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飛玲,鄧麗華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山大學附屬佛山醫(yī)院)藥學部,廣東 佛山 528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臨床婦科疾病類型,由于子宮肌瘤的與雌激素、孕激素存在著關聯(lián)性,這對于絕經過渡期女性群體來說,無疑加重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因而通過調節(jié)患者激素水平成為臨床治療的一項重要工作[1]。對此,我特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6例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為對象,對其進行甲基睪丸素治療,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對象為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作,均表現(xiàn)為月經量增多和月經期延長,均發(fā)現(xiàn)存在輕度或者中度貧血,此次8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按照數(shù)字隨機隨機原則分成A、B兩組。其中,A組患者年齡為42~58歲,平均年齡為52.4±3.2歲,多發(fā)性15例,單發(fā)性17例;B組患者年齡為44~57歲,平均年齡為51.2±3.5歲,多發(fā)性13例,單發(fā)性19例。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類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A組:米非司酮常規(guī)治療。術后5d給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20033551,湖北葛店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每天1次,每次劑量25 mg,以3個月為1療程。根據(jù)患者的臨床體征和機體狀態(tài),予以患者適量的維生素C服用,改善患者造血功能和貧血癥狀。
B組:在A組基礎上應用甲基睪丸素治療。米非司酮口服方法與A組保持一致。在患者月經期第1天給予甲基睪丸素(國藥準字:H23020909,哈藥集團有限公司),每天1次,每次5 mg,以6個月為1療程。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情況、患者治療后的絕經例數(shù),以及兩組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本次研究結果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組間比較可見:B組子宮肌瘤體積明顯更小,絕經率明顯更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和絕經率對比
比較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B組相較于A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子宮肌瘤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腫瘤,多發(fā)于40~50歲左右的絕經過渡期女性,主要是由于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表現(xiàn)為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及壓迫、疼痛、貧血等癥狀[2]。臨床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對患者創(chuàng)傷性較大,而且受患者年齡、生育要求、肌瘤大小和生長位置、醫(yī)療條件等因素影響,因而非手術治療逐漸成為臨床的重要內容。有醫(yī)學研究結果表明,子宮肌瘤是一種激素依賴性腫瘤,其形成與雌激素、生長激素等存在緊密關聯(lián)性,在子宮肌瘤中雌激素受體濃度相較于周圍組織更高,因而對于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來說,可以通過提高雄激素、抑制雌激素達到治療子宮肌瘤的目的[3]。甲基睪丸素作為一種合成雄激素,將其應用于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臨床治療中,通過作用于子宮平滑肌,有效控制子宮肌瘤的生長,增強子宮平滑肌的收縮性,減少盆腔充血和減少患者出血量,并且抑制患者下丘腦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的分泌[4]。同時,甲基睪丸素能夠有效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進患者蛋白的合成,加速紅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特別是對于絕經過渡期女性患者群體,可以起到改善貧血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在在上述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經過治療后,應用甲基睪丸素相較于非應用甲基睪丸素,子宮肌瘤體積更小,絕經率明顯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具有可比性(P<0.05)。但需要注意的是,應用甲基睪丸素治療必須要控制使用劑量和使用期限,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針對患者具體生理條件合理應用。
綜上所述,將甲基睪丸素應用于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治療過程中,具有安全性高、效果良好的特點,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