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冬冬
摘要:konnen是德語中最重要、使用最頻繁的情態(tài)動詞之一。掌握情態(tài)動詞包括掌握其變位形式和語義表達。情態(tài)動詞的語義體現為它們所能表達的情態(tài),一般區(qū)分客觀情態(tài)和主觀情態(tài)。本文基于中國德語學習者語料、外國德語學習者語料和德語母語者語料庫,對比考察了他們對該詞的使用情況,以期發(fā)現中國德語學習者的特點。
關鍵詞:情態(tài)動詞;學習者語言;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7-0189-02
一、引言
情態(tài)動詞的學習在德語教學中一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法內容。德語學習者主要通過教材、閱讀材料或者外教接觸德語。由于學習者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本身的文化思維影響,學習者語言和目的語之間必然存在很大的區(qū)別。那么就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情況而言,德語學習者和德語母語者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區(qū)別呢?造成這些區(qū)別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語料庫研究實際應用中的語言,能較客觀地反映語言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情況。本論文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對德語中最重要和使用頻率較高的情態(tài)動詞之一“konnen”進行研究,以期發(fā)現中國德語學習者與外國德語學習者及德語母語者在konnen的使用上存在什么區(qū)別。
二、語料選擇
本論文的研究語料來源于兩個學習者語料庫。第一個語料庫是中國德語專業(yè)大學生撰寫的作文,選取自“中國德語專業(yè)大學生中介語語料庫”,這是中國第一個針對德語學習者語言建設的語料庫,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主持建設。這個語料庫包括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收錄的是學生在學期考試中的作文,第二部分是中國德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的作文部分??紤]到篇章類別的一致性,本論文選取了第一部分語料。第二個語料庫是德國柏林錯誤標注學習者語料庫(德語全稱為Das fehlerannotierte Lernerkorpus,簡稱為Falko)。它也有兩個組成部分。一部分收錄的是以德語為外語的學習者語料,其中大部分學習者都來自歐洲,另一部分是母語語料,即德語母語者撰寫的作文。我們選擇兩個語料庫中都包含的論證型篇章。這樣可以提取得到三組語料:以德語作為外語的中國學習者語料(記為CL),約包括25885詞次;以德語作為外語的外國學習者語料(記為FL),約包括65387詞次;德語母語者語料(記為FM),約包括33806詞次。
三、理論基礎和研究問題
Konnen是德語中最重要、使用最頻繁的情態(tài)動詞之一。要正確地掌握情態(tài)動詞,首先必須掌握情態(tài)動詞的變位形式,其次便是要掌握情態(tài)動詞所能表達的語義。變位形式比較容易掌握,學生只需要記住就可以了。相比較而言,語義就要復雜一些了。情態(tài)動詞的語義體現為它們所能表達的情態(tài)。傳統(tǒng)的語法對情態(tài)動詞所能表達的情態(tài)作了區(qū)分,情態(tài)動詞能夠表達客觀情態(tài)和主觀情態(tài),也稱為客觀用法和主觀用法??陀^情態(tài)是指句子主語和不定式動詞表達的動作之間的關系。而主觀情態(tài)表達的是說話者對句子所陳述的命題的態(tài)度,通常是對該命題真實性的猜測。konnen的客觀用法能夠表達三種意義,即可能性,能力和允許。首先,konnen表達一種由客觀條件決定的可能性。如...,dass die Frauen selbst in der Sprache keine Gleichberechtigung finden konnen.(女性即便在語言中也找不到平等。例句均出自本文所選的三組語料。)第二,konnen表達一種由主語自身決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主語自身的能力,可以是生理、精神或心理上的能力,如Alle Studenten konnen sich das Ticket leisten.(所有的學生都能負擔得起車票。)第三,表示允許,在這個義項中,konnen與德語中另外一個情態(tài)動詞dürfen的意義相近,經常在口語中使用,來表達某人在另外一個人或機關的允許下可以做某事,如...,noch konnten sie (Frauen) sich an dem politischen Leben des monnlichen Bürgertums beteiligen.(她們也不能參與男性公民的政治生活。)
Konnen的主觀用法就是表達猜測了,例如Das kann innerhalb weniger Wochen passieren.(這有可能在幾周之內發(fā)生。)
我們選取的三組語料的生產者分別是中國德語學習者、外國(大部分為歐洲國家)德語學習者和德語母語者。于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學習者和母語之間,即便是不同的學習者群體之間,在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方面會存在差異。從這個假設出發(fā),本論文嘗試回答的問題是:中國德語學習者、外國德語學習者和德語母語者在使用情態(tài)動詞konnen表達語義方面有什么差別?如果存在差別,這些差別是否存在顯著性?
四、研究方法
第一步,提取含有情態(tài)動詞konnen的句子。對于外國學習者和德語母語者語料而言,這一步比較容易操作,只需要在Falko的檢索網頁https://korpling.german.hu-berlin.de/cqpwi/login.php中,輸入檢索問題“[lemma=”konnen“]”(表示以konnen為動詞原形的詞)就可以得到所有含有konnen的句子,然后將檢索結果存為純文本形式,進行一些刪除空行和多余字符的處理,使文本變得干凈整潔,便于后面的標注。
對于中國學習者語料而言,由于中國德語專業(yè)大學生中介語語料庫沒有經過詞目處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單詞的原形形式進行搜索。但是該庫進行了詞性標注處理,可以在詞性標注的版本中,使用檢索軟件AntConc通過檢索問題“\w+_VM\w+”可以使軟件顯示出所有含有情態(tài)動詞的句子,然后用“sort”功能對檢索行進行排序,便可以使包含konnen一詞的句子排列在一起,這樣便可以將這些句子單獨粘貼到一個純文本文件中,然后再使用文本編輯軟件對文本進行一些調整,使得文本變得清晰易讀。
第二步,對文本中的句子進行語義判斷,進行手工標注。首先我們給konnen一詞所能表達的語義設置一套編碼,便于進行手工標注,針對客觀用法中的可能性標記為KMOM,能力標記為KMOF,允許標記為KMOE,主觀用法標記為KMS。我們要人工閱讀每個文檔中的所有句子,根據語境判斷konnen所表達的語義義項,并且根據上面的編碼進行賦碼,這樣我們得到的文件如下面所示:...,dass die Frauen selbst in der Sprache keine Gleichberechtigung finden konnen
第三步,檢索并進行檢測。我們還是使用AntConc對標注過的文本進行檢索,同時使用數據處理軟件R[1]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顯著性檢測。首先我們看一下konnen一詞的總體使用情況。FM的語料規(guī)模為33 806詞次,konnen出現285次;FL包括65387詞次,konnen出現621次;CL包含25885詞次,konnen出現548次。如果以25000為基數做標準化處理,三個語料庫中konnen出現頻率依次為210、237/529。可以看到,中國學習者和外國學習者使用konnen一詞的頻率均要比母語者使用konnen的頻率高,但是這種差別有沒有顯著性呢?我們使用數據處理軟件R來對數據進行檢測,得出的結果如下:FM-FL:p=0.1012;FM-CL:p<2.2e-16;FL-CL:p<2.2e-16。按照慣例,使用R進行數據檢測時的參照值為0.05。這樣,上面的數據表示的意義為,外語學習者和母語者在konnen一次的使用頻率方面無明顯差異;中國學習者使用konnen的情況與德語母語者和外國學習者比較起來都是顯著的,即中國學習者對konnen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那么具體到每一種語義義項,三組語料的情況又如何呢?
下面具體來看一下三組語料對每一種語義義項的使用情況。首先,我們來看客觀用法中的可能性義項,按照上面的步驟,我們分別先檢索出三組語料中的相應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可以直觀地看到三組數據之間的差別,最后進行數據之間的顯著性檢測,判斷差別是否具有顯著性。針對可能性義項,我們得到的數據是FM中konnen總體出現頻次為285次,其中可能性義項有169次,FL的621次konnen中有433個表達了可能性,CL的548個konnen里427個表示可能性。數據顯著性差異的檢測結果為:FM-FL:p=0.002604;FM-CL:p=2.541e-08;FL-CL:p=0.001911。
根據這組數據,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針對客觀用法中的可能性義項,兩組學習者與德語母語者比較起來都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差異顯著,中國學習者的過度使用情況更為嚴重。
第二,針對客觀用法中的能力義項,得到的數據是FM中47個konnen表達了能力義項,FL中93個konnen是能力義項,CL中80個konnen屬于能力義項。數據檢測的結果為:FM-FL:p=0.6263;FM-CL:p=0.5357;FL-CL:p=0.9213。這組數據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第三,針對客觀用法中的允許義項,FM中19個konnen表達了允許義項,FL中27個表達了允許義項,CL中20個konnen是允許義項。數據檢測的結果為:FM-FL:p=0.1891;FM-CL:p=0.07463;FL-CL:p=0.6475。同能力義項一樣,數據檢測結果也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
第四,針對主觀用法,也就是猜測義項,FM中49個konnen表達了猜測,FL中65個表達了猜測的意思,CL中18個konnen表達了猜測的意思。數據檢測的結果為:FM-FL:p=0.006399;FM-CL:p=6.497e-12;FL-CL:p=3.203e-06。數據顯示的結論是,兩組學習者與母語者比較起來在使用konnen一詞表達主觀猜測時都有使用不足的現象,而中國學習者使用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
最后,在標注過程中筆者發(fā)現,中國學生使用情態(tài)動詞的虛擬形式的情況特別少,而德語母語者使用虛擬形式的情況相對很多,所以,筆者也特別對虛擬形式作了標記,最終統(tǒng)計得出,FM中46個konnen用了虛擬式形式,FL中78個konnen是虛擬式形式,CL中只有兩個konnen的虛擬式形式。數據檢測的結果為:FM-FL:p=0.1765;FM-CL:p<2.2e-16;FL-CL:p=4.475e-16。這表明,中國學生在使用konnen的虛擬形式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而外國學習者和德語母語者在該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五、結語
本論文得出的結論如下:中國德語學習者對konnen一詞存在過度使用現象。在客觀用法的可能性義項中,中國學習者和外國學習者均存在過度使用現象,中國學習者更為嚴重。中國學習者和外國學習者在konnen的主觀用法方面都存在使用不足現象,中國學習者使用不足的現象更為明顯。在使用konnen的虛擬形式方面,中國學習者較之德語母語者和外國學習者都存在顯著的使用不足,而外國學習者和德語母語者之間在該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當然,本論文只是將研究的數據結果呈現出來,更為重要的是要對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進行探討。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漢語和德語的差別確實對中國學習者學習德語有很大的影響。在konnen的使用方面外國學習者與德語母語者的差別要比中國學習者與德語母語者的差別小,原因可能在于這些學習者的母語都是歐洲國家語言,它們與德語的差異不像漢語與德語的差異那樣大,例如漢語是孤立語,虛擬式不體現在詞形變化上,這一點可能影響了中國學習者對虛擬式形式的掌握和運用情況,而歐洲語言多為屈折語,可能外國學習者更容易接受詞形的變化。
本研究也還有待繼續(xù)深入,例如中國學習者語料的生產者學習德語的時間還不長,處于基礎學習階段,所以可能致使與母語語料的差異較大,針對這一點不足,可以等中國德語專業(yè)大學生中介語語料庫也收錄進高年級學習階段的語料時再做一次研究,觀察隨著德語學習時間的增長,學習者對konnen的使用情況有無改變。
參考文獻:
[1]Gerhard Helbig/Joachim Buscha,Deutsche Grammatik:ein Handbuch für den Ausl?覿nderunterricht.[M] Berlin/München:Langenscheidt,2001.117-121.
[2]Gries,Stefan Th.Statistik für Sprachwissenschaftler.[M] Gottingen:Vandenhoeck & Ruprecht,2008.6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