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蔚州博物館外景。
2趙直刀幣和燕明刀幣。
與蔚縣古跡分散的特點相比,去蔚州博物館參觀倒是快速了解蔚縣歷史文化的捷徑。到達蔚縣的第二天,朋友就拉著我去他引以為做的蔚州博物館。博物館離市中心不遠,從朋友家驅車出發(fā),沿玉泉街往南,左轉駛入通元路,遠遠就看到一座氣勢磅礴的長方形黑色建筑,那就是蔚州博物館。
拿身份證取票入館。迎面是一個空曠的大廳,一群人正烏泱烏泱圍在一起。擠進人群里一看,原來在春節(jié)期間蔚縣的書法家們在此免費為市民書寫春聯(lián)。走到大廳的盡頭,來到了第一展廳——文明沃土。展廳由“人類的遠古家園”和“文化三岔口”兩部分組成,分別介紹的是舊石器時代和新時期時代蔚縣的歷史。
來到文明沃土展廳,一股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迎面是標刻著不同年代的土質(zhì)層墻,一層一層很有質(zhì)感。在眾多文物中,被列為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首位的,是一件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盆。這件陶器出土于蔚縣的琵琶嘴遺址。泥質(zhì)紅陶,斂口平沿,圓唇鼓腹,腹下部分向內(nèi)斜收,平底??谘仫椇诓?,肩、腹部用黑彩繪玫瑰花卉圖案。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特征。
隨后,來到第二展廳——代地長歌。在“蔚”之前,蔚縣這塊土地有另一個名字——“代”。商周時期,一個古老戎族部落在壺流河畔建立代國。此后代地歷經(jīng)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先為代國,后為代郡,直至北周才有蔚州。許多歷史記載中,都講述了曾發(fā)生在代地的故事。春秋末期,公元前475年,晉國大夫趙襄子使人請代王(趙襄子姐夫),在宴請代王時將他擊殺,之后興兵平代地,代郡歸晉,封伯子魯為代君。西漢末年,西楚霸王項羽將趙王歇遷到代,立歇為代王……
拾級而上,來到第三展廳——文物蔚州。眾多奇珍異寶巧奪天工、技藝高超,講述著蔚州昔日多樣、繁盛的文化,讓我嘆為觀止。博物館高105厘米的唐綠釉貼花塔形蓮座陶罐和高74厘米的唐綠釉鳳首陶壺,因為高大的體型,格外引人注目。兩件陶器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蔚縣黃梅鄉(xiāng)榆澗村的唐代中晚期墓葬,但它們卻與其他地方同時期墓葬出土器物風格不甚相同。這些綠釉陶器體型較大,曲線優(yōu)美,工藝精致,具有鮮明濃厚的西域器物特征。宋代是中國制瓷業(yè)百花爭艷的時期,瓷器制作工藝爐火純青。在一件豆青色的宋代青釉瓷洗前,我不由得停下腳步仔細端詳,這件瓷洗造型大方莊重,如同美玉,是北宋瓷器中的珍品。
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地上博物館”。這樣的贊譽,源自蔚縣厚實的文化家底。而蔚州古城本身,就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好的講述者。最后,我們來到第四展廳——古堡世界。大廳內(nèi)用模型1:1比例的建筑實物,還原了明清時期古韻猶存的長街短巷、錯落有致的古宅老院。
古堡,是反映蔚縣歷史風貌的一類獨特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暖泉鎮(zhèn)西古堡。暖泉鎮(zhèn)西古堡,又稱“寨堡”,建于明嘉靖年間,是典型的北方古堡,至今基本保留著當時的歷史風貌。古民居,是蔚縣多樣化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存的蔚縣民居歷史悠久,有些可以追溯到明初。這些建筑多為四合院布局,從設計到用材上的精致讓人嘆為觀止。
明朝中后期,民居建筑中出現(xiàn)了大量磚、木、石雕藝術裝飾構件。到了清初,由于經(jīng)濟的繁榮,富商官吏們修建的住宅又有了質(zhì)的提升,裝修、雕刻精致,象頭、龍頭盛行,影壁題材廣泛。富有的蔚縣人建起了五連環(huán)院,甚至九連環(huán)院,形成了龐大、完整的建筑格局。這些院落將民俗、建筑、雕塑、美學集于一體,或簡樸渾厚,或絢麗多姿,是我國北方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3代州城遺址想象復原沙盤。
4悠久的文物。
5悠久的文物。
6博物館展廳。
朝代更迭,孕育出了形式多元、地域特點突出的代文化,也讓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不斷涌現(xiàn)。收藏于蔚州博物館的西漢青銅彩繪雁魚燈,就是其中絕佳的代表。
燈的發(fā)展史就是國人追求光明、效率的歷史,它點亮了初民的黑暗生活,同時也以其自身的造型之美點綴了平凡的日子。火把大概是燈的雛形,戰(zhàn)國時的陶燈、漢時的青銅燈、唐宋瓷質(zhì)燈、明清時的青花瓷燈、清末民初出現(xiàn)的玻璃燈、當代的太陽能燈……燈的器形有的古拙、粗礪,有的造型精美,有的構思精巧,所用的燃料從動物脂、植物油到工業(yè)油,再到太陽能等,均和所處的時代發(fā)展水平絲絲相扣、相互印證。
青銅彩繪雁魚燈的大雁和魚的身體都是空心的,點燃燈油或白蠟后產(chǎn)生的油煙被燈罩擋住,不能亂飛,只能向上進入雁和魚的體內(nèi)。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nèi),防止了油煙對室內(nèi)空氣的污染。雁魚燈的四個部分又可自由拆裝,便于擦洗。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發(fā)明了可調(diào)節(jié)光線明暗和角度、還能避免燃燒的煙氣污染空氣的燈具。因此,雁魚燈在當時造價極其高昂,不是普通百姓能使用的,是一種只在高級貴族中流通的用品。
日月輪回,滄海桑田。變化的是朝代更迭,生老病死,不變的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以及歲月饋贈的璀璨文明。青銅雁魚燈如一顆明珠一樣鑲嵌在蔚州博物館最醒目的地方,讓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
遺存在蔚縣的漢代歷史分布廣泛。匠心獨運的一件件珍貴文物,綿延的代王城古城墻,以及文化遺存豐厚的宮殿遺址,都是大漢風云的見證。與代時雄渾大氣的史實相映成趣的,是一件頗具生活氣息的文物
漢彩繪侍女烤肉串圖陶灶,這也是蔚州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
烤羊肉串的起源一般認為與游牧民族有關,但何時出現(xiàn)?何時興盛?一直文字不詳。有限的文字記載是,人類發(fā)現(xiàn)火以后,就開始用火炙各種野獸吃。只是那時沒有調(diào)料,也沒有什么工具。中國古人就有“炙”“燔”肉的嗜好。西漢出土的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了有關飲食的遺策,其中有“牛炙”“犬肋炙”“鹿炙”“雞炙”等烤動物肉的資料。山東諸城縣涼臺的東漢孫琮墓內(nèi)出土的庖廚圖中,烤肉的工序、工具等與現(xiàn)在新疆的烤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考古數(shù)據(jù)還顯示,早在1800年前,中國內(nèi)地已有了烤羊肉串。《漢代畫像》全集中就有烤羊肉串的石刻圖像。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過烤肉用的扇子。而“侍女烤肉圖陶灶”,則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早在東漢時期,烤肉串就已經(jīng)在中國北方貴族之間流行了。
漢彩繪侍女烤肉串圖陶灶呈長方形。從文物價值上看,單獨一個陶灶沒有特別意義,但灶面上的彩繪極富價值。彩繪帶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黑色木杠上勾吊著五塊鮮肉,下繪三位侍女。中間的在案上切肉,左側的手拿三只肉串在火爐上燒烤,右側的在整理食盒。三人神態(tài)各異,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烤肉實例。陶灶上的烤肉串情景,印證了當時的蔚縣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區(qū),是游牧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交融的地帶。
200萬年前,人類在蔚縣建立了生活家園,開創(chuàng)了東方人類走向文明的先河;5000年前,黃帝、炎帝、蚩尤三祖共存于此,生息、征戰(zhàn)、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延續(xù)發(fā)展壯大的基座;3000年前,代國金戈鐵馬、王夢煙云,演繹了一個王朝的興盛衰落;400年前,飛狐古道上,商賈駢集、貨財輻輳,沿路遺留下一個時代民族商業(yè)、文化交融的歡歌。千萬年后的今天,蔚州的文明圖景濃縮在博物館里,保留住的古老奇跡仍然流動在我們身邊。
漫步在蔚州博物館,一種穿越時空之感油然而生。萬余平方米展區(qū)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回溯蔚縣歷史的密碼。古城堡、古書院、老街道……人們一次次驚嘆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這里,歷史變得伸手可觸,成為蔚縣文化最好的表達。
1南安寺塔遺址復原。
2古石塔與古石像。
3古石塔與古石像。
4蔚州民居復原。
5古農(nóng)。
6古塔復原。
票價:憑身份證免票
開放時間:每周三到周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通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