施普遍集中在沿海地區(qū),如果遇到任何嚴重情況很可能失去核心設施,但現在中國的邊境地區(qū)整體狀況比較理想,因此鄰國對于彼此合作的意愿呈上升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探尋經濟增長之道,實現全球化再平衡,開創(chuàng)地區(qū)新型合作,全力打造歐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習近平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蔽覀兊慕ㄔO重點在“一帶一路”上,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放合作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培育新的貿易業(yè)態(tài)模式,拓展對外貿易,對待任何企業(yè)都一視同仁,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yè)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優(yōu)化區(qū)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
(三)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fā)展的國際經貿體制
中國市場的大門隨時向外國投資者敞開,也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有關國家的經貿分歧要通過協商方式進行解決,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fā)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七、以習近平改革開放思想為指引繼續(xù)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現在已處于從小康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階段,必須牢牢堅持以習近平改革開放思想為指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持續(xù)動力。
(一)推進改革落地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敝袊伯a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民生疾苦放在重要位置,把造福人民群眾當成最大的任務,推動發(fā)展更多對人民群眾有利的舉措落地,用來造福全體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以習近平改革思想為指導,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狠抓落實、真抓實干,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前面,凝聚全國上下的力量來進行改革。
(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卑逊婪痘庵卮箫L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主動防范、系統應對、標本兼治、守住底線”的總體思路。在攻堅戰(zhàn)這樣一個關鍵時期,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強大的定力,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預防和妥善解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鋪平道路,創(chuàng)造更多有利的社會條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視“關鍵少數”作用
黨員干部這個隊伍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力量,應該予以高度重視。想要充分發(fā)揮作用,必須首先從思想理論上對其進行教育,對于黨章黨規(guī),習近平重要講話都應該認真學習,堅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同時,要嚴格黨內生活,制定黨內規(guī)章制度,對黨員干部要嚴格監(jiān)督,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時刻將為人民服務放在心中。
習近平的改革開放思想作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我們應該細細研究,深刻領會,指導實踐。讓我們緊密團結在黨的領導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我們認真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為開創(chuàng)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陳宇婧,研究生,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要研究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