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觀察組"/>
摘 要:目的:探討在孤獨癥學生的康復護理中實施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的應用價值。方法:對我校特定時段內(nèi)的18例孤獨癥學生展開研究,根據(jù)護理措施的差異將其分為2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為對照組,實施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護理的為觀察組,對比護理前后兩組學生心理發(fā)育情況。結果:護理后除肢體能力較護理前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學生溝通能力(36.45±11.25)分,行為模式(39.56±9.8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孤獨癥學生的康復護理中實施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兒童孤獨癥;護理價值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屬于一種終生性、固定性的發(fā)育障礙性疾病,基本特征為兒童自幼開始出現(xiàn)的社會交往障礙等,目前相關領域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無明確定論,亦無有效根治治療方法,只能通過相關康復護理措施來減輕和改善學生癥狀。有報道指出: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PECS)是現(xiàn)階段國際公認的治療孤獨癥學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明顯改善學生相關臨床癥狀從而整體提高心理發(fā)育情況。本文旨在研究在孤獨癥學生的康復護理中實施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的應用價值,所以特選取特定時段內(nèi)的18例學生展開研究,現(xiàn)做報道:
一、 基線資料與方法
(一) 一般資料
對我校2016年7月-2018年3月內(nèi)的18例孤獨癥學生展開研究,根據(jù)護理措施的差異將其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5:4,年齡6-18歲,
平均(15.26±2.11)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6:3,年齡7-18歲,平均(15.26±1.25)歲;對比分析18例學生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統(tǒng)計學研究。
(二)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護理:對學生日常生活活動開展相關鍛煉,主要包括更衣、攝食、清潔護理等。
觀察組: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1)第一階段:教師提前充分了解學生興趣喜好后準備相應物品,例如洋娃娃、玩具車等,亦可以準備食物和相應的圖片,例如橙子等,在學生家屬的協(xié)助下指導學生拿起圖片,該過程無須過多語言,只需反復鍛煉即可;直至鍛煉到學生可以主動將圖片交給教師為止。(2)第二階段:提前將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圖片粘貼在我校自制的溝通手冊中,如若學生想要拿到自己感興趣的圖片,必須從我校自制的溝通手冊中拿出圖片,如此反復訓練,便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待學生拿到自己感興趣的圖片后教師可以兌換相應的物品給學生,如此一來便可建立和諧的康復關系。(3)第三階段:根據(jù)學生康復情況可以將圖片逐漸增加至兩張,一張交于學生,另一張放入本校自制的溝通手冊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手里的圖片在手冊中找到相應的圖片交給教師,方可換得強化物。而后根據(jù)學生實際恢復情況依次增加圖片數(shù)量。
(三)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學生心理發(fā)育情況;采用國際認證心理教育(PEP-3)量表進行,該量表共包括10個大項目(語言理解、情感表達、語言表達、模仿能力、大/小肌肉功能、行為特征(語言/非語言)、社交互動、認知能力),172個小項目,其中分數(shù)合成主要包括溝通能力、肢體功能、行為模式3方面;溝通能力(認知、語言表達、語言理解);肢體功能(模仿能力、大/小肌肉功能);行為模式(情感表達、社交互動、行為特征);上述所有項目分值為0~2分,其中2分表示完全通過,1分表示部分通過,0分則為不通過。
(四) 統(tǒng)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中所產(chǎn)生的全部數(shù)據(jù)一律納入SPSS23.0軟件做計算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的比值分別用x2、t檢驗,若對比比值P<0.05,則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成立。
二、 結果
(一)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學生心理發(fā)育情況
經(jīng)對比,兩組學生護理前肢體功能、溝通能力、行為模式評分之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經(jīng)護理后除肢體能力較護理前相比無明顯差異外(P>0.05),
其余行為模式和溝通能力評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三、 討論
孤獨癥屬于日常生活常見疾病,同時學生還會伴有多種功能障礙。據(jù)最新研究顯示:近80%的孤獨癥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孤獨癥學生最主要的臨床癥狀則包括語言理解能力缺陷及語言運用能力缺陷;因此在孤獨癥學生實際康復護理中需要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激發(fā)其自身溝通欲望,從而整體提高學生自身社會適應能力,使其盡早回歸家庭。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護理模式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護理措施,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對學生實施階段性護理,指導和幫助其學會運用圖片表達自我想法,從而達到溝通目的。通過三個階段的鍛煉,誘導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溝通自發(fā)性和適應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回歸正常交友圈及其家庭。
綜上所述,在孤獨癥學生康復護理中實施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應用價值較高,可明顯提高學生心理發(fā)育情況,從而使其盡早回歸正常生活,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孔祥穎,宋福祥,歷虹,等.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在兒童孤獨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1):1086-1088.
[2]劉向麗.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在兒童孤獨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32):3634-3636.
[3]周子琦,程茜.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社交及語言功能康復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9):1075-1079.
作者簡介:
蔣艷玲,教師,吉林省延吉市,延邊第一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