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馬帥,楊淑莉
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tumor,PEComa)又稱肌黑色素腫瘤(myolomelanocytic tumor),是一種臨床少見的間葉性腫瘤[1],由血管周上皮樣細胞(PEC)組成并表達其免疫表型。早在1992年Bonetti等[2]就首次提出了PEC的概念,1996年Zamboni等[3]命名了這類腫瘤。隨著臨床資料的不斷積累,人們對于PEComa的研究不斷深入,臨床醫(yī)生對PEComa有了更新的認識。本文旨在對PEComa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對其定義、免疫表型、臨床與病理特點、診斷與鑒別診斷以及治療與預后進行系統(tǒng)總結。
目前PEComa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確,最新研究認為部分PEComa與結節(jié)性硬化癥(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基因突變有關[4],臨床上與 TSC 相關的PEComas患者非常少見[5]。Choi等[6]報道了1例惡性上皮性女性生殖道腫瘤合并子宮PEComa的患者,目前兩者間的關聯(lián)性有待進一步研究。201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PEComa定義為免疫表型和病理組織學上以PEC為特征的間葉性腫瘤,包括淋巴管平滑肌瘤?。↙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肺的透明細胞“糖”瘤(clear cell"sugar"tumor of the lung,CCTL)、網韌帶或鐮狀韌帶的透明細胞肌黑色素細胞腫瘤、肝和腎上皮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及非特異性 PEComa(PEComas-not otherwise specified,PEComa-NOS)[7],如累及子宮、外陰、直腸、大腿、胰腺、腹壁漿膜和心臟等特殊部位的腫瘤,子宮是PEComa-NOS的好發(fā)部位。
2.1 臨床特點 PEComa-NOS臨床少見,子宮是最常發(fā)生部位,多見于宮體,少數(shù)報道發(fā)生在宮頸,惡性者相對罕見[8]。子宮PEComa發(fā)病年齡跨度大,19~75歲均可發(fā)生,多見于中年女性,中位年齡為49歲[9],最年輕的子宮PEComa患者僅有9歲。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為下腹包塊、腹痛和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有些患者無任何癥狀,臨床極易誤診為其他子宮腫瘤[10]。有些患者腫塊破裂出血,可引起腹腔積血。腫瘤可發(fā)生于漿膜下、肌壁間及黏膜下,以肌壁間多見,黏膜下少見[11]。多為孤立結節(jié),大小約5~8 cm,少數(shù)可為多發(fā)結節(jié),最大者直徑可達30 cm[9]。
2.2 病理特點 肉眼觀腫瘤表面呈灰白、灰黃、棕褐色,可伴壞死、出血、囊性變;邊界清晰,無包膜,質軟。顯微鏡下可見血管豐富,管壁薄,腫瘤細胞圍繞血管周圍,呈片狀、巢狀分布。腫瘤細胞表現(xiàn)出多形性,如多邊形、卵圓形、圓形及梭形,細胞邊界清楚,細胞質豐富、細膩,顆粒狀,呈嗜酸性,胞核卵圓形或圓形,核仁可見,核分裂象不一,4~5個/50個高倍視野(HPF)[12]。少數(shù)腫瘤細胞表現(xiàn)出侵襲性生長,類似于子宮內膜間質肉瘤,但同時也存在個別合并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情況,王玥元等[13]曾報道1例子宮PEComa合并低級別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個別腫瘤較大者可發(fā)生囊性變及壞死,武力等[14]曾對1例肌壁間子宮PEComa伴發(fā)囊性變的病例進行報道。腫瘤間質及血管壁可發(fā)生玻璃樣變性。
子宮PEComa的免疫表型通常表達黑色素瘤特異性抗體45(HMB45)、黑色素細胞分化標志物A(MelanA)和小眼癥轉錄因子(MiTF),其中 HMB45最敏感。Acosta等[15]指出HMB45對診斷PEComa具有重要意義;子宮PEComa也同時表達肌源性標志物如肌動蛋白(actin)、平滑肌肌動蛋白(SMA)、肌間線蛋白(Desmin)和調寧蛋白(calponin),約80%的病例可出現(xiàn)雙重表達[16]。其他免疫標記物還包括:神經組織標志(S-100)、內皮細胞標記(CD100)、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等。近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PEComa與轉錄因子 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基因間有一定關系。Agaram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9例PEComa患者伴有TFE3基因易位融合。已有報道稱PEComa大部分細胞的TEF3陽性表達率高于HMB及SMA,且伴有TFE3擴增的子宮PEComa侵襲性強,預后差[18]。目前還需從臨床與病理表現(xiàn)、免疫組織化學與分子特征等多方面探討PEComa與TFE3基因間的關系[19]。激素在PEComa的發(fā)病機制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羅家壽等[20]報道2例子宮PEComa病例表達ER、PR,且PEComa-NOS幾乎均為女性患者。增殖指數(shù)Ki-67對良、惡性子宮PEComa的診斷及轉移有一定價值。Zhang等[21]提出當Ki-67>5%時,腫瘤可能出現(xiàn)轉移。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腫瘤細胞伴有朗格漢斯細胞標記物CD1a陽性表達,但是否具有特異性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4.1 診斷 PEComa組織病理學亞型多樣,且臨床和病理科醫(yī)生對子宮PEComa缺乏認識,給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帶來很大困難,影像學和臨床術前幾乎均誤診為其他子宮腫瘤,如子宮平滑肌瘤。Folpe等[22]按照危險程度將其分為:①良性,腫瘤直徑多<5 cm,無組織學異常表現(xiàn);②惡性潛能未定型,僅有腫瘤直徑>5 cm,或僅有核異型性或多核瘤巨細胞;③惡性,符合下述標準中的2條及以上:腫瘤侵襲性生長、直徑>5 cm、富含細胞和高度核發(fā)育異常、核分裂象(>1個/50 HPF)、伴有血管侵犯和壞死。Folpe標準獲得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但臨床還需要進一步驗證。2014年Schoolmeester等[23]提出子宮PEComa新的診斷標準,惡性PEComa應具備以下4個或4個以上特征:腫瘤直徑≥5 cm、核分裂象≥1個/50 HPF、壞死、血管侵犯、高級別細胞核。凝固性壞死是惡性子宮PEComa的診斷指標。細胞學水平確診PEComa非常困難,2013年Stone等[24]最先報道1例通過宮頸細胞學檢查發(fā)現(xiàn)宮頸PEComa的病例。2015年Tajima等[25]報道了第2例宮頸涂片法診斷宮頸PEComa的病例。
4.2 鑒別診斷 子宮PEComa與子宮上皮樣平滑肌瘤(ESM)、惡性黑色素瘤(MM)、低級別子宮內膜間質肉瘤(LESS)及透明細胞肉瘤鑒別如下:①ESM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平滑肌瘤,以上皮樣細胞為主,可見典型的平滑肌過度現(xiàn)象,組織學上與PEComa相似,但無特征性的PEComa腫瘤細胞圍繞血管放射狀分布,SMA表達為100%陽性,通常HMB45表達為陰性。兩者主要從組織形態(tài)學鑒別;②MM。子宮體MM罕見,切面呈黑色,細胞形態(tài)多樣,直徑大,核仁內可見色素顆粒。MM免疫表型上SMA、Desmin表達陰性,S-100表達陽性,而PEComa的SMA一般均為陽性表達,S-100表達為陰性;③LESS。肉眼觀兩者鑒別困難,均有舌狀浸潤生長,LESS細胞類似子宮內膜的間質細胞,呈短梭樣,胞漿少,核深染,彌漫性分布,血管為螺旋動脈樣小血管。而子宮PEComa細胞體積大,多為圓形、多角形、梭形,胞漿豐富,血管呈放射狀排列。LESS表達CD10強陽性,HMB45陰性,而PEComa的CD10表達為陰性;④透明細胞肉瘤。S-100、HMB45陽性表達,SMA表達為陰性;而PEComa的SMA陽性表達,S-100表達為陰性。
5.1 治療 子宮PEComa是一種惡性潛能未確定的腫瘤,臨床發(fā)病率低,缺乏療效確切的治療指南[26],治療方案應根據(jù)多種因素綜合決定,如病理表現(xiàn)、患者年齡及有無生育要求。目前通過手術將腫瘤完整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輕女性,若瘤體小,且為良性表現(xiàn),可行單純腫瘤切除術。Yamamoto等[27]在2010年報道1例未婚女性因子宮PEComa行腫瘤剝除術予以保留子宮,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常規(guī)放化療效果不確定,因其為間葉組織來源的軟組織腫瘤,化療藥物可選擇多柔比星、長春新堿及異環(huán)磷酰胺。Jeon等[28]認為若術中懷疑腫瘤為惡性可能,可進一步清掃淋巴結,切除大網膜、闌尾,術后輔助放化療,有轉移、殘留病灶的PEComa患者更適合化療。因臨床病例少,無長期隨訪結果,目前各種化療方案遠期療效尚不清楚。靶向治療是當前研究熱點,Wagner等[29]采用哺乳動物雷帕霉索靶蛋白(mTOR)抑制劑治療3例惡性PEComa患者,效果顯著,開辟了靶向藥物治療的研究方向。隨后,Italiano等[30]也發(fā)現(xiàn)mTOR抑制劑對于PEComa的治療是有效的。Starbuck等[31]報道了3例惡性子宮PEComa,2例術后應用吉西他濱+多西他賽化療方案,1例采用卡鉑+紫杉醇化療方案,3例均出現(xiàn)疾病進展,更改為mTOR抑制劑后2例治療效果良好,1例藥物反應較差。因PEComa腫瘤惡性潛能未定,故其治療一直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研究以制定規(guī)范有效的治療方案。
5.2 預后 Bleeker等[32]提出子宮PEComa患者術后復發(fā)相關因素包括:瘤體直徑≥5 cm,核分裂象>1個/50 HPF。有報道稱惡性子宮PEComa易侵犯卵巢、陰道和腸管等盆腔臟器,或轉移至肺部,復發(fā)和轉移多見于術后3年內。Rakheja等[33]報道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在監(jiān)測惡性PEComa的骨轉移方面有很強的敏感性,故PET-CT對PEComa患者的后期隨訪有一定價值。因此子宮PEComa無論采取哪種治療方案,都應術后堅持長期隨訪[34]。
雖然子宮PEComa具有PEC獨特的組織學形態(tài)、HMB45及SMA陽性的免疫組織化學表型,但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加之臨床病例不多,沒有一種抗體百分之百表達,術前極易誤診為其他子宮腫瘤,明確診斷主要依靠術后病理學結果。因此臨床需進一步搜集患者病例,豐富臨床資料,相關分子生物學研究需不斷深入,深入研究其組織起源,早日判定該腫瘤的良惡性,爭取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并制定明確有效的長期隨訪方案[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