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亮
(四川日報社,四川 成都 610021)
準確來說,“知識分子”是個舶來詞,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跟“知識分子”對應最相近的是“士”。在清末民初的社會大變革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士階層逐漸轉變?yōu)楝F(xiàn)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F(xiàn)代知識分子是一個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社會群體,他們既掌握較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又能超越個人專業(yè)領域,參與自身之外的社會事務,發(fā)揮引領社會的領導性作用。[1]按照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關系與影響來區(qū)別,知識分子群體可以分為公共知識分子和專業(yè)知識分子,一般情況下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思潮的影響最大。[2]本文以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公共知識分子消息源為考察對象,試圖通過對媒介框架的分析來探討公共知識分子污名化的成因及影響。
馬克斯·韋伯認為知識分子是那些掌握了一定的文化成果并領導某一文化共同體的群體,福柯則將其劃分為“專家性”與“普遍性”兩類,公共知識分子大致可劃歸為“普遍性”一類。筆者認為,公共知識分子一般是指那些關注公共事物,且經常對公共議題闡發(fā)觀點并形成一定影響力的特殊群體。他們利用自己的學識和輿論影響力,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公共事物公開發(fā)表議論,刺激政府和民眾關注和應對公共議題。
框架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社會建構主義的哲學范式,并有其具體的心理學和社會學起源,而說到“框架”這一概念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普及和發(fā)展,不得不提到歐文·戈夫曼。他將“框架”定義為“一種情景定義,它是根據(jù)支配事件——至少是社會事件的組織原則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主觀投入做出的”。[3]進一步說就是人們?yōu)榱死斫猬F(xiàn)實生活的世界,習慣性地把其中的一個個片斷規(guī)整成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并讓這些條理化的經驗和知識成為繼續(xù)認識世界的基礎。
把框架理論引入新聞傳播領域,就發(fā)展形成了媒介框架理論。媒介(本文主要指大眾傳播媒介)框架理論跟“把關人”理論很相似,因為同新聞把關一樣,媒介框架的設置和運作都涉及“從大量的訊息中挑選少數(shù)訊息,將之傳遞給一個或多個訊息接受者”,[4]能夠使新聞記者對錯綜復雜、常常矛盾的大量信息進行例行加工和“打包”。媒介組織及其從業(yè)人員在采集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這樣一套操作流程和規(guī)范就成為了構建媒介框架的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議題、媒介和公眾三要素之間進行關聯(lián)互動,共同建構起大眾對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和認知。
“污名”同樣是歐文·戈夫曼提出的社會學概念,是指“由于個體或群體具有某種社會不期望或不名譽的特征,這種特征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性狀,使得性狀擁有者嚴重喪失社會信譽和社會價值”[5]。
大眾傳播媒介上對于公共知識分子的污名化手法,大都是通過“貼標簽”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先讓自己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獲得看似合理的正當性,然后不加論證地向對方開火,集中火力抹黑對方。“這種手法無須論證、無須理由,整體性地將一個群體污名化,就跟文革中流行的“臭老九”一樣?!盵6]
在百度新聞里檢索“公知”二字,看到“為什么有人討厭公知”“公知們?yōu)槭裁匆c中國作對”“公知——當代中國最無恥的階層”“公知一句話坑了中國人四年”……類似關于公共知識分子的負面信息占了大多數(shù)。
不僅如此,在一些被稱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個人微博留言里,一旦這些人士發(fā)表對時局和社會的批評言論,便會面臨各種四面八方的道德批判、調侃謾罵甚至是人身攻擊。如今,公共知識分子已經跟許多貶義詞匯,正一步步滑向被社會道德輿論批判的深淵。
社會上對于公共知識分子污名化的這種傾向,表面看來是一種自發(fā)的公共輿論現(xiàn)象,但其實充滿著矛盾和不公。福柯就否定“公共輿論是公正的,是自發(fā)形成的,是某種民主的監(jiān)督”,在他看來所謂的公共輿論其實仍然是媒介操縱或介入的結果。他表示:“新聞界,這一19世紀的主要發(fā)明,把觀看的政治的所有的烏托邦性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盵7]
毫無疑問,媒介框架呈現(xiàn)的和受眾框架接收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不是完全的、不真實的,但由于部分新聞媒介的主觀選擇和放大,公共知識分子群體在媒介呈現(xiàn)中的形象往往是被污化甚至是被扭曲了的。
框架為我們提供了處理——包括篩選和組織——觀察“素材”的前提和規(guī)則,猶如鏡框,劃出內外的界線。[8]美國政治傳播學者羅伯特·恩特曼認為,框架有四個棲身之所:在文化中、在傳播者中、在傳播的文本中、在受眾的頭腦中。[9]雖然每一種框架都不盡相同,但每一種框架都會為我們提供一種看待和分析事物的視角。
在本文中,筆者所指的媒介框架分析,主要從傳播者框架和文本框架這兩個框架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問題。當然,分析公共知識分子污名化現(xiàn)象,不能忽略結合社會、文化、受眾和公共知識分子本身等多方面。
準確來說,大眾媒介的傳播者包括媒介從業(yè)人員和媒介組織。媒介從業(yè)人員(新聞記者)個人對于公共知識分子的認知和解讀,對于其選擇新聞信息來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新聞事件具有復雜性,再加之新聞信息特性的制約,媒介從業(yè)人員不可能事無巨細地介紹事件的所有屬性,只能挑選若干主要屬性來吸引受眾的眼球。
以“柴靜赴美生子”一事為例,這本來是個人私事,但柴靜“公知女神”的身份,使其一下子站到了輿論漩渦中,各種新聞報道撲面而來,有網(wǎng)友對事件持正向態(tài)度,也有網(wǎng)友直接質疑其愛國心,而媒介從業(yè)人員主要的處理方法就是把柴靜“公知女神”的身份同其赴美生子事件進行關聯(lián)。在這個過程中,媒介從業(yè)人員選取報道事件的角度和方式就體現(xiàn)了傳播者框架在新聞生產中所起的作用。
除了媒介從業(yè)人員外,媒介組織同樣是重要的傳播者角色,它對媒介從業(yè)人員加工的信息再一次進行選取和調試,成為傳播的又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新聞信息會牽涉到各種利益,媒介組織的框架往往體現(xiàn)出一種“權力的印記”,記錄下參與競爭以控制文本的各種行動者或利益方的身份。
在中國,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公共知識分子的“天然屬性”就是熱衷于對時局發(fā)表質疑或批評聲音,這樣就很容易站到政府的對立面,因此媒體所呈現(xiàn)的公共知識分子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比較多的負面新聞,這是傳播者框架在媒介組織傳播中的最直觀體現(xiàn)。
如何判斷公共知識分子受到了污名化的威脅,不僅僅體現(xiàn)在大眾傳播媒介上有許多關于他們的負面信息,更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廣大的受眾是否接受并承認這些信息。受眾與信息傳播者的溝通渠道最直接的就是通過傳播者提供的文本對其中負載的信息進行解讀,進而選擇接受或排斥,因此文本框架是受眾認知過程的基礎。
復旦大學黃旦教授認為“媒介通過文本式話語來反映現(xiàn)實、建構意義并規(guī)范人們的認識”。[10]雖然文本不一定能夠規(guī)定受眾的觀點,但是文本可以“強烈影響新聞讀者或觀眾理解新聞事件和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方式”,[11]即提供一種關于事件認知模式的大致框架,并通過文本證明或佐證這種框架的正確性,進而決定受眾只能得出如此這般的結論。媒介通過敘述新聞的觀察點或觀點建構出新聞報道的文本框架。在一些新聞報道和專題中,選取的公共知識分子事件多為負面新聞,加之文中形容公共知識分子的負面詞匯出現(xiàn)的頻次較多。長此以往,媒介就會向社會勾勒和呈現(xiàn)一種公共知識分子的普遍負面形象。
在這個過程中,傳播者其實對文本框架進行了系列編碼,“這些框架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制度化環(huán)節(jié)。而且,在形成受眾的解碼活動中還可以發(fā)揮某種關鍵作用”。[12]受眾閱讀這些新聞內容,并對傳播者建構的文本框架進行解讀,很容易按照傳播者設定的框架進行思考,這就是文本框架對于受眾解讀公共知識分子形象施加的隱性影響。
傳播者在涉及公共知識分子事件的報道文本中過多地呈現(xiàn)負面信息,并把這種信息進行巧妙處理使之合理化,即可以達到影響受眾認知公共知識分子形象的目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受眾在解讀任何新聞內容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文本框架之外的其他框架的影響和制約。
當代公共知識分子污名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大時代變革下社會出現(xiàn)的信任危機和秩序失范。當然,社會上出現(xiàn)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即使媒介參與其中的程度很深,也絕不可以把全部責任都歸結于媒介。因為當代社會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動態(tài)體系,并非一方的力量就可以決定其呈現(xiàn)方式或未來走向。
當然,媒介框架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找出當代各種社會現(xiàn)象發(fā)生的部分原因,理清大眾傳播媒介在該現(xiàn)象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并通過對媒介自身問題的理性批判和自我否定找到對應的媒介解決之道。
此外,公共知識分子的污名化現(xiàn)象也從另一個側面對新聞媒介及其從業(yè)人員提出了要求:要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件,爭取打破自身原有不合理的媒介框架思維,盡量做到生產、傳播新聞信息的獨立和客觀,從而使得新聞媒介傳播的信息能夠成為社會的助推器和晴雨表而不是障礙和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