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法律經濟學的產生背景和發(fā)展歷程分析后,進行了相對傳統(tǒng)法律研究的優(yōu)勢分析。針對我國勞動合同法目前的應用情況,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勞動合同的不完全性、投機行為以及博弈情況,基于此對勞動合同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律經濟;研究
一、法律經濟學的產生及發(fā)展
法律經濟學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法學研究的一塊新領域,它是法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具備了兩個學科的特質和特點,并進行了相互的融合,為法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論工具。其具體內涵是利用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來分析評估法律內容,對其制定、發(fā)展、實施、完善、效用提供指導意見。
傳統(tǒng)的法學主要聚焦在概念研究,往往過多地關注詞義和概念的辨析,缺少量化和具體的案例分析,許多的研究只是處于理論層面,其合理性及對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相對有限,這樣的研究方法與作為強調應用與實踐的法律不太適宜。法律經濟學開辟了法學分析的一條新路徑,區(qū)別于其他法學方法論,法律經濟學的獨特之處在于所利用的經濟學理論通常包含了機會成本、最大化原則、激勵分析等原則,對個人的意志和行為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充分考慮。
(1)法律經濟學應用非常經驗化的經濟學知識解釋法律,讓我們得感受到量化的、相對具體的正義和公正;
(2)與經濟學結合后,其表述可以采用實用的、大多數(shù)行業(yè)人能夠理解、世俗性的語言,相對生動易懂;
(3)法律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應用到具體法律實踐中去,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法律經濟分析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財產法、侵權法、壟斷法、憲法、刑法等領域,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法律經濟分析對勞動合同的必要性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和勞動力使用者為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通過雙方協(xié)商達成的有關勞動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勞動關系是社會發(fā)展的勞動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是最現(xiàn)實、最普世的一種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的合理性不僅關乎社會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其對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意義,如果勞動關系不符合經濟原理和社會規(guī)則,必然會催生出大量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勞動關系以及勞動力市場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特別是針對我國目前如此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和人口,其重要意義更是不言而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視目前的勞動關系和勞動法律,并且對其進行理性地經濟分析,以指導勞動關系維護和發(fā)展。然而,我國目前的勞動合同法律實踐現(xiàn)狀是:
(1)勞動合同雖然已經應用在各個行業(yè),但還沒有真正成為勞動雙方的權利義務的保障,社會大眾對待合同的態(tài)度比較輕率,還存在很多勞動關系未簽訂勞動合同,合同訂立率低。據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我國勞動領域的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僅為57.1%,還有很大的缺口。
(2)勞動合同法律已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執(zhí)行實施效果還不夠理想,有法不依現(xiàn)象比較嚴重。據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勞動糾紛案件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
究其原因,大眾對勞動合同的輕視會導致我國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和勞動糾紛頻發(fā),而勞動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問題使得實施中違規(guī)、違法現(xiàn)象更加嚴重,這是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內在原因。其中法律制度的問題往往難以分析挖掘,而通過法律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可以針對性地解決一部分問題,因為法律經濟學強調的是從實證分析入手,可以得出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在經濟學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是否能夠滿足經濟效率的要求。同時,通過規(guī)范的法律經濟分析可以為我們完善法律制度提供建議,進而為我們立法和執(zhí)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三、勞動合同的法律經濟分析
在對勞動合同進行法律經濟分析之前,我們首先提煉了勞動合同及勞動合同法的法律和經濟理論基礎,并以此為關注點來進行分析。其一,勞動合同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長期性、不完全性和最大誠信性。其中,長期性和最大誠信性決定了勞動合同的不完全性,勞動合同的這些特性是進行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其二,勞動合同法作為規(guī)范勞動關系的法律使用了大眾認可的社會規(guī)則,以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學原則并加以實現(xiàn)。其中,合同履行及實現(xiàn)的效用最大化、勞動合同締結成本最小化這兩個主題應成為勞動合同法的首要關注點。具體分析如下:
(1)有限理性導致勞動合同的不完全性。勞動合同是不完全關系合同,無法將當事人之間的身份關系特征完全囊括,使得勞動合同沒有也不可能窮舉出所有的權利義務。通過對其進行經濟學分析,勞動合同的不完全性是由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導致的。
簽訂合同的目的可以理解為,預測勞動關系雙方在各種可能情況下的行為,對各種情形進行約定,并解決激勵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沒有人和方法可以窮舉預測所有的因素和情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合同只是約定了部分可以預想的因素,并解決了部分的激勵問題,當然勞動合同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和困難。勞動合同只是雙方勞動關系的開始,而不是勞動關系的全部,也沒有對勞動關系的全部內容以及全部的權利義務進行規(guī)定。勞動合同的不完全性將導致不完全市場、不完全的競爭,其主要表現(xiàn)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勞動合同法的目標就是使得進行合同談判的雙方的信息交換和談判成本最小化,但是勞動關系的長期性導致勞動關系不斷的推進過程中的變化幾乎是無法避免,勞動合同具有不完全性確定的。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一味地關注合同考慮的全面、條款的完備,則會造成談判耗時長、談判成本高的問題,并且容易出現(xiàn)很難達成一致的情況。
(2)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履行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出現(xiàn)投機行為。信息不對稱往往伴隨著投機行為的發(fā)生。由于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對自己的了解程度遠遠超過他人,每個人獲取的信息也相對獨有,一旦獨占性信息能夠帶來一定的收益,基于自己福利最大化的原理,就會產生投機行為。信息不對稱的后果是投機激勵和投機行為,而預防投機行為也是訂立勞動合同的價值所在。
為解決這個問題,勞動合同以外在力量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來約束行為者投機行為,這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對勞動合同要求。同時,因為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勞動關系雙方有充足的時間和經歷來評估對方信息的真實性,并以此來完善合同內容,締結長期性勞動合同的經濟學意義正在于此。
(3)勞動合同的經濟學博弈分析。博弈論是研究相互行為和預測的科學,非常適合勞動合同的研究,將博弈論引入勞動合同分析是新的趨勢。將博弈的相互性和策略行為引進經濟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多方主體之間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選擇的影響。它既研究實證問題又研究規(guī)范問題,是數(shù)學博弈理論在法律經濟分析中的綜合運用。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使用的一方處于優(yōu)勢地位,勞動者則在勞動合同訂立和履行過程中難以保持絕對的意志自由。所以現(xiàn)實的情況是,勞動關系本來是關系雙方相互博弈的過程,但卻可能變成勞動力使用方利用壟斷地位獨自決定結果。
從博弈的角度看,勞動合同法充當了博弈過程中第三方的角色,用法律的強制性改變合同關系雙方的行為選擇進而影響博弈的結果。因此,從立法價值的角度講,法律應為弱勢一方提供保護,以增強其博弈中的地位;從法律實施效果的角度看,最大化社會效用和產生博弈雙方一致預測的結果才是滿足效率標準的真正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
四、基于經濟分析的勞動合同法建議
勞動合同法的目標是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制度,穩(wěn)定勞動關系,同時預防和解決勞動糾紛。本文基于經濟分析對勞動合同法提出總體的建議:目前勞動合同法的價值取向從是法律邏輯分析的角度作出的考慮,提出應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先,給予勞動關系雙方以平等保護。然而,從經濟學效率、博弈分析的觀點看,勞動合同法的宗旨應當確保實現(xiàn)效率,使勞動合同法向著更為科學的方向發(fā)展。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使用者處于明顯優(yōu)勢地位,有更多的能力和實力以最小的成本承擔偶然性風險;并且選擇保護勞動者的立法宗旨可以使企業(yè)和其他勞動力使用者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預防風險的出現(xiàn)和消除偶然事件的后果。
綜上所述,法律制度不僅僅需要關注社會的絕對公平公正,同時應該挖掘其深層次的效率問題,實現(xiàn)兩者的有效統(tǒng)一。對我國勞動合同法和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經濟分析的方法應該是一種綜合的、動態(tài)的法律經濟分析方法。通過對勞動合同法的經濟分析,對其不完全性、投機行為、博弈情況的經濟學原理進行了闡述,同時針對勞動合同法目前立法依據對效率以及弱勢方的保護考慮不足,提出了基于經濟分析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李明澤.司法的理念與勞權本位思想的融合[J].經濟與法,2013 (12):59.
[2]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盧丹丹(1987~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