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群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長沙 410073)
誠信是維系社會交往的準則和現(xiàn)代社會公民文明程度的標志,學術誠信則是學者應具備的品德和操行,是學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近年來高校中各種考試作弊以及剽竊、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現(xiàn)象屢見不鮮,學術誠信問題層出不窮。雖然校方制定了諸多規(guī)章制度嚴懲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利用現(xiàn)代化的檢測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抄襲和不規(guī)范引用,但效果并不明顯。有學者對浙江省5所大學的調查統(tǒng)計,2/3的大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普遍現(xiàn)象,2/5的大學生承認大學期間有考試作弊行為;4/5的大學生承認有過作業(yè)抄襲;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畢業(yè)論文有超過30%內容上的抄襲[1]。沒有學術誠信或者說不講學術誠信,學術不端就會大量產(chǎn)生。學術不端是學術不誠信的外在表現(xiàn),當前大學生學術不端現(xiàn)象呈滋生蔓延的態(tài)勢,大學深受學術不端困擾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學術不端行為破壞了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tài),助長了大學生在學術研究中的惰性心理和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學術風氣,直接影響到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妨礙其學術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學術不端現(xiàn)象的頻繁曝光,我國學者開始重視對學術不端行為治理的研究,重點大多集中于介紹美國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對策以及經(jīng)驗。究其原因,是美國對學術不端問題的治理要先于其他國家。作為學術不端治理的先行者,美國對大學生學術誠信問題的發(fā)生原因、發(fā)生頻率、影響學生學術誠信的個人及環(huán)境因素、應對策略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McCabe列舉了四個方面的因素,即考高分的壓力、渴望獲勝、準備不足、就業(yè)壓力[2]。相比個人因素,引發(fā)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環(huán)境因素引起了高校和學界更大的關注。McCabe及Trevino研究發(fā)現(xiàn),造成學術不端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對學校學術誠信管理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對因舞弊行為而受到舉報的確定性的認識、對處罰措施的態(tài)度、以及對同伴行為的認識[3]。Aaron和Roche梳理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相關研究指出,大學生學術不端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學生的學業(yè)就業(yè)壓力、個人道德、學生對同伴行為的認識、學生對學校誠信政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教師態(tài)度、社會道德風氣、被舉報后受懲罰的可能性以及懲罰的嚴厲程度、是否實行榮譽準則制度等[4]。
國內研究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對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的治理經(jīng)驗進行介紹,鮮有以具體某一大學為研究對象的案例研究。比如,朱燕在其博士論文中介紹了美國重點高校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措施,并為我國治理學術不端提出相關對策[5];馬玉超等以某一類型的學術不端,即考試作弊和作業(yè)抄襲為研究內容,分析了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對策建議[6];鄧磊等通過明晰美國大學“榮譽準則”的內涵與操作程序,綜合分析美國大學誠信教育體系的特征[7];陳翠榮等雖然選取了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為研究案例,但研究內容僅限于美國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程序[8]。
本文基于對美國大學生學術誠信問題研究成果的梳理,以美國三所常春藤大學(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為例,圍繞美國高校規(guī)范大學生學風和學術研究行為極具特色的一項舉措——榮譽準則制度,分別探討三所美國大學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防治的典型舉措與效果,總結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治理的主要經(jīng)驗,以期對改進和完善我國的相關制度提供參考。
美國應對大學生學術誠信問題治理的嘗試和努力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1842年,弗吉尼亞大學要求學生簽署考試誠信聲明,經(jīng)過其后的完善和拓展,創(chuàng)造了弗吉尼亞大學榮譽準則制度,開創(chuàng)了美國高校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先河。
1992年,美國“學術誠信中心”(CAI)在斯坦福大學成立,1997年該中心遷至杜克大學,2008年遷至克里姆森大學南校區(qū),2010年更名為“國際學術誠信中心”(ICAI),該中心成員遍布世界上19個國家的250所高校,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確定學術誠信的共同價值觀、推動有關學術誠信的研究和討論、推廣誠信教育的最佳舉措等[9]。1999年CAI發(fā)表了“學術誠信的基本價值”(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Academic Integrity),首次明確學術誠信是對五種基本價值觀的承諾,即誠實、信任、公平、尊重和責任。
榮譽準則制度是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一項制度,在美國很多高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個學校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上會有所不同,如: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的權利分配;是否要求學生對同伴的作弊行為舉報;懲罰的嚴厲程度等。普林斯頓大學作為美國最早實行榮譽準則制度的高校,其準則的確立、準則內容、以及運行機制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傳統(tǒng)榮譽準則制度的典范。哈佛大學2014年開始實施榮譽準則制度,與歷史悠久的院校相比,其榮譽準則制度體現(xiàn)出改進后的新型榮譽制度的特色??的螤柎髮W雖然沒有明確實施榮譽準則制度,但該校通過詳盡的誠信手冊及相關規(guī)定,在學術不端的防治上也體現(xiàn)出誠信教育的“榮譽”力度和特色。
1893年,普林斯頓大學的榮譽準則制度正式確立,成為該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書面協(xié)議,以維護普林斯頓大學高標準的學術誠信。至今該制度的運行從未間斷,這主要歸因于普林斯頓大學生的自覺遵守和維護,并將其視作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榮譽準則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雖有所變化,但其基本精神,即相互信任和對原創(chuàng)學術工作的承諾始終貫穿于大學社區(qū),是傳統(tǒng)榮譽準則制度的典范[10-11]。
1.榮譽準則制度的內容
普林斯頓大學的榮譽準則制度于1893年正式確立,沿用至今,其內容主要關注對象是考試作弊這一學術不端行為。榮譽準則的內容以學者Melendez(1985)的描述廣為接受,要求包含至少以下一項:關于誠信的書面承諾;學生占司法機構①學校成立有處理事務的司法委員會,必要時政府司法部門可以介入。的大多數(shù)成員;無人監(jiān)考;學生有義務舉報他人作弊[4]。
根據(jù)普林斯頓大學的榮譽準則,學生須對書面考試做出不舞弊的承諾,并承擔全部相關責任。每次考試學生均需簽署誠信聲明“我保證在考試中沒有違反榮譽守則”。具體要求體現(xiàn)在:學生保證在考試期間沒有抄襲等個人舞弊行為或試圖幫助他人舞弊;基于師生的彼此信任,教師不在考場監(jiān)考;教師只負責分發(fā)考卷,在教室稍作停留以待學生提問;教師會在考試結束時返回考場收回答卷。
普林斯頓大學的榮譽準則制度尤為強調同伴舉報的監(jiān)督作用。學生舉報同伴舞弊作為“零容忍條款”被明確寫進榮譽準則,因此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既要對自身的考試誠信做出承諾,也要肩負起監(jiān)督舉報的重任。這種義務的二重性強調學生相互問責的重要性,是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準則制度的基本理念。
2.處理機構及程序
普林斯頓大學對于本科生違反學術誠信的處理由兩個不同的委員會分別受理:“本科生榮譽委員會”(Undergraduate Honor Committee)和“教師—學生紀律委員會”(Faculty-Student Committee on Discipline)[11]。前者主要處理有關考試作弊事件,由12名本科生組成;后者主要處理考試之外的學術違規(guī)事件,包括學位論文抄襲和實驗數(shù)據(jù)造假等,由6名教師,8名本科生,1名學院院長組成。
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榮譽委員會”的顯著特點體現(xiàn)在:只有學生成員,且均由學校選舉或任命(包括兩名現(xiàn)任班級主席,兩名往屆班級主席和選拔的本科生),負責榮譽準則的維護和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須按照既定程序進行調查和仲裁。榮譽委員會的處理流程由委員會自行決定。每屆委員會處理問題的基調和風格會有所不同,但依然保持著連續(xù)性和一致性?!氨究粕鷺s譽委員會”的處理流程分三個步驟:
首先,舉報和調查。當學生發(fā)現(xiàn)違反榮譽準則制度的可疑行為之后,應主動向榮譽委員會報告,相關受理機構和人員成立調查委員,對材料進行核實、審理,對舉報信息保密,并對舉報對象和證人進行訪談。
其次,委員會之前的聽審會。如果調查顯示有必要,榮譽委員會隨即召開全體成員大會并舉行保密聽審會。如果經(jīng)過核實,被舉報的學生不存在違規(guī)行為,聽審會的所有記錄都將被銷毀。所有紀律檔案均由院長辦公室管理,沒有特殊需求不對外公開。
最后,基于委員會的審議和裁決。如果舉報屬實,委員會將建議本科生院院長進行適當?shù)奶幜P。通常,第一次違反“榮譽準則”的學生可能受到留校察看一至三年的處罰;第二次違規(guī)將被驅逐出校。其他處罰形式包括警告、暫停校內職務等;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大四學生或研究生的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還包括“不予頒發(fā)學位”(withholding of degree)。在正式裁決之前,學生有權提出質疑和申訴。
哈佛大學2014年才開始在本科生中實施榮譽準則制度,與歷史悠久的院校相比,其榮譽準則制度體現(xiàn)出改進后的新特色。下文主要根據(jù)哈佛大學官網(wǎng)發(fā)布的《哈佛本科生手冊》有關學術誠信和學術不端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12]。
1.新型榮譽制度的覆蓋面擴大
2014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正式創(chuàng)建榮譽理事會(文理學院是哈佛大學的一個學院,主要包括文理學科和工科專業(yè)),專門處理本科生違反榮譽準則和學術誠信的事件,標志著哈佛榮譽準則制度的確立。2014年確立榮譽準則制度的哈佛學院(即哈佛大學的本科生部,是文理學院的一個下屬學院)體現(xiàn)出新型榮譽準則制度的特點,比如準則內容的規(guī)約擴大到所有學術不端行為,包括舞弊、剽竊、捏造等,但是舉報他人舞弊沒有作為學生必須履行的義務寫進準則。哈佛學院的榮譽準則規(guī)定,所有成員都要承諾學術研究的誠信,即遵守以下誠信標準:準確的引用來源,數(shù)據(jù)的恰當收集和使用,明確承認他人對自身觀點、發(fā)現(xiàn)、詮釋和結論的貢獻??荚囎鞅住⒇飧`或盜用他人的觀點、偽造數(shù)據(jù)或任何其他學術不誠實的情況均被視為學術不端行為。
哈佛學院要求所有本科生在期末考試中簽署以下聲明:“我證明我的學術工作的誠實,并確認符合哈佛學院榮譽準則?!迸c傳統(tǒng)榮譽準則制度不同,在所有期末作業(yè),包括最終的項目、帶回家的考試、課內的最后作業(yè)以及學術論文,學生都被要求在提交作業(yè)時同時附上對“榮譽準則”的接受聲明。此外,學生還被要求在諸多情形與場合確認其對榮譽制度的認可和接受,如,新生在入校時即被要求對如何維護“榮譽準則”作出簡要回答;隨著對榮譽制度理解的加深,學生還可對之進行定期更新和修改;哈佛學院的學生在每兩年進行的電子注冊中,也被要求閱讀“榮譽準則”并簽字,表明他們對“榮譽準則”的知曉,并承諾遵守學術誠信標準。
2.處理機構及程序
哈佛學院對于本科生違反榮譽準則和學術誠信的處理都由一個委員會負責,即2014年成立的“榮譽理事會”(Honor Code Council),由相同數(shù)量的哈佛學院本科生、哈佛文理學院教師、行政人員、以及文理研究生院的教師組成。該理事會的工作受哈佛大學“學術誠信和學生行為辦公室”監(jiān)督。哈佛學院“榮譽理事會”的工作流程包括五個步驟:
第一步,事件舉報。哈佛大學社區(qū)的任何成員都有權利和義務舉報違規(guī)事件;接到舉報后,“學術誠信和學生行為辦公室”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并安排會議時間。第二步,初次會議?!皩W術誠信和學生行為辦公室”指派專職人員與學生就問題具體細節(jié)、委員會的處理程序、保密期望等進行討論;學生所在的學院主任可以參加會議;學生也可以要求學校指派“個人顧問”(Personal Adviser)提供幫助。第三步,學生申明。初次會議之后,學生可以選擇進行個人書面申述,提供更多信息和材料以拓寬委員會對事件的了解;學生在進行書面申述的撰寫時,可以得到專業(yè)人士的指導。第四步,榮譽委員會會晤。學生可以選擇是否與榮譽委員會會面,并從個人視角進行事件陳述。如果會面如期進行,學生所在學院主任將陪同學生參加。第五步,事件的應對與裁決。榮譽委員會公布處理結果,并通知相關學生;學生若有異議,可以要求與委員會有關成員進行再次會談。較輕的懲罰包括警告、取消課程學習資格,或交由教師處理;較重的懲罰包括留校察看或開除。學生若認為榮譽委員會的處理程序有誤或與以往類似案件的處理方式不一致,可以向“教師委員會”提出上訴,并要求重新裁決。
上述兩所大學的榮譽制度相比,普林斯頓大學更多體現(xiàn)了學生參與性及主體性,哈佛大學更為強調教師、行政人員、學生三方責權的平衡。但其共同的顯著特點是,學生在榮譽委員成員組成和事件處理中享有主導權;學生事務人員通常是起輔助建議作用,以及做好后勤保障,以支持學生對于榮譽制度相關事務的運行;教師雖然也可提供咨詢,但是相比學生和學生事務人員,其作用和權力更小。
康奈爾大學沒有實施明確的榮譽準則制度,但是校方頒布了清晰明確的《學術誠信準則》(The Code of Academic Integrity),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以及相應的處理程序進行了詳盡的規(guī)約[13]。在處理大學生學術不端時,該校的最大特色之一是沒有行政人員參與(除了學院院長)??的螤柎髮W的學術誠信聽審委員會由相同數(shù)量的學生和教師組成(各3名),賦予了教師較大的權力。比如,康奈爾大學規(guī)定,教師有權自行對任何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施加“分數(shù)等級懲罰”(grade penalty);首次聽審會須由教師主持,如果教師的參與力度不夠,可將案件直接提交給聽審會。
除了對傳統(tǒng)的學術不端行為,比如剽竊、作弊、捏造數(shù)據(jù)等進行規(guī)約與處罰之外,康奈爾大學還對課堂內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若無教師、學術人員或參班級成員的書面同意,學生無權以出售或傳播為目的,復寫、再版、復制或分發(fā)講座和課程材料(包括課堂筆記)。其他違規(guī)內容還包括:在考試期間進行交談、把未經(jīng)授權的材料帶進考場、考試期間使用未經(jīng)授權的電子技術、課堂上的破壞性行為,等等??的螤柎髮W對于本科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流程如下:
第一,事件舉報。發(fā)現(xiàn)明顯違規(guī)行為的學生和工作人員向所在班級的負責教師報告,或向相應的聽審委員會主席報告。
第二,首次聽審。首次聽審會由教師主持(參加人員包括教師,學生,以及獨立的第三方證人)。如果教師可以使用的懲罰方法效果不好以及力度不夠,可將案件直接提交給聽審會。經(jīng)調查(包括與學生討論),若教師認定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屬實,將對學生進行指控,并至少提前一周通知該學生參加聽審會。
第三,學術誠信聽審委員會聽審??的螤柎髮W的每個學院均有其獨立的學術誠信聽審委員會,成員組成結構為:1名主席(學院院長委任,任期2年)、3名教師(選舉產(chǎn)生,任期3年)、3名學生(學生選出或學院院長委任,任期至少1年)。
第四,處罰。如果學生對處罰有疑問,或者想為自己辯護,或者認為懲罰過重,都可提出復審。在首次聽審之后,如果教師認為對于學生的處罰太輕,也可向聽審委員會報告。如果聽審會認定學生無過錯,應刪除全部調查記錄。
無論是實行了榮譽制度的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還是沒有明確實行榮譽制度的康奈爾大學,在各自的學術不端治理中都體現(xiàn)出對學生權利的尊重以及高度的學生自治的特色。
首先,榮譽準則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學生自治的民主思想,是一種獨特的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制度,也是以學生為主體并對學校做出保證的一種承諾制度。榮譽準則制度推行的實質是基于對學生的信任,以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敬,讓學生通過在考試、課外作業(yè)、校園生活等各方面開展自我管理,讓學生內心建立一種道德意識和責任感,從而發(fā)自內心地杜絕不誠信行為,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道德。
學生的自我管理體現(xiàn)了大學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體現(xiàn)了學生自組織能力的重要性。學校倡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注重的不是“管”,而是在“不管”之中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將外部監(jiān)督轉變成內部管理,充分挖掘、發(fā)展、依靠學生的自律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
其次,無論是否實行榮譽準則制度,三所大學在處理大學生學術不端時,都保證了學生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學生能夠充分參與整個違紀處理流程,比如普林斯頓大學針對本科生考試作弊事件的處理,其委員會成員均由學生組成,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康奈爾大學的聽審委員會教師和學生的占比相同,且沒有行政人員參與;哈佛大學的榮譽理事會雖然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均有參與,但是學生可以要求校方提供專門的顧問給予幫助。此外,學生有權要求對整個處理流程保有知情權,若有異議,學生有權上訴進行復審。康奈爾大學特別強調,對于調查后證實沒有違規(guī)的學生,所有調查記錄都要刪除,充分體現(xiàn)出對于學生的尊重和隱私的保護。
在美國高校的發(fā)展歷史上,對學術不端的處理一直被認為是學術事務的工作領域,而非學生事務的工作領域,教師認為這是專屬于其職責范圍的事。但事實是,教師往往由于某些顧慮對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采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比如對學生評價的擔憂,對學校行政機構的不信任,對司法流程過于繁瑣的恐懼,以及過多司法干預有可能導致無辜的學生被誤判等。
美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兩個重要的事件,導致了學術事務和學生事務在處理學術不端事件時界限的模糊化。一是20世紀中期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生人數(shù)的激增使得對學生的行為管理工作加重,教師專注于教學科研,無暇顧及學生的行為不端管理;二是20世紀中葉之后,正當司法程序引入學生違紀處理,使得教師失去了傳統(tǒng)的替代父母管理學生的部分權利,教師亟待更加系統(tǒng)、常規(guī)的紀律處理流程[14]。
如何尋求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管理的法律依據(jù)并做到管理的一致性是非常棘手的問題,這也是教師避免甚至拒絕正當司法程序處理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原因。典型的情況如:教師沒有依照學校相關規(guī)定把學生的作弊上報,但是又私自對學生進行學術處罰,比如扣分或降級,此種情況有可能升級為公開的社會事件,學生會因沒有受到公正的司法處理而上訴,之后管理學生事務的人員就不得不加入到事件的處理中,因為管理學生事務具有豐富的法律常識,處理方式更為專業(yè)。而教師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工作管理領域、尤其是學術自由的干涉。學生事務人員對學術不端管理的介入導致了雙方責權的沖突和重疊。
從上述三所大學的學術不端管理舉措可見,美國大學通過誠信制度,尤其是榮譽準則制度,規(guī)范了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時各自的職責,鼓勵教師、行政人員以及其他的利益相關者都參與到學術誠信的維護中來,共同承擔培養(yǎng)學生學術誠信的義務。誠信教育的實施不僅限于校方和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學校與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并不斷地加強和完善。無論是“榮譽教育者”的選拔、“榮譽共同體”的建立、“榮譽準則”的修訂,抑或對于違規(guī)行為的舉報、調查和審判,學生都應當扮演重要角色。學生在成員組成和事件處理中享有主導權;學生事務人員通常起輔助建議作用,以支持學生對于榮譽事務的運行;教師雖可提供咨詢,但是相比學生和學生事務人員,其作用與權力有限。
此外,專門的學生事務人員由于具有豐富的法律常識,處理方式更為專業(yè)開始承擔更多的職責。同時,把以往完全歸教師掌控的權力更多地轉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承擔責任和處理事務。為減輕工作負擔,學生們就用不作弊來回應這一職責無形中減少了學術不端的發(fā)生;學生不被監(jiān)考的特權和相關責任擔當激發(fā)了學生為保有這一待遇而做出不作弊的相應承諾。同時,學生還被賦予了更多檢測和舉報的義務以及處理的權利,比如參與決定懲罰措施,這些因素都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從內心真正意識到維護學術誠信的必要性,這既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也是他們的權利所在,從而降低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概率。
綜上所述,美國大學生的學術不端管理,經(jīng)過不斷完善,其有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理性”規(guī)約與“感性”教育的結合:“理性”體現(xiàn)在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契約”模式,將責權利及處罰方式明晰,這是基于制度完善和社會監(jiān)督的法治誠信模式;“感性”體現(xiàn)在誠信制度的實質旨在幫助學生確立基本的道德觀、榮譽感和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誠信習慣。因此,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對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治也可從制度化建設和誠信教育兩個方面推進。
美國大學的誠信制度,尤其是榮譽制度,具有鮮明的理念指向和完善的管理體系建構,同時從個人品德以及集體規(guī)范兩個范疇分別對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管理者進行了指導和規(guī)約,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彰顯了制度規(guī)范對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高校的學術管理制度并不健全,沒有形成關于學術行為管理的清晰、全面的整套規(guī)范,導致學生對學術不端行為思想不重視、認識不清晰、處罰不懼怕;缺少學術不端防治完善的制度規(guī)范,導致紀律執(zhí)行的過程中因條款不夠明晰無據(jù)可循;缺少制度化的規(guī)約,造成類似違紀事件的不同處罰方式,在學生中形成處罰隨意以及處罰不公的印象,不利于學校與學生之間相互信任關系的構建。
20世紀末期,學術誠信建設尤其是大學學術誠信建設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高校普遍重視的問題。教育部近年來先后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2)、《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2009)、《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2016)、《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2018)等一系列文件,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誠信建設的高度重視。以《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2016)為例,第五條明確指出,高校是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的主體,高校應當建設集教育、預防、監(jiān)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2018)強調科研誠信建設應以推進科研誠信建設制度化為重點,完善教育宣傳、誠信案件調查處理、信息采集、分類評價等管理制度。
上述文件并未將教師、科研人員與學生的學術不端進行區(qū)分。我國高校對于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雖然已有相應的規(guī)范條例和處理程序,但規(guī)范的大部分內容是針對本科生考試工作的具體要求,缺少對大學生學術不端內涵和外延的明確規(guī)約。比如《北京大學本科考試工作與學習紀律管理規(guī)定》,該規(guī)章共有49條內容,只有二十九條和第三十九條涉及抄襲、篡改、偽造等違背學術誠信行為,其余都與考試舞弊有關[15]。
首先,誠信制度建設首先在于對學生學術行為的規(guī)范,端正學生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正確認識。如,制定誠信手冊,讓學生較早樹立學術誠信和學術道德的意識。通過明確清晰的條款,給學生明確什么行為是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為,如何避免學術不端,以及學術欺騙行為的嚴重后果和可能受到的懲罰,這樣不僅可以預防學生因缺乏對相關知識規(guī)則的了解而違紀,也可以避免學生為自己的不端行為尋找借口和進行辯解。其次,從誠信行為的標準、誠信政策的制定以及違規(guī)事件的處理等方面來進行制度完善。如高校應當成立專職的應對學術不端相關事務的部門,指派專職人員和專業(yè)人士負責學術不端舉報的調查取證,并對涉案學生給予專業(yè)幫助和法律援助;明確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職責范圍,規(guī)范處理流程及時間期限,保證處理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優(yōu)良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高等學校的立校之本,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tài)是科學發(fā)展和教育事業(yè)興旺的基石。高校學術不端防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凈化高校學風,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在這個意義上,查處學術不端行為只是手段之一,關鍵還是在教育和預防。高校應開展學術規(guī)范和學術誠信的教育培訓,以教育引導、標本兼治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弘揚優(yōu)良學風的長效機制,努力營造校園誠信氛圍。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有賴于全校學生、教師及管理人員的各司其職,協(xié)同合作。
學生群體誠信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根據(jù)文化沖突理論,相比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個人不良行為更多反映出其所在亞文化團體的行為規(guī)范,學生會因看到同伴作弊而選擇作弊,同類性(如同一社團成員)也會成為學生作弊的重要誘導因素。學術不端行為不僅僅可以通過觀察同伴的行為而習得,若置之不理,還可能被認為是可接受的取得佳績的捷徑,并且不作弊很有可能將自身置于非常不利的競爭境遇。因此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關鍵在于建立一種同伴間的信任關系,以期共同維護學術誠信。
教師對于學術誠信的維護發(fā)揮著重要的楷模作用。教師是大學生學術事務的直接指導人,除了同伴,學生參照的主要對象就是教師的言行。教師自身必須堅守學術誠信,對大學生的在校學習和科學研究提供正確的導向。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正確的學術規(guī)范以及學術誠信的具體規(guī)約,以一般性概括與例舉式規(guī)定相結合的表述方式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合作伙伴,學術不端行為關系到自己和學校的榮譽;學術不誠信問題一旦發(fā)生,將成為一生中抹不去的“污點”并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發(fā)展。學術不端重在預防,教師對于學生已經(jīng)發(fā)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應及時采取嚴格、公正、公開的處理舉措,將不良習慣盡早糾正;因為教師作為直接受影響的關系人,其回避態(tài)度會被認定是對不端行為的默許,無形中是對學生學術不誠信之風的助長。
事前預防重于事后處理,學術誠信教育應及時跟進。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給高等教育帶來福音的同時,也滋生了大量復制和粘貼的學術不端行為,學生尊重他人知識產(chǎn)權的意識急劇下降,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已經(jīng)司空見慣,學生也很容易忽視這種學術不端的行為。依賴嚴厲懲罰確實對防治學術不端行為會起到一定威懾作用,但是學術不端的治理最好是事前預防高校,應將大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明確這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道德問題。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家博耶(Boyer)指出,“誠信不能被分化,如果大學對大學生的誠信有高標準的期待,大學首先要確保其自身的誠信文化,因為這種文化或氛圍將以‘隱性課程’的形式,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在校體驗;大學應當通過其制定的準則和標準將價值觀傳遞給學生。”[16]因此學生學術不端的防治重點在于通過加強學校學術誠信制度化建設,創(chuàng)造一種誠信的校園組織文化,把預防學術不端和學生的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結合起來,并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在更廣泛的誠信環(huán)境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