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英克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水樣腹瀉、嘔吐和食欲下降為基本特征,各種年齡的豬對本病都易感,但對哺乳仔豬的危害最為嚴重,其使發(fā)病豬只胃腸粘膜受損、脫落,腸道菌群失衡,條件性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繼發(fā)大腸桿菌病,從而加重病情,發(fā)病率高達100%,死亡率可高達80%。現將某豬場豬流行性腹瀉與大腸桿菌病的診治情況介紹如下,供參考。
1 發(fā)病情況
該豬場從2017年10月份開始,哺乳仔豬開始發(fā)病,先是一頭仔豬發(fā)病,逐漸蔓延至同窩和鄰窩,2到3天整棟發(fā)病,如消毒隔離措施不到位,甚至全場發(fā)病。發(fā)病后,該場使用乙酰甲喹、氧氟沙星、慶大霉素等進行綜合治療,效果不佳,出現大批量死亡,給養(yǎng)殖場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以該場2018年4-6月份生產為例,平均月產1547頭,病死高達1244頭,病死率達80.4%,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十多萬元。
2 ? 流行經過
豬流行性腹瀉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以冬、春季多發(fā),夏、秋季發(fā)病較少。據多年統(tǒng)計,本地區(qū)從12月至次年的4月為該病的高發(fā)期,主要侵害14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感染率高達100%,繼發(fā)大腸桿菌病后,死亡率可高達80%,保育豬感染率和病死率相對較低,育肥豬和種豬可零星發(fā)病但很少死亡。
3 ? 臨床癥狀
哺乳仔豬出生后第一或第三天開始發(fā)病,病初出現嘔吐,緊接著水樣腹瀉,糞便惡臭,第四天后出現脫水、眼球下陷,常于腹瀉幾天內因脫水衰竭而死亡,呈死亡率高特點,其次是保育豬。育肥豬和種豬僅呈現精神沉郁、少食等較輕癥狀,如無其他疾病繼發(fā)感染和護理得當,極少死亡。
4 ? 病理變化
剖檢見胃內有大量未消化的乳凝塊,小腸鼓脹,腸壁變薄,絨毛變短、萎縮,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內內容物成糊狀,腎臟有彌漫性出血點,心、肝、脾、肺實質器官無明顯病變。
5 ? 實驗室檢驗
5.1病原學檢測
仔豬1的豬瘟、藍耳、圓環(huán)、偽狂犬的病毒均為陰性(-),流行性腹瀉病毒為陽性(+);仔豬2的豬瘟、藍耳、圓環(huán)、偽狂犬的病毒均為陰性(-),流行性腹瀉病毒為陽性(+);仔豬3的豬瘟、藍耳、圓環(huán)、偽狂犬的病毒均為陰性(-),流行性腹瀉病毒為陽性(+)。
由此可以看出,3頭仔豬未感染這四種病毒。3頭仔豬病料的流行性腹瀉病毒為強陽性,說明檢測仔豬腹瀉與該病毒有直接關聯(lián)。
5.2 血清學檢測(見表1)
由表1可知,養(yǎng)殖場的豬瘟、圓環(huán)、偽狂犬、口蹄疫等免疫抗體均達到標準要求,但藍耳抗體較低,發(fā)病風險極高。
5.3 細菌學檢測(見表2)
用麥康凱培養(yǎng)基從小豬腸系膜淋巴結中分離出大腸桿菌,藥敏試驗如下:
由表2可知,該場大腸桿菌對多種藥物敏感,其中高敏藥物有8種,分別為頭孢西丁鈉、左氧沙星、四環(huán)素、恩諾沙星、環(huán)丙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粘桿菌素,但呋喃唑酮禁用于動物產品,粘桿菌素禁用于動物生長。
6 ?防治措施
6.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在飲水中添加適量收斂藥物, 添加多維, 確保控制好飼料尤其玉米霉菌毒素含量和優(yōu)質水源, 在飼料中添加脫霉劑和高檔維生素等。
6.2 嚴格消毒
豬場場長是第一責任人,各級負責人具體組織實施消毒工作,生活區(qū)每月大消毒1次,生產區(qū)道路兩側每周消毒2次,圈舍每天消毒1次,消毒前,應徹底清除剩余的飼料、污物等,圈舍門口及過道鋪生石灰。豬舍采取一次性全進全出,全出后徹底消毒并需空欄一周。
6.3 隔離
立即對全場仔豬按發(fā)病情況進行隔離、分群、減少人員流動等措施,以減少病毒傳播。
6.4 免疫接種
對發(fā)病較輕和未發(fā)病的仔豬緊急免疫普萊柯生物公司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lián)滅活苗(按說明書使用)。全場種豬、保育豬”一刀切”后海穴緊急免疫普萊柯生物公司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lián)滅活苗,間隔21天后,再次免疫該疫苗,以達到免疫保護作用。
6.5 采取凈化措施
根據養(yǎng)殖場布局,按照“疫苗免疫-淘汰-凈化”程序,并按照種豬—哺乳仔豬—保育豬—隔離場凈化方向,隔離場作為該病毒最后污染地,最終達到全場病毒凈化目的。
綜上所述, 按照上述方法開展綜合防控措施后,2018年該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場仔豬存活率達到90%以上,為該場挽回直接經濟損失一百多萬元。
(作者單位:558400貴州省荔波縣農業(yè)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