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
江西省鉛山縣三中一個初二學生上課進教室時未按規(guī)定喊報告,任課老師讓該生到教室后面罰站。該生不僅沒有聽從,還辱罵老師。之后,兩人發(fā)生口角并有了肢體沖突。一個常見的校園故事,卻因對該教師的處理決定而變得不同尋常。
對此事,縣教體局發(fā)出通報,決定:“對××教師在全縣教體系統(tǒng)予以通報批評,寫出書面檢查,扣除其全年獎勵性績效工資……”該校校長也被誡勉談話,寫檢查并扣除季度獎勵。也就是說,相關負責部門認為,事件的主要甚至全部責任是老師,而無關學生。
這件事,頓時引發(fā)了教師到底該怎樣管教學生的討論,很多教師感慨如今自己成了弱勢群體!在緊張的教學之余,怎么管理“頑劣”學生成了困擾他們的難題。有人認為,沒有不是的學生,只有不是的老師;也有人認為,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而專家指出,如今師生關系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教師管學生,還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腳步。
老師篇:誰還敢批評學生(郭智強,某重點中學老師)
不知道別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以后誰還愿意當老師?誰還敢再批評學生?
其實,這并非孤例。近年來針對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類似的處理方式已經非常普遍。其背后,實際上是扭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治理觀念。
如今,有些人生搬硬套地把一些西方國家的教育口號、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其中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對學生無條件、無原則的保護,過分強調尊重與個性,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等不切實際的口號與理念誤導下,盲目認為“沒有不對的學生”。二是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上,禁絕一切懲戒手段。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公辦學校的確禁止體罰,但并沒有禁絕懲戒,我們卻擴大為禁止一切體罰包括變相體罰,甚至把很多基本懲戒手段也包含進去。美國公立學校禁止體罰,有兩個關聯(lián)條件:一是老師的權威是有嚴格保證的,也有配套制度、法律措施和懲戒作后盾。比如,對不聽要求、頂撞老師、干擾課堂秩序的學生,老師可以要求校警出面以強制手段處理;二是打人者,無論年齡大小,都要承擔法律責任,警察進學校是家常便飯。而這些卻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在種種錯誤理念的引導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現(xiàn)在只有賞識、鼓勵,完全沒有了懲戒。同時,一些錯誤理念誤導了某些家長,他們在對孩子抱有高期望的同時,又對孩子百般呵護甚至驕縱溺愛,導致孩子缺少規(guī)矩意識與基本教養(yǎng),受不得半點委屈,動不動就頂撞老師……
現(xiàn)在的客觀現(xiàn)實是:老師打罵學生會被嚴厲懲處,而學生打罵老師不受懲戒或者付出代價較低。其結果,必然會鼓勵更多的學生無理取鬧,學校戰(zhàn)戰(zhàn)兢兢,老師放棄職責、不再管教,其實最后受傷害的還是學生。
家長篇:必須懲罰“熊孩子”(任剛,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
我兒子就讀小學三年級,最近他們班上40多名學生家長包括我在內,聯(lián)名要求校方勸退班上的一個“熊孩子”。
這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非常頑劣,毆打同學、上課亂跑、擾亂正常教學秩序……現(xiàn)在,他的這些毛病非但沒有被糾正,反而越演越烈,最終引起公憤,招來家長們的集體抗議。之所以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熊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現(xiàn)行《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這條規(guī)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很容易導致教師和學校連正常的批評都不敢了,因為搞不好會吃官司??!
大概是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問題,2009年8月,教育部向全國印發(fā)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其中第十六條規(guī)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但對教師而言,這未必是可以依據的“尚方寶劍”。首先,法律在上,規(guī)定在下;其次,何謂“適當方式”?何謂“批評教育”?尺度如何把握?這種情況下,教師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熊孩子”從進校就不斷惹是生非,歷經三年,不僅毫無悔意,而且變本加厲,學校對此不管不問,模范地遵守了《義務教育法》,沒有對此生采取“霹靂手段”,可以說是眼睜睜地看著他一步步“變壞”。
我認為,教育孩子,當循循善誘等良性辦法不起作用時,懲戒手段就值得一試。這樣做,至少可以阻止他侵犯別的孩子正當?shù)膶W習權益。
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增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如果學校、老師連批評學生都覺得困難,那么有些孩子的野性得不到有效遏制,很可能會影響校園安全。我也愿意懷抱美好愿望,用所謂“愛”的教育,淡化對方強大的破壞欲望,但是其成功率太低太低。
成人社會有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暴力機構來保證社會的安定,而未成年人卻不知道違反規(guī)矩就要受到處罰而無所畏懼,那么請問,這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縱容犯罪?
孩子篇:頑劣學生不好管(吳明麗,某中學學生)
我們班是個超大班,有80多個學生,喜歡惹是生非的有三四個,每天他們幾個都有“故事”——或者說“事故”。
有個男生,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招惹周圍同學,不是小聲罵人,就是把同學的書本從課桌上推掉;不是踢別人,就是搶別人飲料。其家長也知道他有問題,曾帶他去醫(yī)院檢查是不是患有多動癥。
一天,他沒完成作業(yè),下午放學老師留他寫作業(yè)。因為我是班干,班主任要我?guī)椭跋葱母锩妗?,但他竟然在校園里跟我“捉迷藏”,還故意干擾其他寫作業(yè)的同學。我不為所動,緊盯他不放,他勉強寫了一會兒作業(yè),然后借口上廁所溜之大吉。
我自己的功課沒做,專門抽時間幫他,沒想到他居然在我的眼皮子底下逃了!我氣得向班主任告狀。班主任啟發(fā)我,試試其他方法。一天,他問我有沒有某本名著,我提出只要他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yè),期末我就送他這本書。那段時間,班主任也有意表揚他。這倒有點作用,一兩個月里他的問題大大減少,期末考試成績也上去了??尚聦W期開學,他故伎重演。聽他媽說,我送他的那本名著,他根本沒看,還給撕破了。
我氣憤之極,又去班主任那兒告狀。班主任無奈地說,看來,這樣的人就不能給他好臉色。我點頭稱是。
果然從那以后,班主任對頑劣學生一律使用“高壓手段”。課堂變安靜了,但老師在學生面前總兇神惡煞的,并沒有讓調皮學生有何改變,反而讓他們在課間更活躍了。而且,我發(fā)現(xiàn)課堂氣氛過于緊張,對其他學生也不公平,大家個個如履薄冰,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大受影響。
但班主任已經顧不上了,他說每天一大堆事等著他呢!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文,學校半月考、月考,考完要改試卷,寫總結分析……光這些,他就得時常加班。因為要干的事情太多,他對班里搗亂分子的教育也簡單化了——只要犯錯,不管具體行為,統(tǒng)統(tǒng)罰寫作業(yè)、罰站、罰跑圈、罰掃地等。但即便這樣,那些喜歡惹是生非的學生也沒有因此變得遵守紀律、熱愛學習。
來軟的不行,來硬的也不行,班主任先“投降”了,“只要上課不搗亂,管他學個啥樣”!而我也開始討厭甚至孤立那些“壞學生”,我媽也讓我遠離他們,說:“他們已經被社會提前淘汰了。”
結果,那些壞學生更是到處沖撞,天天惹事,并且毫不在乎別人的評價。雖然他們麻煩不斷,但有時我也能看到他們的優(yōu)點,這個時候我就有點矛盾:他們真的已經完了,不再需要被教育了嗎?
專家篇:師生關系大轉折(王鐘,教育學博士)
這些年,師生關系正經歷著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折。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是單向的,老師擁有極高的權威。而這種權威并非來自知識本身,而來自職級、輩分等與身份相關的東西。如,古代科舉體系中,考官讓你上了榜,你就與考官建立了師生關系,這種關系有時還會成為門派關系。后來,雖然經歷了“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師生關系仍沒有發(fā)生質的改變。
這種關系在知識的壟斷時期或許能夠維系,但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知識來源實現(xiàn)多元化,教師在知識傳播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如今一個10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熟練地利用互聯(lián)網搜索信息了。如果說過去教師的尊嚴來自于對知識的壟斷,那么現(xiàn)在隨著知識壟斷被打破,教師必須從另外方面確立自己的尊嚴——比如所掌握的專業(yè)教學技能,這是無法被取代的。
而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也在發(fā)生轉變。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教師身份亦官亦學。如今,教師被人認可的身份是專業(yè)技術人員。也有人把接受教育視為一種特殊的服務關系,人民向政府納稅,政府向納稅人提供孩子的義務制教育服務,而教師是這種服務的執(zhí)行者。這種演變,不僅導致學生對教師不是無條件信任,包括家長在內的各類群體也不再視老師為尊。
同時,教師的自我認知也在發(fā)生變化。過去,教師是“賢者”,是公認的精英力量,而現(xiàn)在教師也認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遵從上級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已經讓他們身心疲憊,他們無力再承擔更多責任。
師生關系的轉變,意味著教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今,教師的核心技能仍然是傳播知識。不管學生有多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作為專業(yè)的知識傳播者,教師需要掌握過硬的職業(yè)技能,因材施教。這是教師要“有所為”的方面。教師的“有所不為”,體現(xiàn)在不能過度干涉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比如,前面說的師生沖突就屬于教師教育權的越界——學生未喊“報告”進入教室而被老師罰站。且不論罰站是否合理,進門喊“報告”就不合理,這不僅讓學生感到身份的矮化,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干擾正常聽課的學生。
健康的師生關系,基于雙方的理解和認同。事實證明,死守師道尊嚴,往往會讓日益松動的師生關系更加惡化。教師要有自己的專業(yè)價值,才能讓學生和家長信服,至于有些“熊孩子”挑戰(zhàn)教師尊嚴,則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校規(guī),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和制裁,而不能不問青紅皂白,把板子都打在教師身上。
編后: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禁不止。從學生間的打罵、勒索,到師生間的肢體沖突,未成年人屢屢成為暴力事件的主角。究其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偏失,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深入分析中,出現(xiàn)了一種懷疑和擔憂的聲音:未成年人是法律保護的對象,“熊孩子”違法犯罪往往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他們的惡習?如果“熊孩子”違法被《未成年人保護法》罩著,那么又該如何保護其他人的合法權益呢?
其實,當我們談論《未成年人保護法》時,往往只是狹隘地將立法主旨限縮在“保護”上,而忽略了對孩子進行合格的公民責任教育乃是保護的重要內涵。
本刊認為,培養(yǎng)有責任的合格公民,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倘若孩子從小就能在家庭和學校受到公民責任教育,懂得做一個有責任的人,那么校園暴力事件將大大減少。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我們都愛孩子,但什么才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我們有必要了解。對孩子真正的保護不是溺愛,更非縱容,而是包含了公民責任教育和不良行為矯治在內的完整概念。國家立法保護未成年人,不僅是因為孩子身心柔弱,容易受到非法傷害,更是想促使孩子健康成長,最終使其成為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國家公民。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