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升 劉蘭馨
在基督教藝術(shù)發(fā)展的歷史長廊中,圣像畫占據(jù)了重要一席。從早期簡單凝練的寓意圖像、象征記號,到后期復(fù)雜多樣的宗教人物,無數(shù)藝術(shù)大師憑借無窮的想象力,融入獨特的情感,將圣父、圣子、圣母等宗教形象轉(zhuǎn)化為直觀的藝術(shù)人物,傳達出豐富的內(nèi)涵、深刻的寓意和無與倫比的美感,直擊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圣母子是圣像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圣母子之間感人至深的親情,成為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藝術(shù)大師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在他藝術(shù)生涯的不同階段,以圣母子為主題,創(chuàng)作出的五幅膾炙人口、美輪美奐的繪畫作品,詮釋了圣母子之間世俗的人間真情,也詮釋了他們?yōu)榧缲摰氖姑龀龅纳袷ゾ駬瘢蔀檫@類畫作的永恒的經(jīng)典。
《持康乃馨的圣母》《哺乳圣母》《圣母馬利亞與亞恩溫德》三幅作品描繪了生活中常見的三個溫馨場景,畫面充滿人情味。同時,暗藏在繪畫作品中的一系列的宗教寓意符號,反映了畫家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傳達了西方藝術(shù)的文化內(nèi)涵。這樣一來,圣母子之間的互動既充滿人性的溫柔,又不失宗教的神圣。
《持康乃馨的圣母》(Madonna of the Carnation)約創(chuàng)作于1478—1480年,傳統(tǒng)宗教畫中常見的圣母子頭頂?shù)墓馊σ呀?jīng)消失,畫中人物也擺脫了超脫人世的冷漠面孔,排除了宗教畫的桎梏感,充滿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圣母手中的紅色的康乃馨寓意耶穌的使命,成為整幅畫中最醒目的宗教元素。
達·芬奇將背景安排在狹小陰暗的空間里,人物背后的圓拱形窗戶是整幅畫作的唯一光源,透過窗戶向外看則是一排崎嶇不平,犬牙交錯的山峰,充滿了暗示與象征,呈現(xiàn)出畫家獨特的思考與設(shè)計。圣母馬利亞以坐姿呈現(xiàn)在畫面中央,她身著精致飄逸的藍袍,內(nèi)穿紅裙,露出紅袖。年幼的耶穌坐在母親身旁,未著衣物,膚色健康,肉嘟嘟的臉頰微微凸起,與一般嬰兒并無兩樣,給人可親可愛之感。他頭上似有似無的胎發(fā),濃密的睫毛,和手指與腳趾上的紋路無不顯示出達·芬奇創(chuàng)作技藝的高超。值得一提的是,圣母眼眸低垂,圣子抬頭遠望,二人的視線卻并未交叉。
圣母右手拿著一朵康乃馨,放在胸前,圣子正伸出雙手想要抓住康乃馨。三只手與康乃馨構(gòu)成了穩(wěn)固的三角形結(jié)構(gòu),玩弄花朵的動作也成為整幅畫的焦點。據(jù)傳說,耶穌受難時,圣母馬利亞留下了傷心的淚水,眼淚掉下的地方就長出紅色的康乃馨。此后,康乃馨不僅與不朽的母愛緊密相連,更成為殉難基督徒的血的象征。達·芬奇將康乃馨放在畫面的垂直中心軸上,似乎暗示了母子共享天倫之樂的平靜畫面下,暗藏了常人無法預(yù)見的痛苦與哀傷。
嬌嫩如花骨朵一般的嬰兒依偎在母親懷里吸吮乳汁的畫面似乎是母性和母愛的縮影,在這一瞬間,時間會因為這對母子而顯得格外的純凈和甜美——這就是達·芬奇在約1490年創(chuàng)作的《哺乳圣母》(Madonna Litta)所描繪的寧靜、圣潔的場景。畫作用飽含象征意義的金翅雀暗示了圣子的未來,引人深思。
畫作的構(gòu)圖簡單而平衡,和《持康乃馨的圣母》相似,背景設(shè)置在黑暗的空間里,人物背后的兩扇對稱的圓拱形窗戶是唯一的光源。臨窗遠眺,天空澄澈湛藍,遠處層巒疊嶂。圣母身著紅色上衣,外套藍色罩袍,這是典型的圣母的裝束。她將頭發(fā)梳得一絲不茍,并戴上頭巾。圣母懷里的嬰兒形象生動,白皙的皮膚,金黃色的卷發(fā)和黑色的雙眸使其多了幾分靈動與活力。端莊秀美的圣母用雙手托住圣子的背部和臀部,自然且貼切地傳達出母親對孩子的呵護,親密的身體接觸也使圣母像頓時變得親切動人。圣子則專注地吸吮乳汁,盡情地享受母親舒適的懷抱。
在圣母胸前的陰影處,圣子手中握著一只金翅雀。金翅雀被認為是基督受難和荊棘王冠的象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圣母和圣子的畫像中,預(yù)示基督坎坷的未來。在《哺乳圣母》一畫中,圣子緊握金雀翅似乎說明他對自己的使命已經(jīng)了然于胸,而堅定的眼神則流露出他對未來無所畏懼。圣母安詳?shù)啬曋プ?,臉上的微笑溫馨、寧靜,傳達了微妙的心理和情感?;蛟S,圣母和普通的少婦一樣享受著做母親的快樂;又或許,她已然感受到了圣子坎坷的命運,只是在用微笑掩飾內(nèi)心的悲傷。
《圣母馬利亞與亞恩溫德》(Madonna of the Yarnwinder)約創(chuàng)作于1499年,畫作的主人公依然是圣母子?!皝喍鳒氐隆保╕arnwinder)意為“紡線軸”,在這幅畫中,紡線軸是圣母和圣子注視的焦點,也暗示了畫作的中心主題。
圣母坐在陡峭的山坡上,背后是連綿起伏的藍色遠山,她的膝上坐著年幼的圣子。圣子雙手緊握母親的十字形的紡線軸,左手食指直指十字的中心,身體扭動似乎要掙脫母親的懷抱。圣母左手緊緊摟在耶穌胸前,呈現(xiàn)出母親保護兒子的姿態(tài),右手微抬,似乎要阻止圣子掙脫自己的懷抱,但最終沒有落下。紡線軸一方面表現(xiàn)了圣母居家生活的一面,給畫作增添了世俗氣息;另一方面,紡線軸是十字架的象征,它和圣母子背后的群山一起,暗示了圣子將來要遭受的苦難。圣子堅定地看著紡線軸的中心,仿佛在說,我將被釘在這里,除免世罪。年幼的圣子已經(jīng)表露出勇于背負十字架的決心,圣母則神態(tài)祥和,面色沉靜,這似乎是母親內(nèi)心的欣慰與鼓勵的外化表現(xiàn)。在這幅畫中,二者的眼中沒有痛苦,畫家塑造了開明溫和的母親和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的兒子的形象。
畫作中,康乃馨、金翅雀及紡線軸這些宗教符號與平平常常的生活場景交織契合,成為達·芬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密匙,賦予宗教人物頑強的生命力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1483年,米蘭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屬下的貞凈教院委托達·芬奇繪制一幅祭壇畫,用來裝飾圣弗朗西斯科教堂,這便是今天收藏于盧浮宮的《巖間圣母》(Madonna of the Rocks)。在這幅畫中,達·芬奇將人物置于大自然中,將主題人物與神秘自然完美地融合,著重刻畫其內(nèi)心世界,傳達了神秘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巖間圣母》的背景是幽深的野外,巖石層層疊疊,小河流水潺潺,花花草草點綴在巖縫之中。夾雜著潮氣的陽光穿過云霧照在遠處的山巖之間,神秘而又莊嚴。厚重的巖石頂部,綠草郁郁蔥蔥,藍色的天空透過巖體之間的孔洞和夾縫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達·芬奇把耶穌與圣約翰之間的神圣會見,描繪成兩個天真的孩子在水邊嬉戲玩耍。小約翰肩頭搭著長柄十字架,雙手合握,看著耶穌,貌似憨態(tài)卻似乎包含某種虔誠的暗示;耶穌右手食指指向約翰,嘴里喃喃著什么;隱去翅膀的天使緊靠著耶穌,眼神卻看向觀賞者,手指指向約翰。圣母位于畫面中央,身著深藍底色罩袍和外氅,低垂眼簾,面容祥和,賦予畫面母愛的感召力。她右手親切地搭在施洗者圣約翰的肩頭,左手掌心向下,似乎要去撫摸圣子的頭,這種手勢似乎包含了祝福與保護的祈愿。在朦朧的背景之中,人體的輪廓感減弱,而面容則在忽明忽暗的光線中越發(fā)突出。
達·芬奇用世俗的創(chuàng)作手法,把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置于凡間,使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畫面所流露出的安詳與靜謐正是溫馨甜美的家庭生活的寫照。畫面構(gòu)圖完整,人物形象刻畫深入,人物情感豐富,“圣母子”繪畫技法已經(jīng)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圣安妮,在圣經(jīng)中不曾被提到,但藝術(shù)家為表達世俗親情的溫馨與甜美,將其作為圣母馬利亞的母親、耶穌的外祖母引入畫中。達·芬奇約于1500年至1513年創(chuàng)作的《圣母子與圣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描繪了圣安妮、圣母與圣子祖孫三代之間的互動,畫面中的溫馨與快樂是畫家心中的母親形象與濃厚親情的投射,為理解圣母與圣子之間的感情提供了新的維度。
在《圣母子與圣安妮》這幅畫中,畫家用炭筆與色筆交替繪畫,青灰色的畫紙與炭筆相互映襯,形成朦朧之感,給畫面增添了幾分浪漫與神秘。畫面的中景是一棵高大的深色的樹,遠景是空靈的山石,山間的溝壑向遠處延伸。圣安妮側(cè)坐著,左手搭在腰間,少女馬利亞則坐在她的膝上,彎腰俯身,張開雙臂想要抱住年幼的耶穌。耶穌正捉著一只小羊的脖頸,他的左腿已經(jīng)跨上羊背,試圖將小羊拖到自己的懷里。小羊扭著腦袋,四條腿使勁蹬著地,極力掙脫的樣子十分自然。
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圣安妮與圣母子三人的神態(tài)各不相同。圣安妮微微突起的顴骨,淡淡的眉毛和沿唇角延伸到臉上的神秘的笑紋,使她宛然又是一個蒙娜·麗莎!畫面上,她側(cè)坐著,承受了女兒馬利亞的重量,仿佛是后代人的“基石”。圣母馬利亞臉龐端莊嫻靜,低垂著清秀的眼睛,仿佛凝視著自己的內(nèi)心,挺直的鼻梁,秀美的雙唇和唇下柔和的月牙形的凹陷,都有一種超逸凡塵的美。她的臉上籠罩著淡淡的哀愁,似乎已經(jīng)預(yù)感到圣子未來的命運,卻無力反抗——這是上帝的安排,但圣子始終是她的兒子,偉大的母愛無須多言。耶穌雖是幼兒,但眼神中卻不見孩子的不諳世事,反而流露出堅定與冷靜。面對羊羔的桀驁不馴與努力掙脫,耶穌不慌不忙,用獨特的手段使其變得溫順,他表現(xiàn)出的聰慧與年齡不符,顯示出承擔(dān)使命的堅毅。
整個構(gòu)圖靈動活潑,人物的目光形成一個溫暖的視覺光環(huán),人世間美好的親情充溢流淌在其間。同時,人物的神態(tài)畢現(xiàn),意蘊豐富。圣安妮與圣母子祖孫三代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人間真情與宗教精神并生。
達·芬奇筆下的五幅畫作主題相同,畫面構(gòu)成及意蘊各有千秋:或生活場景與宗教符號交織,或主題人物與神秘自然融合,或人間真情與宗教精神并生,相得益彰而又互為補充。圣母子、圣安妮都脫下了神圣的光環(huán),其樂融融,盡享人間天倫,盡顯世俗與平凡。然而,人物目光、神態(tài)、周圍環(huán)境等細節(jié)及康乃馨等宗教符號的巧妙設(shè)計,呈現(xiàn)給我們的又是宗教的神圣與偉大。我們在扼腕驚呼,嘆為觀止之余,難免時時心馳神往——大師的經(jīng)典中尚有多少深不可測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