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郭憶靜 攝影_陳?。ㄊ鹈猓?/p>
晉江流向泉州灣,從蟳埔村蜿蜒而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已經(jīng)說清了一切,千年前的外國船只不見了蹤跡,光輝與落寞交織成這個漁村新的圖景。泉州離不開文脈,即使是在蟳埔村,漁村里的家家戶戶門楣上都鐫刻著衍派和傳芳的字眼,從中原到海邊,再從中國出發(fā),這一條遷徙之路,也讓蟳埔成為世界窗口的一部分。
海風(fēng)吹拂過村里女子的臉龐,滿頭芬芳的鮮花掩蓋了海洋的氣息。生活是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那些表面上平靜、無奇的生活日常,一天天組成一年年,擁有無盡、驚人的力量,就像一個喃喃自語的靈魂,訴說著自己對美、對生活的追求,讓外面的人在與之短暫相處的片刻里,頓然知來處,明去向。
蟳埔女子有敬畏,有信仰,生活的不甘與美好的祈禱都訴諸于敬祖祭神上,直至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伏波恬浪、垂范典謨的舉動被安在精神信仰的掩護(hù)下,委屈是求全,美好是她們永不停止的追求方向。
開蚵
蟳埔老婦坐在家門口開蚵,是村里最常見的一個場景。盡管她們面容映照出被海風(fēng)侵襲過的滄桑,但是手中卻能不斷創(chuàng)造實實在在的盼頭,頭上也總是插著鮮花,綻放無盡的芬芳。
住厝
傳說古代泉州從事貿(mào)易的大船,返程途中為了減少風(fēng)浪顛簸,把西亞、南亞當(dāng)?shù)氐尿職ぎ?dāng)作壓艙石。蚵殼到了蟳埔港口后,被堆砌在海岸邊。當(dāng)?shù)厝藦U物利用,拾蚵殼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筑奇觀。更神奇的是,這里蚵殼呈魚鱗狀砌筑于墻體,即使是臺風(fēng)暴雨沖刷也不滲透。
挑貨
“沒有蟳埔女就沒有泉州的漁市”,這句話在泉州并不夸張,蟳埔女善于經(jīng)商,常年以來,她們或挑擔(dān)穿梭在港口,或在漁市上做批發(fā)生意,掌管海鮮的銷售大權(quán)。她們堅信∶只要你肯踏出家門,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黃金。這是存留于血液里的一種文化自信,靠海吃海,日子總歸是能過得下去的。每一位女子腰間默契地系著一個紅色腰包,站在海邊,溫暖了一座城。
巡香
閩南人常說,走船跑馬三分命,聽天由命,隱藏著海邊人面對大海的無力感。蟳埔人家也不例外,他們將這種絕望寄托在綜合性信仰上,每年正月二十九的蟳埔媽祖巡香活動點燃了全村人的激情。這是一場女人主導(dǎo)的盛大活動,蟳埔女盛裝游街,組成了腰鼓隊、舞龍隊、花籃隊、花燈隊等,游行道路彩旗飛揚,鑼鼓喧天。蟳埔女不論老小,頭頂上都盤插鮮花,猶如一個移動的花園,萬人巡香的場景,讓每一位觀看的人無不被那份虔誠、喜樂感動。
戴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鮮花成了蟳埔女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存在,她們會花一個小時悉心取悅自我,把日子過得慢下來,遵從美學(xué)原則完全取決于鮮花。各色不一的鮮花串成花環(huán),在發(fā)髻中間插一根白色筷子,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簪花圍”,或許顯得比例并不協(xié)調(diào),卻奇而不俗,艷而有韻。再搭配大裾衫、闊腳褲、木屐鞋,她們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樸素美學(xué),一種簡單的實用主義。