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毅卿
(仰恩大學,福建 泉州 362014)
人類豐富的文化賦予了語言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的使用離不開人,而人又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周志培,2003)。數(shù)字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在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特別神圣的意義,同時數(shù)字還被賦予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語言學界傳統(tǒng)上一向認為漢語是世界眾多語言中數(shù)字文化最為發(fā)達的文字,而鮮有人提出英語在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以致許多學人默認英語的數(shù)字文化很不發(fā)達(蔡忠元,2009)。實際上這種理解是對西方文化不了解的體現(xiàn)。數(shù)字在人類具有其他文字不可比擬的通用性,全人類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在使用數(shù)字。但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英漢雙方在相同的數(shù)字上賦予了不一致的文化內(nèi)涵(蘭玲,2015)。本文從中西方對數(shù)字的不同傳統(tǒng)觀念來探討英漢兩種語言中數(shù)字蘊涵的不同意義和文化差異。下面就以我們?nèi)粘I钪谐R姷膸讉€數(shù)字為例進行分析。
漢語中“三”的習語很多。說人職業(yè)的有“三教九流”“三句話不離老本行”;勸人虛心學習的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表為人處事的有“三思而后行”;表達對一個人的思念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行禮有“三叩九拜”。除了這些還有表示其他意義的習語,如“三頭六臂”“垂涎三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三令五申”等。中國人喜歡用“三”來表達事物是有其根源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三,天地人之道也”的說法,認為整個宇宙是由“天”“地”和頭頂天腳立地的“人”組成的。一個“三”就能概括全部,“三”因此也有表示完全、完美之意;道家宣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跟這個不謀而合。所以我們常用“事不過三”來表示同樣的事不宜連做三次,有“一而再,再而三”,往下就不吉利了。在中國民間還有當伴娘不能過三次的說法;在閩南地區(qū)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就是新郎與新娘的歲數(shù)差不能是“三”的倍數(shù)。因為十二是“一打”,“六”則是“半打”,在閩南語中“半打”諧音“夭壽”,有罵人短命之意。而北方城市則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跟南方城市的意境差別巨大。關于“三”還有許多歷史典故,如劉備的“三顧茅廬”后來被人引申為“禮賢下士”之意。漢語中還有很多關于“三”的用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的用法同樣在英語中也有很多,“three”在英語中也有完美之意?;浇讨姓J為上帝是圣父、圣子、圣靈的三位一體,上帝又創(chuàng)造了萬物。西方人認為‘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號一定是幸運的)。因為耶穌死后的第三天就是復活節(jié),復活節(jié)代表重生和希望。所以西方人在碰到困境的時候,習慣再等上三天來期待有所轉(zhuǎn)機。連莎翁也在他的劇本里說,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為標準)。英語中的three也有延伸含義,如three-ring circus表示亂七八糟的場面;three sheets in the wind則表示人醉后的醉態(tài)。
在中國“四”是最不吉利的一個數(shù)字,因為“四”與“死”諧音,所以人們在選擇門牌號、電話號碼、車牌號等時都會有意無意地避開帶“4”的號碼?!?”有時還跟其他數(shù)字連用表示其他意思,如“14”(要死)、“514”(我要死)、“8384”(不三不四)等。不過“4”有時也能用來傳遞表示美好心愿的信息,如“1314”(一生一世)、“201314”(愛你一生一世),這里的“4”就是“世”的諧音。所以很多年輕人喜歡用這些數(shù)字文字傳遞信息,既免于直抒胸臆的尷尬,又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樂趣。英語中的“four”雖然沒有這么多忌諱,但在美國英語中“fourletter words”卻表示“粗俗下流的話”,因為英語中的“fuck”“shit”都是四個字母。
與漢語的“四”的文化相比,英語民族對“thirteen”的感情類似于中國人對“四”的感情。這與他們的宗教文化有關,傳說耶穌受難前與弟子們共進了一次晚餐,參加晚餐的第十三個人是耶穌的弟子猶大,就是猶大出賣了耶穌;而且參加晚宴的人一共是十三人;晚餐的日期恰好又逢十三?!?3”給耶穌帶來了不幸和苦難,使耶穌受盡了折磨。后來人們就把“13”當成了不幸的象征。西方人對“13”的畏懼有時讓人瞠目,比如飛機、火車、輪船等都沒有13排、13座;高樓大廈跳過13層的編號、電梯號碼從12直接跳到14,中間隱去了13;重大事件也絕不在13號這天去做;跟人共餐更不會13個人同席??梢娢鞣饺藢Α?3”的排斥不亞于中國人對“4”的排斥。
“六”在中國文化中是最吉祥的一個數(shù)字,表事事順利的有“六六大順”,所以中國人喜歡帶六的數(shù)字,認為“六“會給他們帶來好運、事事都會順利、萬事都會如意。帶”六”的成語有五顏六色、六神無主、六根清凈、六親無靠等。這些表達方式都跟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如五顏六色中的“五顏”是指金、銀、銅、鐵、錫;“六色”是紅、黃、藍、橙、綠、紫。這就有別于西方的紅橙黃綠藍靛紫。
與漢語相比,英語中的“six”并不受人們歡迎,從很多習語的用法可以看出來。如:at sixes and sevens(七零八落)、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兩)、six penny(不值錢)等。
漢語中“七“的用法不多,能說出來的只有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拼八湊等,這里的“七”都有“多”的意思。但“七”的文化卻很豐富,比如人有眼、耳、鼻、口七竅用來視、聽、息、食;民間還有祭拜死者用七道菜的說法;再如古代被判砍頭的犯人,最后一頓飯一共有七道菜。因為有了這些說法,所以“七”在漢語中也被人忌諱,如送禮不送七件、吃飯不擺七樣等。
西方中的“seven”卻很受人歡迎,因為英語中“seven”與“heaven”無論是拼音還是讀音都很接近,所以西方人喜歡用習語“be in seventh heaven”來表示非常幸福、快樂?。ò姿?,2013)此外西方人還喜歡把生活中的東西湊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財富)等。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l(fā)ucky seven”(幸運之七)的說法。
還有其他幾個小于“十”的數(shù)字因為沒有什么特殊的意思,本文就不加以細說了。下面重點再介紹下英漢數(shù)詞的虛指和夸張用法。
數(shù)詞除了表示具體的數(shù)量以外,還有表虛指的用法。數(shù)詞詞組的虛指義(下文簡稱虛指義)是指該數(shù)詞詞組中的數(shù)字并不表示它本身的具體數(shù)目的實指意義(即數(shù)詞本義),而是一種脫離數(shù)字實指的引申義(伍先祿、李延林,2003)。例如,你叫人吃瓜子時對那人說:“吃兩顆瓜子吧?!边@里的兩顆并不是實指的,那人有可能吃了一把瓜子,這時不能因為他吃了一把而不是具體的兩顆瓜子而埋怨人家。在漢語中數(shù)詞的虛指用法經(jīng)常還帶有夸張,這在許多漢語成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如百里挑一、千鈞一發(fā)、千軍萬馬、千瘡百孔、千叮萬囑、千奇百怪、萬水千山、萬紫嫣紅、萬眾一心等。以“千叮萬囑”為例分析,“千叮萬囑”是再三再四地叮囑,指對囑咐的事非常重視,一般用于長輩叮囑晚輩,它并不是指真的對一件事情囑咐了一千遍一萬遍,這里是虛指加夸張的用法。再如“百里挑一”是指非常出眾、非常優(yōu)秀的意思,并不一定真的是指百個里頭才能挑出一個來。漢語中數(shù)詞的這種虛指和夸張的用法,有時也更能體現(xiàn)說話人的感情色彩。
漢英的數(shù)詞有虛指和夸張用法,同樣英語的數(shù)詞也有。英語中常用數(shù)詞來表達夸張的修辭手法。如one in a thousand,同樣是百里挑一的意思,英語中的數(shù)詞用“thousand”來表示,夸張之意更甚于漢語。如在表示對某人的感謝時,英語中常用“a thousand thanks”(千分感謝)或“thank you a thousand times”,一個“thousand”,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數(shù)字是概念和符號的結(jié)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計算。但是在語言和文學作品中,大部分的數(shù)字都不用來表達真實含義(楊蕾,2018)。一些文學作品中還會用數(shù)詞來增強語境,賦予文字更強的表現(xiàn)力。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有這樣一段話:“You see me, Lord Bassanio,where I stand, such as I am: though for myself alone,I would not be ambitious in my wish, to wish myself much better;yet for you; I would be trebled twenty times myself;a thousand times more fair,ten thousand times more rich;”(……我希望我能夠六十倍勝過我的本身,再加上一千倍的美麗,一萬倍的富有)。數(shù)詞的層層遞進,夸張之意也隨之層層遞進,但是卻把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真實地反映出來,比單純的文字表達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語言是文化傳遞的載體,而數(shù)字又是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傳遞數(shù)據(jù)信息,在東西方文化中,數(shù)字還承載著許多文化信息,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隨著語言和文化的發(fā)展,人們不斷地豐富其內(nèi)涵、增添其色彩(明安云,2002)。漢語中有諸多由數(shù)詞組成的成語,比如一窮二白、一勞永逸、三從四德、五顏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但在英語中卻是少之又少,能拿出來的只有“at sixes and sevens”和“in ones and twos”兩條??梢姖h語的數(shù)詞構詞能力比英語強。研究英漢中的數(shù)字的內(nèi)涵和差異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而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