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仁緣
1973年布魯諾.巴貝(BrunoBarbey)跟隨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法國總統(tǒng)喬治.蓬皮杜來到北京。機場上迎賓女生的花裙子與全國整體的嚴肅樸素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巴貝背著裝有柯達克羅姆反轉片的相機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場景。他的紀錄片給宣傳藝術研究者和歷史學家提供了足夠的一手文獻。
作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率先冒險使用彩色膠片做報道的瑪格南攝影師之一,巴貝對中國印象最深刻的是,街道上群眾的衣著都是深色單調的:工人的深藍色工服、軍人的卡其綠色軍裝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灰色中山裝。在豫園,巴貝還拍到了一個神奇景觀一畫面左邊是一個端著祿來相機為他的模特拍照的專業(yè)攝影師,右邊是一位倚在“S”形門洞邊的穿著黃色毛衣的女子,她左手臂挽著一個紅色手提包,擺出一個炫耀的姿勢。畫面左邊的攝影師身后還有個正在抽煙的旁觀者,這兩人也形成了一種黑白影調的皮影戲效果,而在畫面右邊就是柯達膠卷包裝上的標準顏色:黃色與紅色。
從北京到上海,巴貝的鏡頭記錄了北方天空微妙的秋光、紅色土門門以及紫禁城墻上的混合物反映出來的色彩。紅色和藍色也可以在那張三個吃冰棒的男人的照片里看到:他們頭上頂著一個巨大的桃紅色的“香”字,津津有味地享用著他們的冰棒一形成一張構圖微妙的經典豎幅圖像。
巴貝的中國并不像報道攝影或調查任務,而是看起來像一部公路電影,就好像他正在尋找“什么是中國”的探索之旅??赡苡腥讼胫浪非蟮哪繕嘶蛑黝},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的探索之旅還未完成。巴貝不斷來回,因為他迷戀上這個巨大的、不斷變化的、多面孔的國家,他覺得有必要更深入地探索。
巴貝的中國就是他選擇“看見的”并向我們展示的對象。他的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柯達克羅姆反轉片已經捕捉到舊時皇城北京的干燥空氣,也捕捉到被黃浦江分為浦東浦西的上海的潮濕弄堂。然后我們跟隨巴貝深入四川和廣西。
巴貝是擅長運用色彩的大師,喜歡拍攝處在當地的文化氛圍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他從不同的場景中提煉出構圖講究、色彩和諧的畫面。在拍攝時巴貝不帶先入之見或偏見,以適當的距離和中立的角度觀察這個國度和她的老百姓。巴貝的最大貢獻,就是在人人皆以黑白為影像的主要呈現手段的年代里,大膽使用了彩色。人們知道,為此,他不計代價,不惜人工,在傳遞方式還非常傳統(tǒng)、古老的時代,保證沖印出不變色、不損壞的膠片。
2019年,巴貝將他在中國拍攝的彩色照片集結成冊,邀請知名策展人尚陸(JeanLoh)編撰了《中國的顏色》一書,書中收錄了巴貝自1973年以來在中國拍攝的300余幅彩色照片,用純粹的影像記錄歷史的演變,時間跨度46年,拍攝地點涉及20多個城市,以顏色的變化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