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qū)楊家寨漢墓發(fā)掘簡報

    2019-03-23 05:41:1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寧市文物管理所
    草原文物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圖五灰陶底徑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寧市文物管理所

    一、前 言

    楊家寨墓葬(編號為M1)位于西寧市城西區(qū)楊家寨村南側(cè),距鳳凰山快速路動物園隧道約200 米,地理坐標(biāo)為北緯36° 37′ 607″,東經(jīng)101°44′326″,海拔2321 米。2018年6 月20 日,在西寧市楊家寨村開挖飲用水管道的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圖一)。經(jīng)青海省文物管理局批準(zhǔn),考古專家實地考察后,于7 月17 日至8 月10 日對墓葬進(jìn)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歷時25 天。城西區(qū)楊家寨村位于西寧市西部,北臨湟水河,東倚南川河,屬于湟水河谷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據(jù)悉楊家寨村一帶原有很多漢代磚室墓,多因現(xiàn)代生產(chǎn)建設(shè)而破壞。此次M1 的前室頂部也遭到破環(huán),但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盜掘,現(xiàn)將M1 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二、墓葬形制

    墓葬為土壙磚室墓,先挖豎穴土壙,后緊貼土壙壁砌筑。墓室開口于擾土層下,打破生土,距地表約1.80 米,墓向95°,由墓道、墓門、前室、后室組成(圖二)。

    墓道:位于墓室東側(cè),平面呈長方形,斜坡墓道,因施工場地限制未發(fā)掘完。殘長2.28、寬1.05 米,底距離開口最深處4.4 米。坡度10°。內(nèi)填黑褐色五花土,土質(zhì)疏松,未經(jīng)夯打,有少量動物骨骼、灰陶片和殘磚等。

    墓門:位于前室和墓道之間,呈拱形,有兩層券頂,券頂外層由半塊子母磚丁立壘砌,多掉落,僅存三塊,內(nèi)層由完整的子母磚丁立壘砌,共20 塊。封門面高1.44、寬0.85、厚0.36 米,頂部的封門磚散落,內(nèi)填高約0.20 米淤土,其下僅存七層封門磚,由素面子母磚(39×18×7 厘米)“人字形”壘砌,每層7-10 片。門前可見斷磚鋪地。

    前室:平面近正方形,長2.35、寬2.36 米,頂部因施工被毀,高度不明,殘高3.00 米,穹隆頂,四壁以青灰色素面條磚順置錯縫平砌至第18 層起券,即高1.18 米后開始起券。南側(cè)墻體外有護(hù)墻磚,護(hù)墻磚由殘斷條磚貼墻亂砌,內(nèi)填小石子和灰陶片,北側(cè)墻體因施工場地所限,未完全發(fā)掘,護(hù)墻磚狀況不明。

    墓室早期被雨水浸泡,泥土淤積厚約2 米,隨葬木制車馬器浮于表面且腐朽嚴(yán)重,僅少量部位殘存可辨,有馬頭、馬脖、馬身、馬蹄、車輪等,馬車表面可辨識有彩繪痕跡。漆盤1件,木胎腐爛,僅存黑色漆皮。室底出土木馬2 匹、木車1 輛、搖錢樹座1件,“S”型枝葉2件,銅錢2 枚,銅釜1件,陶灶1件,陶甑1件,陶罐1件,陶壺1件,磚臼1件,動物骨骼2 具。

    后室:位于前室西側(cè)中部,平面呈長方形,長2.38、寬2.10、高2.32 米,拱形券頂,南北壁面以子母磚順置錯縫平砌至第18 層起券,子母磚縱向錯縫券頂(即券頂時磚的方向平行于墓室方向),券頂處的子母磚(39×18×7 厘米)之間以灰陶片、小石子填縫。西壁以條形磚(36×17×7 厘米)順置錯縫平砌,共36 層,墻體略向內(nèi)傾斜。東壁券頂部位的條形磚兩側(cè)經(jīng)過打磨,呈梯形。南北兩側(cè)墻體外側(cè)均有護(hù)墻磚,南側(cè)砌筑多于北側(cè),護(hù)墻磚由殘斷條磚貼墻亂砌,內(nèi)填小石子和灰陶片。出土搖錢樹座1件,樹干若干(殘斷),木器蓋4件(1件殘),殘木碗1件,磚臼1件,陶壺2件,耳珰10件,銅錢19 枚,銅帶鉤1件,銅鼎1件,銅杯1件。

    葬具:后室為三人合葬,均為單人長方形木棺,分別為主棺,北棺、南棺,擺放方式約呈“品”字形,主棺在上,其下兩棺,南棺與北棺并列,均貼近墓底。木棺的蓋板、壁板、擋板和底板均由3 塊窄板拼成,每塊窄板之間內(nèi)外皆用“ 蝴蝶榫 ”拼接、交錯相置。擋板和壁板之間用榫卯結(jié)合,這樣使得木棺非常堅固,僅北棺上部散落,可能由于負(fù)荷過大、墓內(nèi)入水所致。

    根據(jù)擺放位置并結(jié)合墓室的具體情況推測,最先下葬的為南棺,其擺放規(guī)整,貼近后室南壁,木棺南側(cè)棺板外涂有一層白色石灰防腐防潮,下葬季節(jié)可能為夏季。其次北棺下葬,與南棺并排,但擺放并不規(guī)整,東北、西南向傾斜。主棺最后放置,東北、西南向傾斜更嚴(yán)重,一端堵住后室墓口,一端頂入后室后壁,導(dǎo)致后壁傾斜,主棺與兩館之間有散落墓磚,可能放置時起到鋪墊作用。

    主棺長223、寬64、厚7、高70 厘米。北棺長212、寬63、厚7、殘高36 厘米;南棺長206、寬57、厚9、高56 厘米。

    葬式:主棺為男性,南北兩棺,為女性。出土人骨皆保存較完整,三人皆仰身直肢葬,主棺和北棺人骨頭向東,主棺面朝南,北棺面朝北;南棺頭向西,面朝北。三棺中均有銅錢出土,多位于人手部或手下。主棺人骨上、下均發(fā)現(xiàn)有草席之類的覆蓋物,頭骨處疑似有充當(dāng)枕頭的木制品,頭骨下有鮮紅色紡織品痕跡。南北兩棺均有耳珰出土,其中南棺人骨頭部放置銅鼎、銅杯。

    三、隨葬品

    出土遺物包括陶器、銅器、木器、漆器、石器、琉璃及動物骨骼等。種類有木車馬、木碗、木器蓋、陶灶、陶甑、陶壺、陶罐、銅帶鉤、銅釜、銅鼎、銅杯、銅錢、磚臼、耳珰等。其中,木器保存較差,多已腐朽和破碎,很多僅保留殘片或痕跡,提取難度大。

    1.陶器

    陶壺3件。

    標(biāo)本M1:70,泥質(zhì)灰陶,深盤口,方唇,長頸微束,圓肩鼓腹,高假圈足微外撇,足部飾繩紋,多抹平。腹部左右對稱一對鋪首,鋪首飾繩紋。口徑13.3、腹徑19.6、底徑16.5、通高24.3 厘米(圖三,1)。

    標(biāo)本M1:71,泥質(zhì)灰陶,深盤口,方唇,長頸微束,圓肩鼓腹,高假圈足微外撇,足部飾繩紋,多抹平。腹部左右對稱一對鋪首,鋪首飾繩紋??趶?3.1、腹徑17、底徑14.4、通高24.7 厘米(圖三,2)。

    標(biāo)本M1:73,泥質(zhì)灰陶,深盤口,方唇,微內(nèi)凹,長頸微束,圓肩鼓腹,高假圈足微外撇,足部飾繩紋,多被抹平。腹部左右對稱一對鋪首,鋪首飾繩紋??趶?4.2、腹徑19.5、底徑14.7、通高26.1 厘米(圖三,3)。

    陶罐1件。

    標(biāo)本M1:72,泥質(zhì)灰陶,侈口,方唇,矮領(lǐng),圓肩鼓腹,下腹斜收,腹部飾數(shù)周短線紋??趶?3.8、腹徑26.8、底徑15.8、通高22.5 厘米(圖三,4)。

    陶甑1件。

    標(biāo)本M1:78,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沿微外卷,圓唇,腹部斜收,平底,底部有五個圓形甑箅孔。腹部施繩紋,頸部、下腹部有明顯抹痕。口徑13.2、腹徑10.2、底徑4.2、高9.2 厘米(圖三,5)。

    陶灶1件。

    標(biāo)本M1:79: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圓角三角形,前方后圓,素面。灶門位于前端中下方,落地式灶門,呈方形,灶面上有一個灶眼,尾端有一中空的短柱形煙囪。灶門高5 厘米,寬5.2 厘米,灶體長14.8 厘米,寬14 厘米,通高7.6 厘米(圖三,6)。

    2.青銅器

    銅鼎1件。

    標(biāo)本M1:61,素面,上承弧盤狀蓋,頂部中央有一半環(huán)形鈕,鼎身子母口,方唇,肩部左右對稱兩個半環(huán)形耳,兩耳的耳孔處均殘留系繩,鼓腹,圜底,三個馬蹄形足外撇。器蓋口徑2.9、蓋高1.3、器身口徑3.4 厘米,腹徑7、器高5.3、通高6.5 厘米(圖三,7)。

    銅杯1件。

    標(biāo)本M1:62,素面,方唇,一側(cè)有一長方形耳,斜腹,平底。口徑3.4、底徑1.9、高1.8 厘米(圖三,8)。

    銅帶鉤1件。

    標(biāo)本M1:53,整體呈琵琶形,上窄下寬,蛇首形鉤首,中部背部有圓形鈕。長10.4、寬1.4、厚6.4厘米(圖三,9)。

    銅釜1件。

    標(biāo)本M1:77,素面,平沿外折,弧腹,圜底。口徑21、腹徑18.2、高9 厘米(圖三,10)。

    銅錢18 枚(圖四)。

    前室2 枚,后室19 枚,多位于人骨手部,可辨識的有“五銖”、“大泉五十”。

    五銖錢:19 枚,圓形方孔,錢形規(guī)整,有凸起的周郭,背面有穿郭。字跡清晰,正面對篆“五銖”,“五”字上下兩橫有的出頭,有的不出頭,左右交筆皆彎曲;“銖”字“金”字頭作箭鏃狀,“朱”字上部方折,有的兩豎外張,下部圓折,上部明顯小于下部;有的“銖”字較大,個體顯瘦長。其中一枚“銖”字“金”字靠下有兩橫。直徑2.5~2.8 厘米,重2.2~3.5克(圖四,1-13)。

    大泉五十:1 枚。圓形方孔,錢形規(guī)整,有凸起的周郭,背面有穿郭。字跡清晰,正面對篆“大泉五十”,“大”字一橫作圓緩弧形,中部略凸起,“泉”字靠上一筆凸起不明顯,“五”字上下兩橫不出頭,左右兩筆幾乎平行,交筆處彎曲較大。直徑2.7 厘米,重7.7 克(圖四,14)。

    無字錢:1 枚。圓形方孔。直徑2.3 厘米,重5.9克(圖四,15)。

    3.玻璃器

    耳珰10件。束腰柱形,中間均有穿孔,平面呈環(huán)形,素面,顏色有藍(lán)色、黑色兩種(圖五)。

    標(biāo)本M1:63,顏色為藍(lán)色,小端有兩個穿孔,沿外側(cè)穿孔處斷裂。小端徑1.1、大端徑1.6、高1.2厘米(圖五,7)。

    標(biāo)本M1:64,顏色為藍(lán)色,兩端均有殘損。小端徑1.1、大端徑1.4、高1.7 厘米(圖五,2)。

    標(biāo)本M1:66,顏色為藍(lán)色,一端微殘。小端徑1.2、大端徑1.5、高1.7 厘米(圖五,6)。

    標(biāo)本M1:68,顏色為藍(lán)色。一端殘損,端徑1.2、殘高1.1 厘米(圖五,4)。

    標(biāo)本M1:69,顏色為藍(lán)色。小端徑0.9、大端徑1.6 厘、高1.3 厘米(圖五,5)。

    標(biāo)本M1:80,顏色為藍(lán)色,一端殘損。端徑1.2、殘高1.1 厘米(圖五,8)。

    標(biāo)本M1:81,顏色為藍(lán)色,小端有兩個穿孔,且只有一個穿孔與大端穿孔相連,穿孔稍偏。大端微殘,小端徑1.2、大端徑1.5、高1.3 厘米(圖五,3)。

    標(biāo)本M1:82,顏色為黑色。小端徑1 厘米,大端徑1.2、高1.7 厘米(圖

    1、2.磚臼(M1:60、M1:74)五,1)。

    標(biāo)本M1:83,顏色為藍(lán)色,大端有殘損。小端徑1.1、大端徑1.5、高1.6 厘米(圖五,9)。

    標(biāo)本M1:84,顏色為黑色,殘損嚴(yán)重。高1.7厘米(圖五,10)。

    4.石器

    磚臼2件。

    標(biāo)本M1:60,用廢棄的子母磚鑿制。長15.7、寬16.1、厚5.5、臼窩徑長5.7、深1.6 厘米(圖六,1)。

    標(biāo)本M1:74,用廢棄的磚塊鑿制。長14.5、寬12、厚6.5、臼窩徑長6.7、深3 厘米(圖六,2)。

    5.木器

    木馬:2件,削制而成。腐朽嚴(yán)重,無法提取。從可辨識部分看,頭、頸、身、四肢皆分體制作,各部分接觸面平滑,疑為粘結(jié)而成。馬頭神態(tài)自若,下唇闊垂,張目露齒,四肢健碩,馬蹄前傾,作奔馳狀。表面可能飾以彩繪,現(xiàn)已脫落(圖七~圖一〇)。

    木車:1件。腐朽嚴(yán)重,無法提取。從可辨識部分看,由輪、軸、轅、廂等部分組成,各部分由榫卯結(jié)構(gòu)相連。車身表面有紅漆、銅銹痕跡(圖一一)。

    搖錢樹2件。

    由樹座、樹干和樹枝三部分構(gòu)成。保存較差,僅殘存樹座2 個,樹干殘斷,“S”形樹枝分散于前室(圖一一~圖一三)。

    標(biāo)本M1:25,底部近圓形,其上削制出山巒狀凸起,峰巒呈螺旋上升趨勢,頂部有一長方形孔,應(yīng)為樹干的插孔??组L4.2、寬3.6、深4、底徑25.8、高28.2 厘米(圖三,14)。

    標(biāo)本M1:29,底徑為圓角方形,四面平整,頂部削圓,其上有一長方形孔,應(yīng)為樹干插孔??组L4.3、寬3.4、深3、底徑長19.8、高27 厘米(圖三,15)。

    器蓋3件。

    標(biāo)本M1:6,圓形,表面平整,其下有一凹槽。直徑21、底徑長19.8、高2 厘米(圖三,16)。

    標(biāo)本M1:33,圓形,表面平整,上下各有一圈淺凹槽,中間有一圓形穿孔。直徑13 厘、孔徑0.5、高1.5 厘米(圖三,13)。

    標(biāo)本M1:7,橢圓形,較小,表面微凸,其下有一凹槽。長4.8、寬2.4、底徑長4、高1 厘米(圖三,12)。

    6.漆器

    漆盤1件(僅殘留漆皮)。

    標(biāo)本M1:51,木胎,保存差,無法提取。周身髹黑漆,沿下髹一周紅漆,內(nèi)髹紅漆。口徑微侈,淺腹,圈足??趶?5、底徑10、高5.1 厘米(圖三,11)。

    7.動物骨骼

    狗骨骼2件。

    位于前室東北角和西南角,應(yīng)為完整的狗骨骼,保存較為凌亂。東北角還有墓磚搭建的狗窩??杀孀R的骨骼有頭骨、頸椎、肋骨和四肢骨等(圖一四)。

    8.其它

    鞋一雙。黑色漆皮,方頭,淺幫,平底,鞋幫包邊,可見清晰縫制痕跡,因腐朽嚴(yán)重較難修復(fù)。長約31、寬約10、高約9 厘米(圖一五)。

    四、結(jié) 語

    青海處于中國西陲,南下西藏通印度,西越新疆出中亞,古往今來,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地,也是多民族融合聚居之所。楊家寨漢墓不僅與周邊甘青地區(qū),也與中原地區(qū)的墓葬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

    從墓葬形制看,楊家寨漢墓與中原地區(qū)的漢墓一脈相承,沿襲漢代北方常見的墓葬形制,前后室呈“T”字形排列,即“橫前堂后耳室墓”。這類墓葬形制也見于洛陽燒溝漢墓單穹窿頂M1026①,上孫家寨漢晉墓H 型Ⅰ式②。

    從出土器物看,楊家寨漢墓的陶器組合中壺、罐、灶、甑及銅器組合中鼎、杯、釜等明器,為中原及周邊出土墓葬常見器物。其中,陶灶與上孫家寨Ⅱ式陶灶相似,磚臼與上孫家寨M11:15 相似,銅帶鉤與西安未央印象城漢墓M6:10③、上孫家寨A 型帶鉤相似,“大泉五十”銅錢與上孫家寨“大泉五十”A 型銅錢相似,“五銖”銅錢與上孫家寨“五銖”A 型Ⅴ式相似,琉璃耳珰與上孫家寨A型Ⅱ式、西寧海湖大道漢墓④、西寧陶家寨漢墓B 型耳珰⑤相似。陶壺與上孫家寨Ⅴ型灰陶罐相似。搖錢樹器座與青海平安縣北村漢墓⑥出土的搖錢樹“魚”樹的器座相似,這種木質(zhì)搖錢樹的形制在國內(nèi)實屬罕見。木馬、木車與甘肅高臺縣駱駝城南東漢墓出土木車馬⑦、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木馬⑧、甘肅永昌縣水泉子漢墓出土的木馬⑨、青海平安縣北村漢墓出土的木馬形似,但青海平安縣北村漢墓出土的木馬每個四肢均為一體削制,楊家寨木馬從散落的部分看,四肢的上下部位分別削制,最后粘結(jié)而成。

    從埋葬習(xí)俗角度看,首先,楊家寨M1 有與同時期漢墓相同的埋葬習(xí)俗,比如殉葬動物,在河西地區(qū)的民樂八卦營墓葬群⑩中也存在殺殉現(xiàn)象,可能兩者存在淵源。其次,人骨上下鋪草席現(xiàn)象,在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青海平安縣北村漢墓中也存在。再次,手中握銅錢的習(xí)俗,也見于青海民和胡李家漢墓?、青海平安北村漢墓M5、青海西寧陶家寨漢晉墓地。此外,木棺之間榫卯、蝴蝶榫相結(jié)合的構(gòu)建方式也見于甘肅高臺縣駱駝城南東漢墓、上孫家寨漢晉墓和西寧市南灘漢墓?中。

    此次發(fā)掘的鳳凰山快速路楊家寨M1,雖保存較為完整,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但沒有明確紀(jì)年的隨葬品,因而根據(jù)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年代特征,并參照河西地區(qū)已發(fā)表的同類墓葬及器物來確認(rèn)其相對年代,推測該墓葬年代為新莽至東漢初期。楊家寨M1 漢墓既保留土著文化的傳統(tǒng),具有自己獨特之處,又受到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對研究當(dāng)時漢王朝與西域民族間的交流有重要意義,為研究河湟地區(qū)漢魏時期的墓葬結(jié)構(gòu)和喪葬習(xí)俗提供了借鑒和補(bǔ)充材料。

    項目領(lǐng)隊:喬 虹

    發(fā)掘人員:陳海清 盧 悅 張小云 張啟珍

    馮 雪 孫 杰

    工地繪圖:張啟珍

    器物繪圖:盧 悅

    清 繪:盧 悅

    銅錢拓片:李梅菊

    器物修復(fù):高志偉 張小云 嚴(yán)明圣

    執(zhí) 筆:盧 悅

    注釋

    ①洛陽區(qū)考古發(fā)掘隊:《洛陽燒溝漢墓 》,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

    ②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孫家寨漢晉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③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院:《西安未央印象城漢墓發(fā)掘簡報》,《文博》2017年2期。

    ④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寧海湖大道漢墓》,《再現(xiàn)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⑤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西寧陶家寨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15年9期。

    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安北村漢代墓地》,《再現(xiàn)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⑦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高臺縣博物館:《甘肅高臺縣駱駝城南墓葬2003年發(fā)掘簡報》,《敦煌研究》2006年3期。

    ⑧ 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11年6期。

    ⑨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永昌縣水泉子漢墓群2012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17年12期。

    ⑩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樂八卦營——漢代墓群考古發(fā)掘報告》,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胡李家漢代墓地》,《再現(xiàn)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寧南灘漢代墓地》,《再現(xiàn)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歡
    圖五灰陶底徑
    利用和差調(diào)換數(shù)字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zhàn)國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fù)
    成長(2020年6期)2020-05-25 02:53:15
    大型卷筒繩槽底徑測量方法淺析
    一種能準(zhǔn)確高效檢測齒轂槽底徑的檢具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fù)
    臨潁縣固廂墓地M15發(fā)掘簡報
    陶器
    絲綢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 18:45:51
    對三州倉“月旦簿”的復(fù)原嘗試
    ——兼論“縱向比較復(fù)原法”的可行性
    河南三門峽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賞析(一)
    收藏界(2015年12期)2015-05-30 10:48:04
    酒泉市| 虹口区| 鹰潭市| 丹寨县| 靖边县| 南京市| 赤壁市| 杭锦后旗| 拜泉县| 寿光市| 达州市| 板桥市| 鄂托克旗| 同德县| 台东县| 双峰县| 潼关县| 民丰县| 新竹市| 通渭县| 榆中县| 宁南县| 安顺市| 岑溪市| 雅安市| 化德县| 新疆| 乌拉特前旗| 金乡县| 巫溪县| 平湖市| 肃南| 太仓市| 唐河县| 天峻县| 封丘县| 江门市| 广昌县| 新源县| 南昌县|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