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 楠
(吉林廣播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網民平均年齡的下降以及微博、抖音等各種網絡媒體平臺的發(fā)展壯大,廣播電臺這一傳統(tǒng)新聞媒介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廣播電臺的聽眾逐漸減少,影響力也在下降。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突破廣播電臺新聞發(fā)展的瓶頸成為了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只有廣播新聞自身的質量過硬才能抓住聽眾,因此提升廣播電臺新聞采編的質量和技巧是應對當前廣播電臺新聞困境的有效措施,必須予以重視。
所謂的廣播電臺就是采編、制作聲音節(jié)目并利用無線電波向一定區(qū)域的受眾進行傳送的大眾新聞傳播機構[1]。廣播電臺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較好的發(fā)展基礎,作為有效的新聞傳播工具,在很長的一段期間內都是我國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并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推廣支持。
新聞采編工作總體上說就是對新聞信息的采集、認定、加工制作的過程,一般來說新聞采編可以分為采訪和編輯兩部分。新聞采訪是指有目的、有任務地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新聞采訪的對象主要是典型的、有新聞價值的社會事實。新聞編輯的主要任務是對新聞采訪獲得的信息進行把關,把好政治關、真實關。
對于新聞來說時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新聞資訊要能夠快速地整合并向受眾傳遞,一旦失去了時效性,就會很大程度上削弱受眾對于獲得的新聞資訊的滿意度。當前移動互聯(lián)網迅速發(fā)展,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都可以快速、有效地傳遞新聞資訊,人們也已經習慣了利用手機隨手查看新聞資訊。同時廣播電臺新聞的傳遞仍然要遵守一系列的規(guī)章流程,像新聞制作、新聞審批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新聞的第一時間傳播,而受眾可以通過其他媒體渠道搶先了解新聞,這就非常不利于廣播新聞的發(fā)展。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給各行各業(yè)都帶來了顯著的變化,新聞廣播也不例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獲得了更好的經濟效益,廣播電臺才能尋求更高水平的人才和專業(yè)團隊,才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但是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會導致新聞采編的質量下降,同時也容易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廣播新聞的進一步發(fā)展。
新聞廣播采編在長期發(fā)現(xiàn)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面對當前新聞資訊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新聞時效性強等特點,廣播新聞固定的標題格式、固定的內容范圍、固定的傳播渠道等都很難對受眾產生吸引力[2]。所以廣播新聞的采編應該跳出原有的模式,用符合當前發(fā)展潮流的模式來吸引受眾,拓展廣播新聞的生存空間。
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趨勢下,新聞的傳播具有明顯的時間性特征,實時的新聞信息更能抓住閱讀者的心神,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新聞消息并加以整合,迅速傳播到受眾手中才可以吸引廣大群眾的注意力。但是每天發(fā)生的事件數(shù)以萬計,尤其是現(xiàn)在受眾在各大網絡平臺接受新聞信息的同時又可以充當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對新聞信息的擴散起著重要作用。只有保持敏銳的意識,從紛雜的訊息中準確切入有價值的、實時發(fā)生的事件才能保證新聞采編的時效性。
在新聞廣播中,稿件的長度是新聞采編過程中應該嚴格把控的一個方面。目前的新聞廣播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早上和晚上,一般都在半個小時左右,所以要做到控制好稿件的長度,以便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向受眾傳遞更多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減輕受眾在收聽過程中的疲勞感。在控制稿件的長度時,要注意把握新聞的主題,切忌全面展開,對于新聞采編中符合主題、重要的內容要“得”,對于與主題關聯(lián)性較差的內容要“舍”。
有價值的、好的新聞反映的應該是百姓切實關心的問題,廣播新聞在采編中要有側重地關注民生,反映百姓所需,這樣才能保證新聞采編聯(lián)系實際。傳統(tǒng)的新聞廣播雖然有一些不足,但是有自己的固定的受眾,廣播新聞采編應該在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的基礎上,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這樣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
采編技巧在當前廣播電臺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廣播新聞的質量。在當前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網絡平臺不斷興起的背景下,廣播新聞要尋求自身的發(fā)展更應當重視采編技巧,從主題選擇、內容取舍、時效把握等多個方面提升采編質量,從而吸引受眾并促進廣播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