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20)
學術界對人口轉變規(guī)律的認識隨著理論研究的豐富不斷加深,從蘭德里的《人口革命》到諾特斯坦等學者對傳統(tǒng)人口轉變的解釋,再到寇爾等學者的進一步研究,不同的研究學者基于不同角度告訴我們人口轉變要經歷哪些階段以及人口轉變背后的大背景和動因是什么。傳統(tǒng)的人口轉變主要是指在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xiàn)代化推動下,人口在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經過“高、低、高”向“低、低、低”的歷史性轉變(劉爽等,2012)。隨著學者們對人口轉變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拓展,以數(shù)量、結構和質量為分析框架的三維人口紅利理論可以更加深刻、更加科學地理解人口紅利的內涵與外延、分析當下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期的國情。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人口轉變過程便開始了,此時人口轉變主要特征為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蔡昉,2010)。死亡率在1960年達到最高點后持續(xù)降低;人口出生率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最高點,隨后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和社會經濟因素等原因開始逐步降低。具體表現(xiàn)為:人口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由1960年的43.72歲開始顯著增加達到2017年的76.41歲;嬰兒死亡率也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每千例嬰兒8人;總生育率在1965年左右達到最高之后持續(xù)下降,從1966年的女性人均6.3個孩子下降到2017年女性人均1.63個孩子。
人口的年齡結構在人口轉變的同時也發(fā)生變化。人口年齡結構轉變的開始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少兒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大,老年年齡人口占比小幅度上升,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的顯著上升;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口年齡結構發(fā)生轉變,根據(jù)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情況,各年齡組人口占比有所變化:少兒占比(0-14歲)由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36.28%下降至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2.89%;老年年齡人口占比(65歲以上)由4.17%上升至8.87%;而勞動年齡人口占比(15-64歲)由59.31了%上升至74.53%。
性別紅利理論主要是基于人口紅利和女性主義理論延伸而來的,是基于兩者的深挖與創(chuàng)新。性別紅利是指充分挖掘女性勞動力,具體指通過性別觀念平等、勞動市場平等途徑,對現(xiàn)有的女性人口勞動能力進行充分利用,特別是潛能的充分開發(fā),形成有利于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勞動力資源動力,進而從家庭微觀和經濟宏觀兩方面增進人民和社會福祉(楊菊華,2018)。
下文將引用Pace(2016)提出的模型來估計人口紅利和性別紅利的經濟影響:
假設1:勞動年齡以外的人口(16歲以下和60歲以上)沒有經濟產出
假設2:勞動參與率(16歲-60歲之間的生產率)沒有年齡差異
假設3:新進入市場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與當前經濟中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相當
由模型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產出*勞動年齡人口(16歲-60歲)*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16歲-60歲)/總人口
可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等于這四個因素中增長率的總和。
因此引出模型2:人均GDP增長率=人均產出增長率+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16歲-60歲)+人口勞動參與率增長率(16歲-60歲)-總人口增長率
基于以上模型,衡量人口紅利對人均GDP增長的貢獻,即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與總人口增長率之間的差異;衡量性別紅利對人均GDP增長的貢獻,即人口勞動參與率增長率,其中人口勞動參與率的一部分為女性人口勞動參與率。由此可以看出性別紅利在于宏觀經濟增長方面發(fā)揮著和人口紅利一樣重要的作用。
以上模型對于性別紅利的評估也有一定的誤差。一方面,在3個假設被違背的基礎上,對于性別紅利的估算會具有一定誤差;另一方面,衡量的是女性在正式勞動力市場上就業(yè)時的經濟收益,但沒有計算女性因失去無報酬的經濟活動而造成的經濟成本,這會使計算過程夸大了性別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該模型雖然計以上算存在一點缺陷,但符合國民經濟核算。如果女性照料孩子和老人以及做家務等無報酬的活動得到適當?shù)暮饬?,就有可能更準確地衡量性別紅利的影響。
基于以上模型估算,我們不難看出性別紅利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與人口紅利一樣重要,這一結論對于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面臨巨大挑戰(zhàn)的中國至關重要。因此,以下將從宏觀政策和家庭微觀兩方面提出性別紅利的實現(xiàn)路徑,以實現(xiàn)女性充分就業(yè),讓性別紅利對經濟增長發(fā)揮持續(xù)的積極作用。
首先,充分認識性別紅利重要性。我們應關注女性在社會勞動參與以及經濟活動的價值,性別紅利和人口紅利一樣重要,性別紅利對于微觀家庭以及宏觀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大力宣傳性別平等觀念。性別紅利強調促進女性充分就業(yè),但并不是簡單地強調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而是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實現(xiàn)性別平等,這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平等就業(yè)的環(huán)境,從用人單位以及家庭各個方面共同促進女性就業(yè),如大力宣傳性別平等觀念,鼓勵丈夫參與家務,以幫助女性轉變傳統(tǒng)“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為女性充分就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
最后,完善社會照料服務體系。加大對照料服務的扶持,關注劣勢群體,讓低價托育服務成為低收入、偏遠欠發(fā)達地區(qū)女性的育兒選擇;開展私營、社區(qū)等多元化的老年照料服務,以滿足各個階層女性的家庭照料需求;開展醫(yī)養(yǎng)相結合的老年照料服務。
當然,本文所強調的性別紅利并不等于女性紅利。促進性別平等,提高女性地位,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女性就業(yè)潛力固然重要,但也要避免由于過度強調女性紅利而產生對男性“反向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