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華,吳定芳,李秀雄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特需醫(yī)療中心,廣東 佛山 528000)
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 目前已成為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和黏膜下腫瘤的首選方式[1~2]。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因缺乏對ESD的了解,極易產生焦慮緊張情緒。為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我科對ESD患者進行同伴教育,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行ESD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27例,女33例,年齡38~74歲,年齡(66±4.9)歲。納入標準:①適宜行ESD的消化道早期腫瘤;②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的肝膽腎疾患及心腦血管疾病;②溝通障礙。按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66±5.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中學12例,大專及以上13例。試驗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66±4.6)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中學12例,大專及以上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按ESD常規(guī)護理,責任護士通過口頭、多媒體演示向患者講解ESD的治療方案,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處理、疾病預后等,關心安慰患者,增強其治療信心。
1.2.2 實驗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同伴教育。①培訓同伴教育者。向本科既往接受ESD的患者征集志愿者,選出性格樂觀開朗,親和力強,善于溝通,依從性好及治療效果明顯的患者4名,由消化科及心理科專家統(tǒng)一培訓,考核達標后擔任同伴教育者。②實施同伴教育:對入組的ESD患者分別于入院第1天,術前1天,出院當天給予同伴教育50分鐘,共3次。每次活動由1名護士和2名教育者共同參與,活動前先評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制定教育計劃,再實施干預。教育者負責健康教育,以面對面、多媒體、微信、健康小課堂等形式和患者溝通,現(xiàn)身說法介紹ESD術前、術中和術后的注意事項和心理變化,日常的自我管理,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結合自身經歷給予解答。在教育者進行干預時,護士在旁協(xié)助,鼓勵患者與教育者積極交流,提供信息支持,確保教育者進行正確干預,并記錄活動情況。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3]及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4]進行評價。PSQI評分由18個條目組成的7個因子按每個0~3 分等級計分,累積因子得分為總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SAS共20個項目,采用1~4級評分法,標準分>50分為焦慮,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重。
兩組患者分別在入院時、出院時行PSQI及SAS測評,護士現(xiàn)場發(fā)放回收,共發(fā)放及回收120份,均為有效問卷。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總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總分比較(分,±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對照組 30 11.33±3.0810.81±2.55 1.23 >0.05實驗組 30 11.31±3.32 7.76±1.68 9.23 <0.05 t值 1.33 >0.05 P 8.24 <0.05
入院時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對照組 30 67.28±10.82 67.52±9.75 2.01 >0.05實驗組 30 62.46±9.10 51.58±7.31 10.66 <0.05 t值 0.87 >0.05 P 7.41 <0.05
ESD是近年開展的內鏡新技術,患者常因認識不足產生焦慮情緒,甚至影響疾病預后。受醫(yī)護人力不足的影響,目前臨床提供的健康教育無法滿足患者需要。同伴教育指相同背景和經歷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和觀念[5]。志愿者經培訓考核后擔任教育者,上崗后與醫(yī)護人員共同評估目標人群,制定個性化的健康計劃。教育者結合自身的經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經驗,為人們提供針對性、連貫性的健康教育。本研究中,兩組入院時的PSQI、SAS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出院時實驗組的PSQI、SA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出院時的PSQI、SAS得分明顯低于入院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同伴教育可有效改善ESD患者的睡眠情況及焦慮情緒。
本文編輯:李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